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泉,黃永輝,王榮輝,甄曉霞
纜索支承體系是大跨度橋梁中常用的一種結(jié)構(gòu)體系,其拉索索力的準確測試對結(jié)構(gòu)狀態(tài)的評估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拉索內(nèi)力識別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間接法,其中直接法可以直接測量拉索內(nèi)力如壓力傳感器法和油壓表法;間接法則通過間接物理量的測試來識別索力,包括頻率法和磁通量法。其中,直接法需要提前安裝傳感器于拉索錨固點,其造價高,且無法用于未預先安裝壓力傳感器的既有橋梁;間接法中的磁通量法是一種新技術,目前應用尚不廣泛,且成本高[1],若應用于既有橋梁,需要采用其他方法進行標定?,F(xiàn)階段索力測試以基于振動測試的索力識別方法最為常用,該方法具有簡單易操作,成本低等優(yōu)點。
基于振動頻率的拉索索力計算方法主要有兩類:理論計算方法和數(shù)值模擬計算方法,其中數(shù)值模擬計算方法[2-4]可以準確的反映索結(jié)構(gòu)幾何特征和支撐情況等,還能對索結(jié)構(gòu)的幾何及邊界條件參數(shù)進行同步計算,但是,此類方法一般需要工程師有一定有限元理論基礎和編程基礎,工程上推廣應用不方便。
理論計算方法需要建立拉索振動與索力的關系表達式,對于簡支邊界條件,可以直接由拉索的頻率特征方程建立拉索頻率-索力的解析表達式。但對于復雜邊界條件,如兩端固支,難以求得力-頻率關系,這種情況下多采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擬合各類實用公式。如Zui H等[5]提出的索力計算實用公式,但該公式只能采用一階或者二階頻率來計算索力,其提出考慮拉索抗彎剛度影響的參數(shù)為拉彎比ξ。Mehrabi A B等[6]提出了另外一個實用公式,該公式可以同時考慮拉索垂度效應和抗彎剛度的影響,其不足在于該公式只適用于垂度小于3.1和拉彎比大于50的拉索。任偉新等[7]提出了采用基頻計算索力的實用公式,該公式可以考慮拉索垂度和抗彎剛度的影響。方志等[8]提出了兩端固支拉索采用多階頻率進行索力計算的實用公式,但該公式無法識別拉索的抗彎剛度。文獻[9]在振動微分方程的基礎上,提出了可以考慮彈性邊界條件和抗彎剛度影響的迭代公式。文獻[10]提出將拉索自由振動解析表達式由若干關鍵參數(shù)來表達。文獻[11]通過引入壓桿屈曲函數(shù),提出了1階和2階固有振動頻率的解析表達式。文獻[12-13]提出可以將兩端固支歐拉梁和兩端固支拉索等效,其可以采用一樣的振型函數(sh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該類拉索的索力計算實用公式,但固支歐拉梁的振型函數(shù)未考慮軸力的影響,適用范圍有限。綜上,以上各類索力計算實用公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僅能采用基頻計算、索力求解過程復雜等。在實際工程的振動測試中,往往難以獲得拉索的基頻[14-17],在該類情況下,以上各類實用公式均難以推廣應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直接從拉索橫向振動方程的通解出發(fā),通過引入邊界修正系數(shù),推導出適用于固支邊界拉索索力計算的實用公式,該公式與梁理論的索力計算公式一致。在頻率方程數(shù)值解的基礎上,采用擬合的方式,得到了兩端固支拉索的邊界條件修正系數(shù)表達式,并進行了誤差分析。最后通過有限元數(shù)值算例,對本文實用公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行了驗證。
如圖1所示的拉索,其橫向(y軸)運動方程如下:
圖1 拉索示意圖
式中:EI、T、h(t)分別為拉索的撓曲剛度、張力和由振動引起的索力的增量;v(x,t)為由振動引起的y方向上的撓度。當采用二階以上振型或者拉索垂度較小時,h(t)是 T的高階小量,可以忽略,因此有:
上式可采用分離變量法求解,其通解為:
式中:
令:
則式(3)可轉(zhuǎn)換為:
由式(4)~ 式(8)可得:
聯(lián)立式(10)和式(11),可解得:
上式即為基于振動頻率法的拉索索力計算統(tǒng)一實用公式。
其中:
式中:Ts為基于弦理論計算的拉索索力;Kn表示修正系數(shù)。實用公式的本質(zhì)即是根據(jù)拉索的剛度對弦理論索力計算公式進行修正。
當拉索兩端為固定邊界條件時,頻率方程為:
此方程為超越方程,α的值無法直接求得,必須通過數(shù)值迭代算法計算。由牛頓迭代法求解得到的公式(15)的前10組解如圖2所示。
圖2 兩端固支拉索α和β關系曲線
將數(shù)值迭代得到的α和β的結(jié)果代入式(13)和式(14),可以得到 Kn-λn關系曲線如圖3所示。
圖3 兩端固支拉索 Kn-λn關系曲線
由圖3曲線特征,可由最小二乘法擬合成二次多項式如下:
其中:
經(jīng)比較,擬合曲線與理論曲線吻合良好,相關系數(shù)均高達99%以上。
定義計算索力的誤差公式如下:
式中:Kthe為K的理論值即圖3中的計算值;Kfit為K的擬合值即由擬合公式(16)計算得到。由圖3可以看出,λmax隨著頻率階次的增大而增大,為便于對橫坐標進行歸一化,定義無量綱參數(shù):
