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 選擇2015年3月—2017年4月該院接診的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病患20例,所有入選者都接受子宮肌瘤手術治療,并采取圍術期處理方法進行治療。綜合分析該組20例病患臨床治療的效果,統(tǒng)計并發(fā)癥發(fā)生者例數(shù)。 結果 該組20例病患手術治療都獲得成功,其中有1例在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并發(fā)癥,占總比例的5.0%;切口Ⅰ期愈合者19例,切口Ⅱ期愈合者1例,血糖控制達標20例。所有病患在住院治療期間都未發(fā)生非酮癥高滲性昏迷和糖低血糖等嚴重并發(fā)癥。結論 應用圍術期處理方法對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病患進行治療,可確保其安全度過圍術期,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促進血糖水平降低。
[關鍵詞] 糖尿??;圍術期處理;子宮肌瘤;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1(b)-0027-02
在女性生殖器良性腫瘤類疾病中,子宮肌瘤具有比較高的發(fā)病率,可對女性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損傷[1]。現(xiàn)階段,臨床醫(yī)師可采取手術的治療方式對本病患者進行治療,雖能取得比較顯著的成效,但患者在術后比較容易出現(xiàn)諸多的并發(fā)癥,使得其手術療效受到影響,另外,受麻醉以及手術創(chuàng)傷等因素的刺激,患者的糖尿病病情也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從而提高了其手術治療的危險性[2]。對此,我們需要注重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的治療工作,以有效提高其生存質(zhì)量。該文將以20例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病患(接診于2015年3月—2017年4月)為對象,旨在探討圍術期處理方法在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接診的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病患20例,年齡在32~50歲的范圍之內(nèi),平均(40.17±2.06)歲;糖尿病病程在2~9年的范圍之內(nèi),平均(4.5±1.3)年。所有病患都經(jīng)子宮鏡亦或者是B超等檢查確診符合子宮肌瘤診斷標準[3],有不同程度的體重減輕、多飲和多尿等癥狀,隨機血糖水平≥11.1 mmol/L,耐受該研究所用藥物,有子宮肌瘤手術適應癥,能積極配合完成治療,臨床資料齊全。
1.2 子宮肌瘤手術適應癥
①子宮肌瘤體積較大,且單個肌瘤直徑超過6 cm。②子宮肌瘤生長較快,可能惡變。③子宮肌瘤體積不大,但有便秘、月經(jīng)量增多、尿頻以及中重度貧血等癥狀。④絕經(jīng)后新發(fā)的子宮肌瘤。⑤子宮肌瘤可對患者生育功能造成影響。⑥絕經(jīng)后子宮肌瘤增大。⑦無法有效鑒別的子宮肌瘤和卵巢腫瘤[4]。
1.3 方法
①術前治療。常規(guī)檢測患者血糖,并予以其降糖治療。每日監(jiān)測患者血糖至少4次,包括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囑咐患者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鍛煉,同時利用胰島素對患者施以降血糖治療。三餐前0.5 h,采取經(jīng)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根據(jù)患者血糖監(jiān)測的結果對其胰島素的用藥量作出適當?shù)恼{(diào)整,注:一般情況下,每次需增加4 U左右。待患者空腹血糖<8 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10 mmol/L且餐后2 h血糖較平穩(wěn)時,再對其施以手術治療。
②術中治療。手術當日清晨,檢測患者尿糖和空腹血糖,若檢測結果提示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需原計劃進行手術,但應盡量縮短患者的手術用時。針對術中難度小的病患,可不予以血糖監(jiān)測,但要選擇非糖類的平衡液對患者進行輸液治療。針對手術難度大且手術時間超過2 h的病患,需復查其隨機血糖,并予以5%葡萄糖液和5%生理鹽水。注:輸注葡萄糖(4 g)期間,需應用胰島素(1U)。
③術后治療。以2 h為周期,對患者的血糖進行1次監(jiān)測。對于血糖水平較穩(wěn)定的病患,可每隔4 h監(jiān)測1次血糖,直至其血糖水平<8 mmol/L為止。若患者術后早期能進食,需調(diào)整為經(jīng)皮下注射普通胰島素治療,其用藥前參考術前。若患者早期無法進食,需予以葡萄糖200 g/d,同時予以胰島素對抗。待患者能正常飲食后再轉為術前用藥方案。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減少感染發(fā)生風險,同時定期對敷料進行更換,確保切口干燥,以加快切口愈合的速度。根據(jù)患者病情狀況,及時將導尿管拔除,防止發(fā)生泌尿系統(tǒng)感染。
1.4 評價指標
觀察本組20例病患手術切口的愈合情況,統(tǒng)計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者例數(shù),并對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作出評價,具體為:若空腹血糖水平<7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11 mmol/L,隨機血糖水平<11 mmol/L,即可判斷為血糖控制達到臨床標準[5]。
2 結果
該組20例病患手術都獲得成功,術后僅1例發(fā)生切口感染,占總比例的5.0%;切口Ⅰ期愈合19例,占總比例的5.0%;切口Ⅱ期愈合1例,占總比例的5.0%。經(jīng)檢測,所有病患的血糖控制效果都達到臨床標準,本組的血糖控制達標率為100.0%。在整個住院治療的過程當中,20例病患都未發(fā)生尿病酮癥酸中毒、糖低血糖癥和非酮癥高滲性昏迷等嚴重并發(fā)癥,預后效果良好。
