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欣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們在用語言交流思想、交換信息、表達情感時不可能脫離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交際中一定會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文化,這便是語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內(nèi)涵。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學習,獲得對該民族文化的認識;反過來只有了解了文化情境背景的深刻內(nèi)涵,學生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語言材料的真正意義。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他們具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 語言;跨文化意識;能力培養(yǎng)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緊密相連。文化制約著語言形式,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罢Z言與文化唇齒相依”(鄧炎昌,1989),學習第二語言就是學習第二種文化。一個社會的語言是它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鏡像折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tǒng),人們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更要受賴以存在的社會文化的制約與影響。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的教學對象絕大多數(shù)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等與英語語言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差別。因此,許多學生,特別是那些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盡管有扎實的語法基礎,但在語言理解力和語言交際能力方面卻存在很大的困難。其次,在中國,漢語是人們?nèi)粘=涣鞯墓ぞ撸⒄Z雖然被廣大的國人學習,但使用并不是很廣。學生英語的使用往往只限在每天一節(jié)的英語課上,缺乏語言使用的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實踐證明,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就越強,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就越足。
初中英語教學不應只是簡單的語言知識傳授,它必須與其所承載的文化相結合,在這種結合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在近幾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經(jīng)過探索和嘗試,認為在教學中適當導入一些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能使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背景有更多了解,并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由此可見,文化的傳授在語言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營造文化氛圍
非英語語言國家的兒童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英語語言環(huán)境,學生難以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教師要精心設置英語課堂環(huán)境,甚至形成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把學生帶出教室,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在這個環(huán)境里,逼得每個人都要用英語去交流信息,這樣的“環(huán)境氣候”對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是不可缺少的。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來營造英語氛圍:在課堂上,教師教學用語盡可能說英語,模擬仿真英語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模擬英語情景的練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交際訓練的機會;善用現(xiàn)代音像手段和網(wǎng)絡資源,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多姿多彩的英語世界;在學校的宣傳欄和各班的黑板報開辟英語學習園地。學校的公共宣傳欄面向全校師生,版面較大,可以介紹一些需要時間進行記憶的習慣用語和名言名句。學生每天都有機會到宣傳欄閱讀,這有助于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班上的英語學習園地版面小,同班學生英語水平比較接近,可以編寫一些國外孩子經(jīng)常玩耍的游戲,如Bingo,填字游戲,猜謎等,能夠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感受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感。班上的學習園地版面應力求生動活潑、圖文并茂。利用校園廣播指導學生進行英語晨讀有了這些濃厚的英語環(huán)境,學生一走進校園就能感受英語的無處不在,學生在這種英語環(huán)境中聽英語、說英語、看英語或親身體驗英語,直接、自然地學習英語,有利于培養(yǎng)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diào),使他們逐步獲得用英語進行思維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2.延伸詞匯,增強學習能力
詞匯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是文化負載最重大的部分。在英語學習中詞匯學習占據(jù)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大量英語單詞、短語、成語都具有和英語文化密切相關的內(nèi)容。Peter Trudjill 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xiàn)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彼栽谄綍r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文化知識,有助于學生對英語詞語的理解和運用。
在長期的歷史積累中,許多詞語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相關背景知識,以便其真正了解其內(nèi)涵。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含義,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含義的介紹。在上動物一課時,“dog”這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多為貶義,如“喪家犬”“走狗”等,而在英美人眼中的狗卻是人類最忠實可靠的朋友,有“l(fā)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l(fā)ucky dog”(幸運兒)等常用詞語。而在教授顏色一課時,我列舉了許多外國例子“green hand”(生手)“black tea”(紅茶)“blue water”(大海)。 對英語詞匯的正確認識、運用有利于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例如“l(fā)ove、dear”等詞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場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國,這樣的詞語一般只用于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間。因此我們要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
3.海量閱讀,感悟文化內(nèi)涵
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不少內(nèi)容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學習語言語法知識,提高語言應用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節(jié)日習俗、中西方對待老人的不同態(tài)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精神等等,在學習有關課文時,除了運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還可以采取讓學生討論或上網(wǎng)查找資料等方法,逐一讓學生了解。同時,通過這些方法也培養(yǎng)了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文化背景知識的能力。實踐證明,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就越強,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就越足。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結合教材設置情景,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比較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使學生認知、理解這種文化差異,有意識地參照得體、恰當?shù)奈幕尘皝磉M行交流;在課外教師也應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設好英語文化氛圍,如鼓勵學生廣泛地進行課外閱讀,多渠道地攝取文化養(yǎng)分,在閱讀過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細節(jié),以便更深層次地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參照教材內(nèi)容,以課本劇為依托,讓學生參與戲劇表演,組織學生觀看外國錄像、電影,讓學生通過感官與心靈接觸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信息,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體驗外國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內(nèi)涵。
4.巧借節(jié)日,浸潤語言文化
節(jié)日是學生們最喜歡的日子。東、西方各國都有各自的節(jié)日。開展以節(jié)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孩子們的歡迎。教師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jié)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在圣誕前夕,學唱Jingle Bells,感受那份歡樂。圣誕之夜,聆聽Silent Night,體會圣誕的寧靜與祥和,然后許個心愿再互贈禮品,感受友情和親情。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所以,在使用“present”這一單詞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談到鬼,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陰森森、凄慘慘,令人毛骨悚然,但提到西方國家的鬼節(jié)(萬圣節(jié),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孩子們卻精神大增。10月31日,是傳說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戶都在門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燈籠為鬼魂引路,模樣恐怖,孩子們裝扮成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戶敲門乞討。他們對主人說:“Trick or treat?”意思是:“款待還是惡作???”主人將早已準備好的糖果、糕點送給孩子們。鬼節(jié)竟是如此的有趣、令人不可思議,孩子們盼望著下一個Halloween的到來。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加深對語言本身的掌握。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學生只有掌握了語言和文化知識,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才能讓他們在語言交際中游刃有余。教師要讓語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自覺系統(tǒng)長期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進行文化教育,使學生飛得更高,更穩(wěn)。
[1] 陳勵. 談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 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9).
[2] 黃佩娟.文化與翻譯之我見[J].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4).
[3] 陸田森.跨文化交際思想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