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賢召
“神童”江希張成長之路上,其清末所經(jīng)歷之事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江希張原本只是歷城江家村一帶比較出名的聰慧兒童,但經(jīng)過山東提學使陳榮昌親往登門測試,山東巡撫孫寶琦的親測并向朝廷舉薦之后,江希張的“神童”之名不脛而走,聞名全國。假使陳榮昌沒有聽聞或者沒有去親自測試江希張,也許江希張只是一個聞名于鄉(xiāng)的小“神童”;如果孫寶琦不相信這件事或者是不向朝廷中樞舉薦,也許江希張的名氣只能局限于山東省內(nèi)了。山東提學使陳榮昌與山東巡撫孫寶琦可以說是“神童”江希張的伯樂,沒有他們,也就沒有“神童”的聞名全國。
“神童”江希張的第一位伯樂是陳榮昌。陳榮昌(1860-1935),字筱圃,號虛齋,晚年更名困叟,別號遁農(nóng),一號桐村,云南昆明人,祖籍江蘇上元縣(今南京),門人為其私謚“文貞”。光緒八年(1882年)鄉(xiāng)試解元,翌年光緒九年(1883年)聯(lián)捷二甲第二十一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提督貴州學政,任滿回京充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xié)修。光緒二十年(1894年)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次年任會試同考官,八旗官學鑲藍旗查學官,成績斐然。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受貴州提學使,被選為資政院議員。宣統(tǒng)年間任,山東提學使。辛亥革命后棄官居滬,逾年返滇,隱居于安寧縣明夷河,后來又遷居昆明翠湖舊廬,拒絕一切征聘。
陳榮昌為官勤勉,在貴州學政任上時,所致輕車簡從,試卷必親自批閱,拔取真才?!懊拷右妼W子,諄諄以敦品勵學勉勵,黔士畏而愛之。”①陳榮昌十分注重人才培養(yǎng),在京為官期間,“以伯樂之慧眼,舉才薦賢,近代大學者、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啟超”②,此外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廷開經(jīng)濟特科,獲科考第一名的袁嘉谷,都曾受到他的鼎力推薦。
其人識才,愛才可見一斑,對于陳榮昌騎驢趕幾十里路特訪江希張就不難理解了。面對自己治下有如此神奇小子,陳榮昌特贈詩兩首,其一云:李泌曾吟奕,楊烏亦語玄。昔人多妙姿,今汝更髫年!世德詩書貴,家聲父祖賢。后生真可畏,努力紹薪傳。④其二云:童子能知學,江莊亦異哉。欲邀特節(jié)使,先上讀書臺。冷書風驚竹,荒郊雪壓梅。會從風雪里,為爾騎驢來。⑤陳榮昌因發(fā)現(xiàn)這一奇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因為陳榮昌注重為國家發(fā)現(xiàn)人才,并注意人才的培養(yǎng),才會擔當了發(fā)現(xiàn)“神童”江希張的伯樂,并且向山東巡撫舉薦,希望“神童”能得到國家的重視,這和陳榮昌平時的作風甚是符合。
“神童”江希張的第二位伯樂是孫寶琦。孫寶琦(1867-1931),字慕韓,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其父孫詒經(jīng)為咸豐十年(1860年)進士,曾任侍讀學士,入直毓慶宮,刑部侍郎,戶部侍郎等職。1874年,逢恩詔,孫寶琦承父蔭得到從四品蔭生,后又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未經(jīng)考試,遵例改承正二品蔭生。故“孫寶琦常以‘世受國恩自詡,矢忠于清王朝”⑥。
正是因為孫寶琦對清王朝的這份情,使得提學使陳榮昌向他稟告“神童”江希張之事時,才決定親自測試江希張并確認為“神童”,最終向朝廷推薦,提議讓“神童”江希張給幼年皇帝做伴讀。在這危急存亡之秋,天降“神童”,此等意象是上天對國家的厚愛,孫寶琦向朝廷舉薦不僅可以寬慰朝廷對眼前時局的愁悶之心,而且還可以向朝廷表達自己的赤膽忠誠,忠君體國之心。
后來孫寶琦還特意為以“神童”江希張名義出版的《新注四書白話解說》作序,仍然念念不忘江希張當年驚異之處,“歷城江生希張,天資穎異,五歲有神童之稱,余撫東時其祖若父攜來謁見面加試問深驚異之,頃見其九歲所著《新注四書白話解說》解釋一書,字字樸實,說理深得孔孟言之旨?!雹邥r隔多年孫寶琦對江希張依然印象深刻。
“神童”江希張經(jīng)伯樂們賞識,得以進京。進京之后與之交往的除第三章所說學務(wù)大臣唐春卿之外,還有在京城為官的老鄉(xiāng)譚奎昌。譚奎昌,字壽卿,山東歷城人,光緒二十五年順天舉人,官兵部主事⑧。政治上傾向于君主立憲制。曾任陸軍部軍事司司長,民國三年(1914年)12月任河南魯山縣知事,民國五年(1916年)11月~民國六年(1917年)10月曾任河南杞縣知事。只因譚奎昌與其父江鐘秀是好友,所以他特意去“神童”江希張進京所下榻的旅館將其接到自己家中居住。從其言談舉止來看,譚奎昌認為“神童”江希張像成年人,“時張年五歲,言談威儀舉類成人,不敢以童□目之間于晤對,嘗慨然以昌明孔道為己任”⑨。
清末山東濟南歷城“奇童”江希張,經(jīng)山東這些地方官的舉薦,從而使其“神童”的名號逐漸響遍全國。
注釋:
①陶應昌編著:《云南歷代各族作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660頁。
②劉廷鑾編著,《蘭堂藏 清代百名進士墨跡,,泰山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219頁。
③圖片來源于春城文藝。
④陳榮昌:《贈江神童》,《道德匯刊》,1924年6月。
⑤陳榮昌:《贈江神童》,《道德匯刊》,1924年6月。
⑥杜耀云:《中國近代史論》,齊魯書社,2014年5月版,第40頁。
⑦孫寶琦:《新注四書白話解說序》。
⑧王功仁主編:《山東省科考名錄匯編·清代(上)》,華文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2頁。
⑨譚奎昌:《重校<四書白話解說>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