3 討論
一般情況下,麻醉以及手術操作都會給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應激,使得其體內(nèi)激素明顯升高,比如:去甲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乙酰膽堿、生長激素與皮質(zhì)醇等,從而使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了代謝亢進的情況,導致代謝紊亂加重[6]。手術結束后,因代謝亢進的分解,飲食限制,可增加患者的脂肪消耗量,從而引發(fā)酮癥酸中毒、電解質(zhì)紊亂亦或者是低血糖等,使得其病情恢復變慢,若情況嚴重,亦可加重其糖尿病的病情。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其機體抵抗力較弱,且伴有血脂高、維生素缺乏和血漿蛋白低等癥狀,從而增加了其發(fā)生感染的風險。此外,受微循環(huán)灌注降低、肉芽減少、分解代謝亢進以及纖維母細胞功能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遲患者手術切口愈合的時間,甚至會提高患者發(fā)生傷口裂開亦或者是感染的幾率[7]。
現(xiàn)階段,我國糖尿病的發(fā)病有年輕化的這一趨勢,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之前,需對其進行全面的檢查,以有效避免出現(xiàn)糖尿病漏診等問題。針對糖尿病病程較長以及血糖水平較高的病患,需要予以胰島素治療,以促使其血糖水平快速降低,但在實際治療的過程當中,仍需要根據(jù)患者血糖水平的變化情況合理調(diào)整其胰島素的使用量。手術過程中,不同的麻醉方式可對患者的血糖造成不同的影響,比如:全麻對血糖的影響非常大,硬膜外麻醉對血糖的影響比較小,而局麻則不會對血糖造成任何影響。研究表明,腹式全子宮切除術的局限在于患者的盆腔,所以,通常選擇在術中對患者應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法,而此麻醉方式則不會對患者的糖代謝功能造成影響。手術結束后,予以患者抗生素治療,并鼓勵早期進食,合理控制血糖,防止因長時間禁食所致的饑餓性酮癥酸中毒等。
此研究結果表明,該組20例病患術后切口感染率為5.0%,切口Ⅰ期愈合率達到95.0%,血糖控制達標率為100.0%,且無1例病患在住院治療期間發(fā)生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非酮癥高滲性昏迷等嚴重并發(fā)癥。因患者受手術應激的作用,胰高血糖素以及腎上腺素的分泌量會顯著增加,加之受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時,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另外,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其比較容易發(fā)生代謝紊亂的情況,且其血糖水平也比較高,會降低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使其機體免疫力大幅度下降,相比較于普通的患者,其術后發(fā)生切口延遲愈合和切口感染的風險更高。并且,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危險比較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手術的風險。對此,我們需要在術前積極采取有效的降糖措施對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干預,并在術中加強對患者的血糖進行監(jiān)測的力度,合理調(diào)整治療方案,防止手術應激使患者的血糖升高,降低手術危險性。此外,還應在術后應用術前糖尿病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干預,以促進其病情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加快切口愈合的速度。
綜上,于糖尿病合并子宮肌瘤常規(guī)手術治療期間,對患者輔以圍術期處理,可有效提高其血糖控制的效果,促進手術切口愈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許小宴,朱潔怡.??谱o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圍術期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8):77-78.
[2] 張廷芹.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圍手術期治療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7-9.
[3] 張秦豫,王效,鄭全慶,等.綜合化護理在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的應用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5(16):45-46.
[4] 何詠梅.43例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的圍手術期處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4(13):26-27.
[5] 史素梅.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圍手術期中西醫(yī)治療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28):74-75.
[6] 李莉.32例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的圍手術期處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3):149.
[7] 賈立華.經(jīng)陰道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7):97-98.
(收稿日期: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