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阿 麗
(臨汾市建筑施工管理局質監(jiān)站,山西 臨汾 041000)
在目前深基坑支護中,可選擇的基坑支護方式多種多樣,但每種基坑支護方式均有適合自身的基坑深度及基坑類別等。沖孔灌注樁作為基坑支護方式中的一種,具有施工工藝成熟、施工成本低、支護結構相對穩(wěn)定等,而被廣泛應用至基坑支護工程中。大型深基坑工程,作為高危工程之一,基坑支護方式的選擇和支護結構的施工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根據(jù)工程案例及工程經(jīng)驗,對沖孔灌注樁在深基坑支護中的應用及施工質量控制進行研究,得到相應的施工質量控制要點。
某市河口調(diào)蓄池工程,占地面積約為51 000 m2,池底地面設計相對高程為為12.1 m,地面相對高程約為36.0 m,基坑深約20 m,基坑占地面積約為24 000 m2。本工程東側緊鄰某河干流,該河流河床相對高程約為23 m。河道受河水沖刷,河坡岸較為陡峭,坡度達45°左右。調(diào)蓄池與干流中間為6 m寬的巡河路,西側為市政道路,道路寬度也為6 m。調(diào)蓄池南側為農(nóng)田,北側為城市郊區(qū)的工業(yè)廠房和部分居住區(qū)。由于該蓄水池位于郊區(qū)位置,因此該位置政府對其環(huán)境要求較低。
根據(jù)前期的地質勘察報告得到,該場地土層自上而下分別為人工填土、沖洪積層、殘坡積土層、侏羅系塘廈組砂巖,共計4層。其中人工填土主要為建筑垃圾等,各組成成分較為雜亂,土層厚度約為3 m~7.5 m,土層堆積年限較短,為1年左右,土質較為松散;沖洪積層主要被人工填土覆蓋,厚度約為2.5 m~7.8 m,場地內(nèi)均有此類土層分布;殘坡積土層在場地內(nèi)為零星分布,厚度約為1 m~1.3 m,埋深約為3.4 m~5.8 m,該土層主要為粉砂巖和砂巖經(jīng)風化后而形成的含礫粉質性粘土,土質較為濕潤,呈可塑狀態(tài);侏羅系塘廈組砂巖在該場地內(nèi)均有分布,巖層主要為泥質粉,其次還含有薄層狀砂巖和石英巖,根據(jù)風化嚴重承重,從上至下可分為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和微風化四種狀態(tài)。
根據(jù)前期的地質勘察報告得到,該場地內(nèi)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受自然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場地內(nèi)地下水位約為3.3 m~4.7 m。在旱季時,地下水補給河水;在雨季時,河水補給地下水,場地內(nèi)臨近河道側存在不連續(xù)性的砂層,呈中透水性,因此場地內(nèi)地下水與河水關聯(lián)性一般。據(jù)資料顯示,該河流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高出正常水位5 m左右,因此在設計抗浮水位時,將抗浮水位設計至高出正常水位4 m左右位置,確保工程正常運營。通過解讀地質勘察報告得到,該場地內(nèi)地下水對混凝土構件內(nèi)鋼筋無腐蝕性,對接觸的混凝土和鋼構件存在一定的弱腐蝕性。
由于該工程開挖基坑較深,因此根據(jù)各項施工條件,最終選擇沖孔灌注樁作為該基坑工程的支護結構,從而確保基坑正常、穩(wěn)定的開挖和后續(xù)施工[1-3]。
在進行沖孔灌注樁施工時,使用半自動式?jīng)_孔灌注樁專用打樁機進行成孔施工,施工的流程分別為平整場地施工、測量放線施工、樁機就位施工、埋設護筒施工、成孔施工、清孔施工、焊接和吊裝鋼筋籠施工、混凝土導管安裝施工、二次清孔施工及澆筑混凝土施工共計十道工序[4,5]。
在進行沖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應對各施工工序分別進行控制,才能確保最終的沖孔灌注樁施工質量滿足設計和驗收要求。
平整場地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施工時材料運輸、施工機械到位等。在前期沖孔灌注樁施工前,應將沖孔灌注樁施工部位附近場地平整,便于施工機械的運輸?shù)取?/p>
測量放線施工時,應按照設計資料要求進行放線,并著重對控制樁進行精確定位,定位后根據(jù)控制樁再對其他樁位進行復核,確保樁孔位置與設計要求一致,盡可能降低放線偏差。
樁機就位時,應首先確保樁機所在位置場地平整,之后再在樁機下方放置墊枕木,使用水平尺將樁機位置調(diào)平。安裝完成后應檢查樁機沖錘是否與樁中心位置重合,若存在較大偏差則應對樁機進行微調(diào),以達到設計要求。
埋設護筒時,應以控制樁為基準。護筒采用4 mm~8 mm厚的鋼板進行制作,護筒直徑應大于樁孔直徑,直徑以達到100 mm~200 mm為宜,護筒的總高度宜為2 m,且護筒埋深宜為1.8 m左右,確保護筒穩(wěn)定,還可避免樁孔外側泥沙及其他雜物進入孔內(nèi)。
