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仝保
著名作家蘇叔陽說:“萬伯翱開‘釣魚散文之先河”。
萬伯翱,萬里之子,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中國釣魚》雜志名譽主編。他喜愛釣魚,研究釣魚運動,最終不知不覺地開創(chuàng)了“垂釣文學”。
筆者與萬伯翱先生算是忘年交,十多年來最愛聽的就是他分享老一輩中央領(lǐng)導(dǎo)人和那些將帥們的釣魚故事,欣賞他的垂釣散文,既折服于偉人們垂釣的思考,又感動于先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每每有作品問世,筆者總會在第一時間拜讀,甚有交流,也就有了我寫先生的文章《花甲伯翱 筆下常青——寫給萬伯翱的五十春秋》、《老道有童心——寫給萬伯翱的六十春秋》、《讓未成年服刑人員走向新生——紅色作家萬伯翱的另一種社會責任》、《給予我人生成長中最基礎(chǔ)的教育——萬里長子萬伯翱追憶鄧小平夫人卓琳》等。其中,《花甲伯翱 筆下常青》一文作為先生散文作品集《紅墻內(nèi)外》的附錄。
說萬伯翱開創(chuàng)垂釣散文先河,并不為過。我認為理由有三,第一,他最早提出“垂釣散文”概念,開掘了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的新領(lǐng)域,繼承了散文思考生活的多樣性,更有對釣魚運動的哲學思考,產(chǎn)生著文學的社會貢獻;第二,他從“釣”的獨特角度著墨,向外界展示偉人的情感及精神,從而使讀者感受到領(lǐng)袖、名家及漁人的風范,又以“魚”為媒,讓讀者領(lǐng)略到中國漁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繼而體味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人道魚性,渾然一體,可謂獨樹一幟;第三,他創(chuàng)作的垂釣散文作品有三十多萬字,人民體育出版社曾專門出版發(fā)行《元戎百姓共垂竿》,且重印多版,此書成為他垂釣散文的標新之作、成名之作。此后并有垂釣散文被拍攝成電視片,成為我國第一部以元帥釣魚為題材的電視藝術(shù)片,引領(lǐng)了中國垂釣文學集群式與衍生式的發(fā)展。準確地說,萬伯翱開創(chuàng)的是“垂釣文學”,不單單是“垂釣散文”。
值此,先生散文集《七十春秋》付梓之際,有些觸情生情,趁熱寫下小文以示祝賀!從四個層面,用八句話,24個字解讀萬伯翱的垂釣文學——“懂垂釣,善研究”、“愛文學,有思想”、“寫釣魚,開先河”、“愿擔當,有抱負”。
懂垂釣,善研究
釣魚是一種戶外運動,老少皆宜。古往今來,無數(shù)釣魚愛好者陶醉于這項活動之中,他們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激情,走向河邊、湖畔、大海,去感觸那些生活情趣……有人說,姜太公釣魚,是政治;莊子釣魚,是自由;現(xiàn)代人釣魚,是運動。74歲的萬伯翱說,釣魚是學問。
釣齡僅比自己年齡小八年的萬伯翱是釣魚圈中公認的釣魚名手。他曾經(jīng)說過,“釣魚是一個人靜靜享受等待樂趣的一個過程,也是與人一起分享收獲幸福的過程。”
萬伯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釣魚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人生中拋出的第一竿是在8歲那年,居然也能從一座廢棄磚窯的水窟里釣上了幾條小魚,而釣竿是用蚊帳竹做的,魚餌是蚯蚓,魚漂只花了三分錢。之后,10年知青磨煉,20余載部隊鍛打,盡管沒能再握釣竿,但釣技卻未遺忘。調(diào)到國家體委工作后,他大展身手,海內(nèi)外諸多著名的釣魚水域都曾留下戰(zhàn)績,像國內(nèi)的青島、大連、北戴河、香港、澳門等地,還時常受邀去了希臘、智利、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參加比賽。也因此,早些年萬伯翱就當選中國釣魚運動協(xié)會副會長。
幾十年的垂釣讓萬伯翱對釣魚運動有了哲學觀的思考。釣魚的樂趣不僅僅在于寄情山水,也不僅僅在于和魚兒相遇時剎那間的驚喜。他多次向外界表達,自己向往海明威筆下的海釣的那種境界,從《老人與?!分畜w悟到人與大海搏斗的豪情。他曾回憶第一次在東京沖繩的海釣,“到了海里,人才會感覺自己的渺小。隨著身后遠處海岸線上的房屋和樹木漸漸消逝,面前的大海無邊無際,只覺得這小舟如同一片樹葉在汪洋大海上飄浮向前。人如同螞蟻一樣弱小可憐,感覺隨時都能被大海吞沒。”首次海釣就收獲了4公斤重的金槍魚。他說,“海釣很辛苦,但是正因為挑戰(zhàn)性大,因此帶給人的成就感也更多?!?/p>
愛文學,有思想
我國古代學者傾向于把歷史叫做“春秋”,也代指一個時間節(jié)點。而萬伯翱每隔幾年就出版一部散文集,都以“春秋”為名,相繼出版了三十、四十、五十春秋、六十春秋。此時又出版了《七十春秋》。
