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庫
每逢八月,如果要問什么是讓日本少年們都感到青春熱血的事,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夏季甲子園棒球賽。
從現(xiàn)實版的甲子園,到動漫里的《灌籃高手》《足球風云》《網(wǎng)球王子》等經(jīng)典作品,無不體現(xiàn)了日本對體育文化的重視和對國民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
從幼兒園開始,大多數(shù)日本孩子就接受了“冬季耐寒訓練”,并會參加“冬季耐力跑大會”,這樣的歷練相當于日本兒童體育和健康意識的,啟蒙。
到了中小學階段,除了規(guī)定的體育課時,日本學生還需參加課外俱樂部訓練、運動隊活動、課間活動,每天固定的最低運動時間為100分鐘。此外,運動精神、保健知識、協(xié)作能力等都是日本體育教育看重的方面。
2017年,華東師范大學與日本合作研究發(fā)布了《中日兒童青少年體質(zhì)健康比較研究結果公報》,公報中顯示:2014年和2016年中國兒童青少年體格指標(身高、體重和BMI)大部分年齡段雖然高于日本,但在體能指標的比較中卻遠遠落后,日本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韌性和靈敏協(xié)調(diào)性等方面均顯著高于中國。
數(shù)據(jù)背后,是相形見絀的中國體育教育。
缺失的中國體育教育
若按時間順序梳理,我們的體育課大概可以總結出這幾個特點:
小學,是從雛鷹起飛、初升的太陽、舞動青春到現(xiàn)在的第N套廣播體操。
中學階段,廣播體操接著跳,平時體育課渾水摸魚上自習,臨近期末沒完沒了地訓練50米沖刺、800米和立定跳遠。
到了大學,在一年一度體育測試的操場上,不知要累倒多少年輕人……
廣播體操,多少人的青春回憶。
體育設施投入資金不足、體育教師短缺等情況既是現(xiàn)狀,也是我國體育教育不完善的誘因。華南師范大學2017年底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在參與調(diào)查的143所廣東高校中,平均499個學生才能匹配一名體育老師。而西部、偏遠地區(qū)的情況更不樂觀。據(jù)統(tǒng)計,由于以上這些因素,我國有22.4%的中學無法正常開設體育課程。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對體育運動不夠重視。體育課讓位給語文、數(shù)學、英語已經(jīng)不算什么新鮮事了,多打一會兒球,在外邊多玩一會兒,就會被爸媽責備不務正業(yè),然后被揪著耳朵,抓回去乖乖學習……這不僅僅是電視劇《家有兒女》里劉星的遭遇,也許就是你成長中的場景。
北京體育大學姚蕾教授曾指出,“在應試教育體系中,體育被看作是游戲活動和休閑活動,只是為了娛樂,而不是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在這種狀況下,體育教育通常被看作可有可無?!?/p>
記憶中,體育老師經(jīng)常請假。這樣一來,在“每天鍛煉1小時”的提倡下,在“走下網(wǎng)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鼓勵聲中,大多數(shù)人還是寧愿把青春留在教室、留給習題。
甚至可以說,我們哪有什么體育教育?在一代代人的成長過程中,體育和教育,向來是被分離了的。
另一種體育人生
當體育與教育分道而行,走教育那條路的人,難免要犧牲不少給體育的時間,而走另一條路的人,同樣也面臨著另一種困境。
他們從小被送進體校,日復一日進行高強度訓練,在很長一段青春歲月里,他們的生活只被“體育”二字填滿。運動員訓練之艱辛,非常人能想象。
上了賽場,“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站在冠軍臺上,如果你得的是銀牌,很快就會被人遺忘,如果你得的是金牌,你會成為別人的榜樣。”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展現(xiàn)出的殘酷,就是這些運動員真實經(jīng)歷著的。
很多人在十幾二十歲時迎來了賽場上的巔峰,但隨著年齡增長、傷痛疾病來襲,退役之后,運動員則要面臨第二種人生。
有人回歸到隊伍中,以教練的身份繼續(xù)效勞于體育;有人靠著名氣轉型做藝人、做商人;也有人在退役后發(fā)現(xiàn)自己除了體育一無所長,窮困潦倒、艱難度日。
在早前媒體報道的《舉重冠軍之死》中,昔日的亞運會冠軍才力走出賽場后,因體型過胖,找工作時受盡歧視,后來靠著當保安的微薄工資度日。由于貧窮買不起肉,偶爾吃一次,全家人因腸胃不適而嘔吐。不僅是貧窮,賽場還帶給他許多病痛,最終,因為過久拖延治療,才力離世時年僅33歲。
除此之外,世界體操冠軍張尚武淪落為街頭乞兒、國際馬拉松冠軍艾冬梅變賣金牌為生等案例,都引發(fā)了人們對我國體育體制的思考。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zhàn)勝敵人的。在體育世界里也是一樣?!痹诿绹粰n體育訪談節(jié)目中,姚明做出反思,“人們傳統(tǒng)概念中的‘體育,往往只是指被認為屬于專業(yè)運動員的競技運動,甚至成了破紀錄、拿獎牌、奪錦標的代名詞?!痹谶@樣的大環(huán)境下,不少運動員只是被訓練成了用來制造金牌的機器。
如果說競技體育本身就是殘酷的,那此般體育氛圍,無疑加重了這種殘酷。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體育?
電影《無問西東》中,在上世紀30年代的西南聯(lián)大,由于雨滴敲擊房頂?shù)穆曇籼?,教授和學生們在茅草鐵皮屋里“靜坐聽雨”。
當學生沈光耀推開窗,向外望去,時任體育部主任馬約翰正帶領著一群男生,在瓢潑大雨中照常進行跑步訓練。
這位在清華體育部工作了52年的老前輩曾說,“中國學生在國外念書都是好樣的,但是你們要好好鍛煉身體,要勇敢……不要人一推你,你就倒;別人一發(fā)狠,你就懼怕……”
時至今日,這樣的場景早已不復存在,別說是在雨中跑步了,就連平時的運動,對于不少大學生來說也堪稱酷刑。
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zhì)健康調(diào)研報告顯示,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更缺乏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且體育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其中,84.16%的大學生每天體育鍛煉時間不足1小時;26.94%的大學生不愿意參加長跑鍛煉,分別比小學生、初中生高15.73%和8.69%。
只能說,在中小學階段迫于課業(yè)而放棄運動的壞習慣,到了更加自由的大學環(huán)境里,反而愈演愈烈。大學生也覺得很委屈,大學的體育和中小學有什么不同嗎?在打卡、考勤式的體育教育氛圍里,能跑完800米,能合格畢業(yè)就不錯了,還能要求我們什么呢?
有人曾提議,將體育劃入高考成績內(nèi),這樣就能引起人們對運動的真正重視。
實際上,如果僅僅把文化課的路子照搬到體育上,做運動就相當于去考試,可能只會讓學生們更痛恨體育。
沒有廣泛被認同的體育文化,沒有讓體育容身的教育體制,體育在中國校園中又能有多少存在感,提倡體育精神和價值更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