成孔施工質量的好壞決定于選擇的沖錘頭是否合適。本工程占地面積廣,場地空曠,適合在基坑中部設置排水溝和集水坑,成孔施工時產(chǎn)生的泥渣等可通過設置的排水溝統(tǒng)一流至集水坑內(nèi),待集水坑填滿時統(tǒng)一進行清排,可避免重復開挖集水坑和排水溝等而造成的施工浪費和施工亂象,同時也可進行多點同時成孔施工。
在進行成孔施工時,施工人員應定時測量沖錘鋼絲繩的傾斜度,確保鋼絲繩的傾斜度滿足設計要求,避免成孔偏斜或實際孔徑超過設計孔徑,從而影響施工質量。本工程所使用的樁機為半自動式?jīng)_孔灌注樁專用打樁機,打樁時需人工手動落錘,因此現(xiàn)場施工時需加強施工管理,確保每次落錘時間間隔與設計相符。
由于該工程土層共為4層土層,不同土層交接處強度變化較為明顯,待沖錘沖至土層交接處時易發(fā)生孔斜現(xiàn)象,因此為避免孔斜現(xiàn)象,施工現(xiàn)場使用回填片石,進行高頻、小沖程方式進行修孔,待孔底巖層相對找平后再使用沖錘繼續(xù)進行沖孔施工。
成孔后施工人員應對孔深進行確定,并量測入巖深度,確保支護樁的入巖深度滿足設計要求。進行量測時,應以最終沖孔施工排出的巖渣與地質勘察所得的巖石成分等相同,無誤后方可進行終孔確認。
成孔后進行清孔施工是在成孔后、鋼筋籠吊裝前,使用高濃度泥漿將孔壁沉渣進行清除。清孔后對孔深進行再次確認,待孔底的沉渣厚度小于規(guī)范要求即200 mm時方可吊裝鋼筋籠,確保樁長滿足設計要求和驗收長度偏差要求。
鋼筋籠作為沖孔灌注樁的主骨架,鋼筋籠制作好壞、吊裝質量好壞,影響著灌注樁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承載力,因此在焊接鋼筋籠和吊裝鋼筋籠時,應對施工過程進行控制從而確保施工質量。如在加工鋼筋籠時,應將鋼筋籠的平整度控制在50 mm范圍內(nèi);吊裝施工時,為避免吊裝導致鋼筋籠發(fā)生較大不可恢復的變形,應在樁長范圍內(nèi)每間隔4 m焊接一個吊環(huán),便于后續(xù)吊裝施工。
吊裝施工完成后應將鋼筋籠中心與成孔中心重合,確保灌注樁內(nèi)主筋保護層厚度滿足設計要求和驗收尺寸偏差要求。吊裝完成后,應在鋼筋籠上方設置固定裝置,避免鋼筋籠上浮。
鋼筋籠就位后,需進行二次清孔施工,將吊裝鋼筋籠時觸碰孔壁脫落的巖屑及其他雜物進行清排,再次檢測孔深,待檢測合格后立即澆筑灌注樁混凝土。
澆筑混凝土時使用的混凝土為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出站后至澆筑間的運輸時間應控制在1 h之內(nèi),避免混凝土發(fā)生初凝?;炷吝M場后,監(jiān)理應對混凝土配合比報告單進行檢查,對混凝土現(xiàn)場坍落度進行檢測,經(jīng)檢查合格后方可進行澆筑施工。
澆筑混凝土時,由于樁孔較深,地下水位又較高,因此孔內(nèi)存在積水,在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時處于水下澆筑。此時采用導管法進行澆筑施工,導管直接伸至孔底進行澆筑。所使用的導管厚度為3 mm,導管直徑為250 mm,導管為法蘭連接多段式。在進行導管提升施工時,禁止將導管固定至鋼筋籠上,避免因振動而將鋼筋籠移位。導管安裝就位后,應對導管進行試壓,試壓壓力值達到0.6 MPa~1.0 MPa時方可認為合格。
混凝土澆筑施工時,應確保連續(xù)施工,避免出現(xiàn)灌注量較少而使導管堵塞的現(xiàn)象。若樁徑尺寸大于600 mm時,導管底部距離孔底間距300 mm~500 mm;若裝凈尺寸小于600 mm時,則可適當加大導管底部與孔底間距。澆筑完成后,應使用鋼筋試探的方法確定樁頂浮漿厚度,去除浮漿后對樁頂進行補澆,確保樁頂混凝土強度滿足設計要求。
調(diào)蓄池作為水力工程的重點工程之一,支護樁又作為調(diào)蓄池的半永久性支護系統(tǒng)之一,且該工程南北兩側臨近河流干道和交通要道,因此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支護能力在本工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沖孔灌注樁屬于地下隱蔽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極難發(fā)現(xiàn)相關施工缺陷,但其施工質量影響著基坑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本文針對某大型調(diào)蓄池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得到相應的施工質量控制措施,確保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