萬伯翱與文學邂逅即將六十年,這一切要歸于1961年在《北京晚報》上發(fā)表的第一篇“豆腐塊”。那時,正讀高一的萬伯翱因患眼疾去看病,卻忘了帶錢,情急之時一位醫(yī)生伸出援助幫他解了圍。次日,他專門去醫(yī)院送還藥費。因此,有感而發(fā),便寫了一篇《在急診中感到溫暖》投給《北京晚報》。幾天后,文章竟然被刊登了??吹阶约旱拿肿兂摄U字印在報紙上,年輕的他從此迷上了文學。
幾十年如一日,萬伯翱一直在勤奮地寫、用心地寫、創(chuàng)新地寫。步入古稀之年,筆下依然常青。
文學創(chuàng)作是萬伯翱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只要閑下來就會思考著去創(chuàng)作。一次出訪美國,長達十多個小時的飛行讓他完成了《又讀“老人與?!薄芬晃摹!帮w行中把生命交給了上帝,難得的清靜,這是創(chuàng)作的絕佳時間。”幾十年中,他養(yǎng)成了習慣,晚上構(gòu)思、翻閱資料、消化素材,早上起床著手寫作,上下午的工作正常進行,午休后或閑暇隨時隨地拿著初稿反復(fù)斟酌,修修改改。
萬伯翱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把傳記和散文兩類體裁結(jié)合到了一種極致,既有傳記寫作遵循真實性原則,又不乏散文取材的寬泛自由與語言的優(yōu)美,倍感“真”與“實”。
先生在調(diào)動素材上,善于在宏觀中放大微觀,同時,又從微觀中映射宏觀的思想和人物形象。幾年前,《亮劍》熱播,先生根據(jù)回憶創(chuàng)作了散文作品《硝煙散盡見英雄——《亮劍》原型王近山將軍系列》。
初次讀來,留下的印象是王近山將軍在炮火連天拼死殺敵的傳奇與蒼茫大地上一個小知青一個老將軍的友誼故事,使人得到大器人生、壯懷激烈、塵土云月的情感沐浴。再讀時,又為作者的文思與結(jié)構(gòu)令人拍案叫絕。萬伯翱把兩個時空融為一體,知青和下放干部天涯淪落狀態(tài),作為敘述將軍在血雨腥風戰(zhàn)爭生涯的情感背景,娓娓道來,真切真摯,令人產(chǎn)生憑欄處瀟瀟雨歇的痛感、悲感、壯感。感動的同時感受到了先生對史料的尊重。他由于身處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掌握的史料無疑是最忠于現(xiàn)實的,這些第一手資料,經(jīng)過作者的細化和文學化,然后躍然于紙上,增強了作品里人的思想、情感、性格和行為,給讀者很強的閱讀魅力。
“我寫將軍,就是因為對他的音容笑貌太熟悉了,有感情,就能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激情。文章不能感動作者,也就不能感動讀者,我寫完王近山時已是淚流滿面?!比f伯翱說。
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說:“萬伯翱為人、做事,都極為平實、簡樸、低調(diào)、純善,體現(xiàn)著書生本色和平民情懷。從創(chuàng)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情懷和本色,這就是樸素而誠摯的愛。他親切質(zhì)樸的文章風格,有一種不事雕琢的灑脫之風和清明澄澈的寧靜之美。同時,他對文學事業(yè)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更值得我們敬佩和尊重?!?/p>
寫釣魚,開先河
“我寫過許多散文,也得過不少全國的獎項。自己覺得,最愿意寫,寫得最暢快的還是垂釣散文,它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擠出來的?!边@是萬伯翱在一次采訪中的談話。
萬伯翱說,垂釣散文之所以能“流”出來,自然是個人生活經(jīng)驗的使然。他從小生活在紅墻的圈子里,聽過不少有關(guān)開國元勛、將帥們的釣魚趣聞。
“在長征的時候,生活非常艱苦,當時朱德、賀龍草地上路過有水洼的地方就會釣魚,當時釣魚是為了解決生計、解決口糧。任弼時的孩子一直說:‘我就是吃朱老總釣的魚活過來的?!比f伯翱稱,老一輩將帥元戎釣魚不是單純的喜歡,而是其中包含著深厚的革命友誼。他最近還為《中華英才》專門寫了“耿飚的步槍釣大魚”,耿飚在饑寒交迫的戰(zhàn)爭歲月創(chuàng)舉用步槍釣魚,就是為了解決戰(zhàn)士們的口糧。
“新中國成立后,擔任總理的周恩來工作非常辛苦。當時賀龍釣了魚,首先想到要送給周總理?!比f伯翱說,“總理不會收別人送的禮,知道他性格的賀龍常在野塘里釣魚,然后挑其中最大的給周恩來送過去,總理就會收下。這小小的釣魚體現(xiàn)了他們之間偉大的友誼,這是在硝煙歲月中成長起來的友誼?!边@成為萬伯翱的第一篇釣魚散文,取名《賀龍元帥龍?zhí)逗艽篚屗涂偫怼?,發(fā)在了1996年3月的《中國釣魚》雜志上,隨后《中國體育報》等報刊相繼轉(zhuǎn)載。繼而一發(fā)不可息筆,從此,那些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以及元帥、將軍的釣魚風采都從他的筆下問世,開國十大元帥,他寫了6位。20多年來,他陸續(xù)發(fā)表了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中多是垂釣散文。
