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佳 曹文紅 劉永茂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冶金研究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內(nèi)蒙古某銅鎳礦石銅鎳品位均較低,受選礦技術(shù)的制約,以前的選礦工藝研究都圍繞銅鎳混合浮選流程展開,最終獲得銅鎳混合精礦。隨著選礦技術(shù)的進步,若能實現(xiàn)銅鎳高效分離分選,則有利于提高產(chǎn)品附加值,提高礦山的經(jīng)濟效益[1]。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冶金研究院采用優(yōu)先浮選流程對有代表性礦石進行了選礦試驗。
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紫硫鎳礦、黃銅礦;脈石礦物主要有斜長石、輝石、角閃石,橄欖石及綠泥石少量。礦石結(jié)構(gòu)主要以他形粒狀結(jié)構(gòu)、半自形粒狀結(jié)構(gòu)為主。礦石的構(gòu)造以稀疏浸染狀構(gòu)造為主,其次為斑點狀、星點狀和細脈狀構(gòu)造。
紫硫鎳礦是礦石中最主要的含鎳礦物,多以細粒狀伴生在黃銅礦附近,有時與黃銅礦、黃鐵礦或單獨以幾何狀充填在脈石礦物骨架中。紫硫鎳礦為半自形—他形粒狀,節(jié)理清晰可見,粒度以中細粒為主,最大為0.60 mm,最小為0.001 mm,一般為0.30~0.003 mm。黃銅礦是礦石中的主要含銅礦物,多單獨產(chǎn)于脈石中,部分與黃鐵礦或紫硫鎳礦共生,與紫硫鎳礦共生關(guān)系密切,以他形粒狀為主,粒度大小相差懸殊,最大為0.50 mm,最小不足0.001 mm,以中細粒為主,一般為0.30~0.03 mm。
礦石化學(xué)多元素分析結(jié)果見表1,銅、鎳物相分析結(jié)果分別見表2、表3。
表1 原礦化學(xué)多元素分析結(jié)果
表2 銅物相分析結(jié)果
表3 鎳物相分析結(jié)果
由表1可見,礦石中的主要有價元素為銅和鎳。
表2、表3表明,礦石中的銅、鎳以硫化態(tài)為主,其次為氧化態(tài)。
在探索試驗基礎(chǔ)上確定了優(yōu)先浮選銅再浮選鎳的浮選工藝流程。
2.1.1 磨礦細度試驗
為了使目的礦物較好地解離,且盡量減少泥化,因此,首先進行了磨礦細度條件試驗。試驗采用1次粗選選銅流程。固定銅粗選的礦漿pH調(diào)整劑石灰用量為1 000 g/t,抑制劑NY-N為2 400 g/t,捕收劑Z-200為15 g/t,試驗結(jié)果見圖1。
圖1 磨礦細度對銅粗選指標的影響
從圖1可見,隨著磨礦細度的提高,銅粗精礦銅品位及回收率均先上升后下降,鎳品位和鎳回收率均先下降后上升,銅粗精礦銅回收率、鎳品位和鎳回收率變化趨勢的拐點均在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90%時。因此,確定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90%。
2.1.2 銅粗選條件試驗
試驗采用1次粗選選銅流程。
2.1.2.1 石灰用量試驗
在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90%,NY-N用量為2 400 g/t、Z-200為15 g/t情況下進行了石灰用量試驗,結(jié)果見圖2。
圖2 石灰用量對銅粗精礦指標的影響
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石灰用量的增加,銅粗精礦銅品位和鎳品位均先上升后下降,銅回收率先顯著上升后微幅上升,鎳回收率上升。綜合考慮,確定銅粗選的石灰用量為800 g/t(礦漿pH=8.5)。
2.1.2.2 NY-N用量試驗
有研究表明,浮銅時NY-N是鎳礦物的理想抑制劑[2-4]。鎳礦物抑制劑NY-N用量試驗在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90%,石灰用量為800 g/t、Z-200為15 g/t條件下進行,試驗結(jié)果見圖3。