將η作為橫坐標,即可以實現(xiàn)橫坐標的歸一化。采用各階模態(tài)頻率計算的索力與實際索力之間的誤差與歸一化坐標η之間的關系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1)當η≤ 0.8,n≥ 2時,ΔT/T ≤ 1%,即采用2階以上頻率計算得到的拉索索力誤差小于1%;(2)當η≤0.95時,采用1階頻率計算得到的拉索索力誤差小于3%;(3)總體而言,本文統(tǒng)一公式的索力識別結(jié)果精度較高,只有當η >0.95時索力計算誤差才會超過3%;(4)該統(tǒng)一公式可以采用實測得到的多階拉索頻率來計算拉索的索力,特別適合用于識別拉索的低階頻率無法測量的情況。
大量的既有文獻多采用拉彎比ξ來表征拉索截面剛度的影響,本文提出了新的思路,即采用λ和η來表征拉索的綜合剛度。傳統(tǒng)的拉彎比ξ的表達式如下:
對于任何階次的模態(tài)頻率,ξ與λ也存在如圖5所示的對應關系。由于λ和η又存在式(18)所示的關系,因此可以得到ξ和η之間的關系,如表1所示。
圖4 索力計算誤差與η關系曲線
圖5 兩端固支拉索ξ-λ曲線
表1 ξ-η數(shù)值對比表
拉索的抗彎剛度對于索力的精確識別具有重要的影響,由于拉索的抗彎剛度與索力計截面特性均有關系,其數(shù)值難以準確得到。在以往的研究中,對于具有兩端鉸接的拉索,多采用實測得到的任意兩階頻率來直接求解拉索的抗彎剛度,但對于具有兩端固支邊界的拉索,則無法直接求解,需要采用有限元的方法進行數(shù)值迭代求解。采用本文提出的統(tǒng)一實用公式,可以根據(jù)實際測量得到的任意兩階拉索頻率對其抗彎剛度進行直接求解,其計算方法和過程如下:
對于同一根拉索,其索力是恒定的,因此采用任意一階頻率計算,其索力都是相等的,則有:
將式(25)代入式(23),得:
由此則可以得到抗彎剛度EI,本文方法不需要數(shù)值迭代,較傳統(tǒng)方法更為方便。
為對本文公式進行驗證,選取如表2所示的中、短2根拉索進行數(shù)值算例分析,拉索的邊界條件均為兩端固支。由1.3節(jié)的誤差分析可知,對于長索,本文公式精度很高,無需驗證。
表2 算例拉索的計算參數(shù)表
索1和索2的計算索力與真實索力的對比如表3、表4所示。由表3可知,梁理論公式的誤差很大,索力計算誤差隨著頻率階次的增加逐漸增大。本文公式的索力計算誤差較小,當采用前4階頻率進行索力計算時,計算值與真實值的差異均小于4%。由表4可知,采用本文公式計算得到的拉索2的索力誤差不超過1%。雖然采用Mehrabi公式[6]計算得到的拉索2的索力誤差也都不超過1%,但采用Mehrabi公式計算得到的拉索1的索力誤差很大,這表明本文公式的適用范圍比Mehrabi公式要廣。
表3 拉索1的內(nèi)力識別結(jié)果對比
表4 拉索2的內(nèi)力識別結(jié)果對比
假定實測得到了拉索的前1~10階頻率,拉索的抗彎剛度未知,采用第2節(jié)提出的方法對其抗彎剛度進行識別。識別結(jié)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1)拉索抗彎剛度的識別誤差最大為5.5%,大部分識別誤差不超過2%,表明本文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2)中長索的剛度識別誤差大于短索,這主要是因為拉索長度越大,抗彎剛度對索力的影響越小。
表5 兩端固支拉索的EI 識別結(jié)果對比
某系桿拱橋布置如圖6所示,為單跨外傾式空間異型拱橋,計算跨徑90 m,矢高21.43 m,全橋吊桿共計17對。限于篇幅,本文僅對其中的上游側(cè)12號吊桿DG12進行分析,吊桿型號為PES7-55,其計算參數(shù)為 l=22.158 m,m = 16.6 kg/m,吊桿的張拉力為380 kN,實測DG12的頻譜曲線如圖7所示。
由圖7可知,對于吊桿DG12,在自然脈動下的加速度信號能夠完整的識別出其前9階自振頻率。該吊桿的抗彎剛度識別結(jié)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采用不同階次頻率識別的吊桿抗彎剛度具有較好的一致性,數(shù)值相差不大,可采用其平均值作為抗彎剛度實際值。表7為不同公式計算得到的吊桿內(nèi)力,由表7可知,由于DG12的長度較長,拉彎比ξ達到了46.4,各方法的誤差都不太大,但相對而言,本文方法的精度最高,文獻[8]的次之,而梁理論的誤差最大,且隨著頻率階次的提高,其索力誤差有增大的趨勢。
圖6 某外傾式空間異型拱橋
圖7 頻譜曲線
表6 吊桿的抗彎剛度識別結(jié)果
表7 吊桿的抗彎剛度識別結(jié)果
(1)本文提出了一個固支邊界條件拉索的索力計算實用公式,該公式通過在弦理論索力計算公式的基礎上乘以修正系數(shù) Kn來考慮剛度和邊界條件的影響,其表達式簡潔,且能夠根據(jù)實測得到的多階頻率進行拉索內(nèi)力計算,大大提高了頻率法的適用范圍,可應用于拉索低階頻率無法測量的情況。
(2)本文公式引入無量綱參數(shù)η來表征拉索的抗彎剛度影響,與傳統(tǒng)方法的拉彎比參數(shù)ξ不同,η的計算無需預知拉索索力,其只與實測頻率有關,在實際操作時,由于拉索索力 T本身為之,采用η來表征拉索抗彎剛度影響比拉彎比ξ更為合理。
(3)誤差分析表明,當η≤0.95,即對應于ξ≥12.1時,采用1~10階頻率計算得到的索力誤差均不超過 5%;當η≤0.88,即對應于ξ≥18.9時,采用實測的前10階頻率計算索力時,其結(jié)果誤差均小于3%。尤其是當采用拉索的基頻進行索力計算時,當η≤0.95,即對應于ξ≥2.2時,其索力計算誤差不超過3%。
(4)采用本文統(tǒng)一實用公式,根據(jù)實測得到的多階拉索自振頻率,推導了可用于拉索抗彎剛度計算的顯式公式,該公式通過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得到,精度可靠,可推廣于實際工程。