2004年,垂釣散文集《元戎百姓共垂竿》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大受讀者歡迎,至今已經(jīng)多次再版,印數(shù)高達5萬多冊,此書成為他垂釣散文的標新之作、成名之作。同時,他寫賀龍元帥釣魚的散文,還被北影廠拍攝成電視片《賀帥釣魚》,受到元帥夫人及戰(zhàn)將們的高度贊揚,在央視播映后成了我國第一部以元帥釣魚為題材的電視藝術(shù)片。
有報道曾這樣說,萬伯翱釣魚“釣”上了垂釣散文。
也許有人會覺得,萬伯翱能寫出這樣獨特的垂釣散文,和他特殊的身份有關(guān):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委員長萬里的長子。以這樣的身份,獲得偉人、將帥、名人的信息,還不是易如反掌?但是,這僅僅說到了原因的一部分。
的確,萬伯翱曾經(jīng)和許多開國將軍如陳錫聯(lián)、張愛萍、楊成武、王近山、傅崇碧等多次釣過魚;也和著名藝術(shù)家王鐵成,運動員鄧亞萍、李大雙、李小雙等在釣場試過高下,寫這些人釣魚,確實得心應(yīng)手??墒?,寫已經(jīng)辭世的老一輩革命家,自己并沒有親身參與,難道僅僅憑幾句道聽途說,就能寫出打動人的好文章?當然不可能。為了能夠通過寫釣魚,寫出他們的個性、品格和節(jié)操,萬伯翱更是不辭辛勞。他一次次地采訪偉人的夫人、秘書、警衛(wèi)員;一次次地到他們垂釣過的釣場察看,了解周邊的地形、地物,有時連一道彎、一棵樹也不放過。他說:“沒有深入的采訪和現(xiàn)場踏勘,沒有過硬的‘料,我是不會下筆的?!笨梢姡奶厥馍矸葜皇腔緱l件,是特殊的眼光和特殊的努力,才成就了他釣魚散文先行者的殊榮。
海軍大將肖勁光的兒子肖卓能在讀完《釣魚如海軍對付潛艇一樣——海軍大將肖勁光與元帥們共垂綸軼事》激動地說:“伯翱把我父親那時候思想和感情深處的東西寫出來了?!比f伯翱借助垂釣活動展示“大人物”多側(cè)面的精神生活。其文筆質(zhì)樸細膩而又生動有力,字里行間洋溢著對一代偉人深深的懷念和敬仰,也解讀了真正善釣者的灑脫、高雅,以及筆下人物陶冶性情的魅力和溝通官民關(guān)系的親和力。又以大俗大雅、雅俗共賞的筆觸喚起了人們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深切緬懷。為官為民,上上下下在垂釣中獲得的與魚共舞、自得其樂。
垂釣散文是萬伯翱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坐標。他用獨特的“垂釣散文”藝術(shù)地宣泄心靈深處的情感,從“釣”這個獨特的角度著墨,向讀者展示偉人的情感及精神,從而使讀者感受到其風范;又以“魚”為媒讓讀者領(lǐng)略到中國漁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繼而體味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人道魚性,渾然一體,可謂獨樹一幟。
為什么開創(chuàng)“垂釣文學”,萬伯翱說,人類是從魚類演變而來,生命來自海洋。人與魚的關(guān)系深廣、悠遠,有種無法割舍的親密,這就決定了垂釣散文的重要性,是永恒的創(chuàng)作題材。
萬伯翱的“垂釣散文”開掘了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個新領(lǐng)域,盡管他自己說,只是文學百花園中一株小花小草而已,但這已對中國散文時代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貢獻,表現(xiàn)了散文思考生活的多樣性。著名作家蘇叔陽曾評價萬伯翱在垂釣散文寫作上的成就:“或許體育散文、釣魚散文將來會流成一條江河,形成一條大道。溯源而上,會發(fā)現(xiàn)站在源頭的,是一個樸實漢子——萬伯翱。”
如今,萬伯翱在他開辟的“垂釣散文”路上踽踽獨行,且越走越健、越走越美,是真正的那種“風景這邊獨好”。
愿擔當,有抱負
縱觀中國文壇,寫散文的很多,寫垂釣散文的極少;垂釣散文中,寫一般垂釣者多,寫大人物的,則是鳳毛麟角。萬伯翱開偉人垂釣散文之先河,讓讀者從另一個視角,看到叱咤風云的老一輩革命家與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他寫釣魚,筆墨在釣魚中,情韻在釣場外,難能可貴,這也正是他的作品廣受關(guān)注的原因所在。萬伯翱說,這是作家的一種社會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diào),要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shù)精湛、制作精良相統(tǒng)一,加強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萬伯翱所說的這種擔當正是對十九大精神的一種高度響應(yīng)。