圖3 NY-N用量對銅粗精礦指標的影響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NY-N用量的增大,銅粗精礦銅品位下降、銅回收率上升、鎳品位和鎳回收率均下降。綜合考慮,確定銅粗選的NY-N用量為 1 000 g/t。
2.1.2.3 Z-200用量試驗
以選擇性較好的Z-200為浮銅捕收劑,試驗固定磨礦細度為-0.074 mm 占90%,石灰用量為800 g/t,NY-N用量為1 000 g/t,試驗結(jié)果見圖4。
圖4 Z-200用量對銅粗精礦指標的影響
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Z-200用量的增加,銅粗精礦銅品位下降、銅回收率上升,鎳品位下降、鎳回收率上升。綜合考慮,確定銅粗選的Z-200用量為20 g/t。
2.1.3 鎳粗選條件試驗
試驗以1粗1掃浮銅尾礦為浮鎳給礦,試驗采用1次粗選流程。
2.1.3.1 硫酸銅用量試驗
鎳礦物浮選以硫酸銅為活化劑,試驗固定鎳粗選的水玻璃用量(對原礦,下同)為1 200 g/t,丁基黃藥為120 g/t,2號油為30 g/t,試驗結(jié)果見圖5。
從圖5可以看出,隨著硫酸銅用量的增大,鎳粗精礦品位先上升后下降,鎳回收率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趨勢。綜合考慮,確定鎳粗選的硫酸銅用量為600 g/t。
圖5 硫酸銅用量對鎳粗精礦指標的影響
2.1.3.2 鎳粗選CMC用量試驗
由于硫化鎳占礦石中總鎳的74.70%,以稀疏浸染狀構(gòu)造為主,且脈石礦物主要為硅酸鹽礦物,同時含有部分蝕變礦物如次閃石、絹云母和綠泥石等。在鎳浮選過程中加入CMC不但可以增強對硅酸鹽礦物的抑制作用,同時還可以減少綠泥石等蝕變類脈石礦物對鎳浮選過程的干擾[5-8]。CMC用量試驗在硫酸銅用量為600 g/t,水玻璃用量為1 200 g/t,丁基黃藥為120 g/t,2號油為30 g/t條件下進行,試驗結(jié)果見圖6。
圖6 CMC用量對鎳粗精礦指標的影響
從圖6可以看出,隨著CMC用量的增大,鎳粗精礦鎳品位先升后降,鎳回收率上升。綜合考慮,確定鎳粗選的CMC用量為200 g/t。
2.1.3.3 戊基黃藥+丁銨黑藥用量試驗
捕收劑選擇試驗確定的鎳礦物浮選捕收劑為戊基黃藥+丁銨黑藥,質(zhì)量配合比為2∶1,戊基黃藥+丁銨黑藥用量試驗在硫酸銅用量為600 g/t,水玻璃用量為1 200 g/t,CMC用量為200 g/t,2號油為30 g/t條件下進行,試驗結(jié)果見圖7。
從圖7可以看出,隨著戊基黃藥+丁銨黑藥總用量的增加,鎳粗精礦鎳品位下降、鎳回收率上升。綜合考慮,確定鎳粗選戊基黃藥+丁銨黑藥的總用量為180 g/t,即戊基黃藥+丁銨黑藥為120+60 g/t。
圖7 戊基黃藥+丁銨黑藥總用量對鎳粗精礦指標的影響
在開路試驗基礎(chǔ)上進行了閉路試驗,試驗流程見圖8,結(jié)果見表4。
圖8 閉路試驗流程
礦石采用圖8所示的流程處理,最終獲得銅品位為14.76%、銅回收率為82.15%的銅精礦,鎳品位為5.86%、鎳回收率為84.27%的鎳精礦。
(1)內(nèi)蒙古某低品位銅鎳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紫硫鎳礦、黃銅礦,脈石礦物主要有斜長石、輝石、角閃石,橄欖石及綠泥石少量。礦石結(jié)構(gòu)主要以他形粒狀結(jié)構(gòu)、半自形粒狀結(jié)構(gòu)為主。礦石的構(gòu)造以稀疏浸染狀構(gòu)造為主,其次為斑點狀、星點狀和細脈狀構(gòu)造。紫硫鎳礦是礦石中最主要的含鎳礦物,多以細粒狀伴生在黃銅礦附近,有時與黃銅礦、黃鐵礦或單獨以幾何狀充填在脈石礦物骨架中。紫硫鎳礦為半自形—他形粒狀,節(jié)理清晰可見,粒度以中細粒為主,最大為0.60 mm,最小為0.001 mm,一般為0.30~0.003 mm。黃銅礦是礦石中的主要含銅礦物,多單獨產(chǎn)于脈石中,部分與黃鐵礦或紫硫鎳礦共生,與紫硫鎳礦共生關(guān)系密切,以他形粒狀為主,粒度大小相差懸殊,最大為0.50 mm,最小不足0.001 mm,以中細粒為主,一般為0.30~0.03 mm。礦石中的主要有價元素為銅和鎳,均主要以硫化態(tài)形式存在。
(2)礦石在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90%的情況下,采用1粗2精1掃優(yōu)先浮銅,再2粗2精1掃浮鎳流程處理,最終獲得銅品位為14.76%、銅回收率為82.15%的銅精礦,鎳品位為5.86%、鎳回收率為84.27%的鎳精礦。銅精礦、鎳精礦均達到Ⅴ級品質(zhì)量標準。