(5)通過數(shù)值算例和實際工程案例對本文公式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進行了驗證。對比結(jié)果表明,該實用公式能夠同時對拉索索力和抗彎剛度進行準確的識別,相比于既有的索力計算實用公式,本文公式具有更高的精度。
[1] Wang M L,Chen Z L,Koontz.Magnetoelastic permeability measurement for stress monitoring in steel tendons and cables[J].Proceedings of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2000,3995:492-500.
[2] Ni Y Q,Ko J M,Zheng G.Dynamic analysis of large-dimeter sagged cables taking into account flexural rigidity[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2,257(2):301-319.
[3] 鄭 罡,倪一清,高贊明.斜拉索張力測試和參數(shù)評估的理論和應用[J].土木工程學報,2005,38(3):64-69.
[4] Kim B H,Park T.Estimation of cable tension force using the frequency-based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7,304(3/5):660-676.
[5] Zui H,Shinke T,Namita Y.Practical formulas for estimation of cable tension by vibration method[J].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6,122(6):651-656.
[6] Mehrabi A B,Tabatabai H.Unified finite difference formulation for free vibration of cables[J].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8,124(11):1313-1322.
[7] 任偉新,陳 剛.由基頻計算拉索拉力的實用公式[J].土木工程學報,2005,38(11):26-31.
[8] 方 志,汪建群,顏江平.基于頻率法的拉索及吊桿張力測試[J].振動與沖擊,2007,26(9):78-82.
[9] Ceballos M A,Prato C A.Determination of the axial force on stay cables accounting for their bending stiffness and rotational end restraints by free vibration tests[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8,317(1):127-141.
[10] 張清華,冉志紅,卜一之,等.拉索非線性振動問題求解及參數(shù)識別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9,42(6):86-91.
[11] 宋一凡,賀拴海,吳小平.固端剛性拉索索力分析能量法[J].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2001,21(1):86-89.
[12] 甘 泉,王榮輝,饒 瑞.基于振動理論的索力求解的一個實用計算公式[J].力學學報,2010,42(5):983-988.
[13] 甘 泉.復雜邊界條件下索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力識別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14] Ren W,Chen G.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of Bridge Stay Cables[C]//Proc.,21st Int.Modal Analysis Conf.:A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Dynamics.Kissimmee,F(xiàn)lorida,2003.
[15] Geier R,De Roeck G,F(xiàn)lesch R.Accurate cable force determination using ambient vibration measurements[J].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2006,2(1):43-52.
[16] 蔡海勇,付立彬.跨渠橋梁拉索張力測定技術研究[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4,12(6):137-140.
[17] 黃超凡,黃永輝,張石波.粘結(jié)滑移對組合梁斜拉橋受力變形特性分析[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5,13(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