吳士榮
現(xiàn)代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重點,也是我們花時間最多,但收效欠佳的一個部分。如何讓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增強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需要我們教者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和探索。
一、認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實狀況
1.教教材,忽視教材例子作用
我們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能教教材,要用教材教”,而在實際教學中,只教教材的現(xiàn)象還客觀存在,且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教材中的課文只不過是個例子,但事實上,還是沒能很好的處理好用教材教這個問題。我們潛意識里,認為只要把書教完了,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教材的“例子”作用被我們忽視了。
2.趕進度,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耗時長、效果差,語文能力提高不明顯,這似乎是我們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感覺。尤其是到了初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為了教學進度,教師講解多。況且,教師都擔心,教材中的課文不講,學生考試可能就不會,總以為課堂放手交給學生,教學任務可能就完成不了。這種想法的存在,導致課堂上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再加之,一味地趕教學進度,學生主體地位悄悄地被削弱了。
二、敲定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基本策略
1.立足文本,采取語文的閱讀方式
語文姓“語”,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閱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去誦讀、咀嚼、品味、揣摩語言,感悟文本的言語形式,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點。如果教學形式華麗浮躁,教學內(nèi)容過于拓展,只會使課堂華而不實。
如閱讀童話《皇帝的新裝》,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學生語言、神情表演得再精彩,也是多余,那不是語文課的任務。再如閱讀小說《故鄉(xiāng)》時,抓住人物,從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入手,去比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這才是語文閱讀應當采用的學習方式。
2.先學后教,切合學生的實際需求
我們經(jīng)常聽到有老師這樣抱怨:“這個問題我講過了,講過幾遍了,學生仍然不會。這些學生真笨。”為什么會這樣,究其原因,是我們在第一遍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沒能根據(jù)學情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我們要讓學生先學后教,學生自學在先,學生不會了我們再教。關注學法方能真正激發(fā)主體,過于主導往往事與愿違。
3.優(yōu)化整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閱讀教學,一堂課設定一個教學目標即可。單一目標方能確保課課有得,過于求全,追求面面俱到往往都不到。教學實踐表明,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注重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問題設計等方面的整合與簡化,才能有效避免教學中繁瑣復雜、疊床架屋式的分析,實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jù)整體把握語文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和編排體系,整體設計教學流程,可教可不教的不教,教了也不懂的不教,只要有可比性的就以求同存異的方式放在一起教。經(jīng)過優(yōu)化整合,閱讀課堂的效率一定會提高。
三、落實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具體方法
1.明確目標,精選教學內(nèi)容
語文學科最顯著的特點是教學內(nèi)容的不確定性。面對一篇課文,我們要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問題。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既要考慮文體特點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又要考慮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學習需要。
如閱讀議論文《學問與智慧》,我們要讓學生弄清學問和智慧的關系,理解“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需要智慧”的觀點,懂得本文采用的道理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及其作用,知曉論點和論據(jù)的關系,記住警句格言。
如閱讀小說《臺階》,可以圍繞理解父親的性格特征這一目標,讓學生從筑臺階前、筑臺階中、筑臺階后去抓洗腳、踏黃泥、坐臺階上挪動等細節(jié)描寫去分析品味,理解父親辛苦、勤勞而又謙卑的一生,不露痕跡地觸動學生的心靈。
2.品味語言,尋求感情共鳴
閱讀教學注重品味語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閱讀時最要緊的還是品味語言,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fā)現(xiàn)它的特征,唯有這樣,才能發(fā)掘文章的蘊含,閱讀才能夠養(yǎng)成遣詞造句的好習慣,少幾分花架子,多幾分嚼味,這樣的閱讀課堂才會樸實而不平淡,簡單而不乏深度。
如閱讀《鼎湖山聽泉》中“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這段文字,不僅僅要品味修辭手法的妙處,更要品味表達順序的妙處,讓學生理解這四句的前后順序不能換是因為聲音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是有層次的,而且每一句的前后順序(本體和喻體)也不能換是因為人聽聲音,先是聽到聲音,然后再去辨別這是什么聲音。這樣一分析,就引起了學生的感情共鳴。
3.延伸閱讀,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依賴于對大量語言文字的親密接觸。語言的學習是在大量語言例子的反復撞擊、反復刺激下,才能點點滴滴說出,成年累月數(shù)量無限加大后,才經(jīng)過量變到質(zhì)變而奔涌而出。數(shù)量的巨大,例子的極大豐富,交往范圍的擴展,生活接觸的廣泛,才是形成言語能力的最根本的途徑。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大量閱讀,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
比如閱讀了《在烈日和暴雨下》,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名著《駱駝祥子》。學生學習以自然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人物的寫法,也感受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并認識其社會根源。景物描寫的魅力,精妙傳神的語言,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大量的名著閱讀,勢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現(xiàn)代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需要我們在抓住課文的講授和課外文段訓練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從而提高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湯莊鎮(zhèn)甸垛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