[1] 馬鵬飛,韓統(tǒng)坤,翁存建.銅鎳硫化礦浮選分離研究現(xiàn)狀[J].礦產(chǎn)保護與利用,2015(5):68-73.
Ma Pengfei,Han Tongkun,Weng Cunjian.Research status of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opper nickel sulphide ores[J].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2015(5):68-73.
[2] 程耀先,黃英明.應(yīng)用新藥劑提高銅浮選指標的生產(chǎn)實踐[J].有色礦山,2002(1):34-36.
Cheng Yaoxian,Huang Yingming.Production practice of using new agents to improve copper flotation indexes[J].China Mine Engineering,2002(1):34-36.
[3] 詹信順,鐘 宏,劉廣義.提高德興銅礦銅浮選回收率的新型捕收劑研究[J].金屬礦山,2008(12):70-73.
Zhan Xinshun,Zhong Hong,Liu Guangyi.Investigation on new collectors for improving the copper flotation recovery of Dexing copper mine[J].Metal Mine,2008(12):70-73.
[4] 王恒峰.某含碳銅礦回收銅的工藝試驗研究[J].中國礦業(yè),2008(9):71-74.
Wang Hengfeng.Study on technical progress in recovery of copper from carbon bearing copper ores[J].China Mining Magazine,2008(9):71-74.
[5] 黃開國,張小云.高冰鎳浮選研究的現(xiàn)狀及展望[J].湖南有色金屬,2001(2):12-14.
Huang Kaiguo,Zhang Xiaoyun.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n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high copper-nickel matte[J].Hunan Nonferrous Metals,2001(2):12-14.
[6] 周賀鵬,李運強, 雷梅芬,等.某難選微細粒銅鎳硫化礦選礦新工藝研究[J].礦冶工程,2015(1):35-38.
Zhou Hepeng,Li Yunqiang,Lei Meifen,et al.New beneficiation technique for certain refractory fine copper-nickel sulfide ore[J].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2015(1):35-38.
[7] 邢方麗,肖寶清.新疆某低品位銅鎳礦選礦試驗研究[J].有色金屬:選礦部分,2010(1):20-25.
Xing Fangli,Xiao Baoqing.Experimental study on a low-grade copper-nickel ore in Xinjiang[J].Nonferrous Metals:Mineral Processing Section,2010(1):20-25.
[8] 王 懷,鄭 曄,郝福來,等.某低品位銅鎳硫化礦石選礦試驗[J].金屬礦山,2015(8):79-84.
Wang Huai,Zheng Ye,Hao Fulai,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a low-grade copper-nickel sulfide ore[J].Metal Mine,2015(8):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