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閭 Text by Wang Chonglu
新嫁娘詞
【唐】王建
三日入廚下,
洗手作羹湯。
欲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
王建
這是唐代詩人王建的一首頗富生活情趣的哲理小詩。可供讀者賞析的意蘊很多,姑且以“一個形象、兩番事理、三點啟示”概之。
新嫁娘的形象是十分鮮明的。古代女子出嫁,第三日(俗稱“過三朝”)開始下廚房做飯、炒菜、調羹。詩中的這個新娘很聰慧,當她動手給公婆調羹、做飯時,涌上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婆婆難侍侯”“新媳婦難當”。那該怎么辦呢?她想出了一個妙招兒,“先遣小姑嘗”。嘗什么?“羹湯”?!案?,最早見于《詩經》,《烈祖》篇有“亦有和羹,既戒既平”之句。調羹要求五味調和,因而尤見身手功夫,絕對不容忽視。詩中寫盡了新娘的聰明練達、細心周到,甚至有些狡黠,饒有趣味。
詩的題旨包含兩個層面,亦即講述兩番事理。一是就詩論詩,狀寫新娘從容應對面臨的嚴峻考驗;二是以第一層面為能指,寄寓一些世事人生的道理。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中就此解釋說:“雖是調笑之作,其中卻含著這許多大道理”,“我們初入社會,一切情形不太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練的人不可?!币话闱嗄耆顺跎媸缆罚渡砩鐣w,都有一個如何把握上司、同事的習性,摸索、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問題,從這里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啟示大體有三點:一是,調查研究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導。從前新娘過門,總要面臨兩項考驗,所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前者看姿容儀態(tài),后者看身手技能。乍入廚房,非同小可,無疑都想顯露一番身手,贏得全家人稱贊。但是,僅有良好愿望未必就能辦成好事。這就進入了第二個啟示,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關鍵是要把握準公婆的“食性”,然后“如法炮制”——這是調查研究的核心所在。否則,你也可以設法提高廚藝,也可以調制多種花樣,最后實在不行,還可以虛心折節(jié),求得公婆諒解。但是,效果都不如這位新嫁娘所為,用過去科考中常說的話:“文章中試官”。第三,要摸清底細,向誰討教?可以是丈夫,可以直接向公婆請示,不過,最理想的對象還是小姑,因為小姑自小就同母親在一起,無疑是最熟悉“姑食性”的,而且也是婆婆最為信任的角色,說話有份量;加之,同是青年女性,交談也十分方便。
全詩直白敘述,沒有描寫、鋪排,反復咀嚼,自能得其佳妙。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予以高度評價,許之以“一字不可移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