萬伯翱作為作家中的中共黨員曾連續(xù)四次出席全國作代會。
萬伯翱的所有作品都彰顯著時代的信仰之美與崇高之美。曾有人問萬伯翱為什么要寫《孟小冬:氍毹上的塵夢》,他說,一個非常貧苦的藝人、一個女孩子,經(jīng)過刻苦的學習和努力,可謂達到了一個高峰,就是想讓年輕人們明白一個道理,要想獲得成功,刻苦、用心、努力仍然是最重要的成份。他的這種擔當與責任不僅僅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釣魚活動中亦是如此。他不止一次的講,享受釣魚帶來樂趣的同時,更要注意環(huán)境保護。“要保護好水畔,提倡綠色釣魚的理念,保護魚苗資源和水資源,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子孫萬代有魚釣,才能讓垂釣活動更好地持續(xù)發(fā)展?!?他說。
蘇叔陽說:“用釣魚來寫人寫事、寫時代抒發(fā)情感,中國文學作品不多。萬伯翱至少提供了一些可資研究的樣板,我們在狀寫或者演出革命元戎的時候,就有了參考的文本......他以平民化的視角,展示了一幅幅真實的革命領(lǐng)導(dǎo)者們的畫像和精神B超影像?!?/p>
寫作態(tài)度決定作家作品的質(zhì)量。萬伯翱在寫作中,傾注了全部熱情,認認真真地寫好每一個字,還融合了歷史上的故事和人民的語言,并自覺地挖掘其中獨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這其中不乏是他本人通過對大量書籍的閱讀,以及對諸多考古文獻的研究成果。
萬伯翱的寫作態(tài)度,也與他豐富的閱歷分不開。他下過鄉(xiāng)、當過兵、做過總編、干過會長,是周恩來總理表揚的下鄉(xiāng)知青。退休前曾先后擔任北京武警總隊九支隊團政委、國家體委對外宣傳出版處處長、中國體育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發(fā)展中心主任等,他的這些文學創(chuàng)作均屬工作之余的產(chǎn)物。如今,出版的散文集達十多部,除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外,還創(chuàng)作過電影《三個少女和她的影子》、電視劇《少林將軍許世友》和《俠女十三妹除暴》。他先后被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和中國電視藝術(shù)家協(xié)會吸納為會員,2007年當選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
萬伯翱是一位在體育與藝術(shù)、新聞和文學的結(jié)合上積極探索的作家,還是一位富有社會責任的慈善家。早年,他通過設(shè)立“愛心工程萬伯翱助學基金”用拳拳愛心和人格魅力對出獄的貧困孩子進行救助,教育、感化了一大批少年犯。如今還擔任著中國弱智人體協(xié)副主席,創(chuàng)辦了北京愛心萬里公益基金會,擔任理事長。他說,基金會重點對文化藝術(shù)拯救項目進行資助,如挖掘恢復(fù)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李少春、袁世海等流派劇目等京昆國粹藝術(shù)工作。
萬伯翱的人品與作品高度一致,情真意切,質(zhì)樸平和。2012年和2013年,中國作協(xié)報告文學委員會、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先后為他舉辦過“紅色散文作家萬伯翱文學創(chuàng)作五十年暨《六十春秋》出版研討會”、“周總理表揚萬伯翱下鄉(xiāng)50周年座談會”。主辦方認為,萬伯翱特征鮮明的“紅色散文”對當代青年和全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后記:伯翱先生七十多年的人生閱歷,六十多年的釣魚技巧,五十多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筆者用十年的交往試著去讀懂這樣的一位非凡長者,確實有些不易,但就從一個“釣魚”的側(cè)面說上三言兩語,還算靠譜?!安肯壬鷲埕~、釣魚、寫魚、悟魚,最終樂于魚。做人,他欣賞東漢嚴子陵釣魚的為人風格;寫作,他向往海明威筆下的那種海釣境界。實屬可愛!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