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湘潭供電分公司,湘潭 411100)
SF6斷路器屬于安全防護性設備,可及時、有效地切斷故障性電流,但是SF6氣體一旦泄露,直接影響斷路器絕緣性能與正常操作,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影響系統(tǒng)安全,基于此及時準確地對SF6斷路器進行氣體檢漏并處理漏點就顯得極為重要。
某供電公司多臺在運的LW8-40.5-CJ型斷路器存在SF6氣體泄漏問題,補氣頻率為3-6個月,漏氣情況多發(fā)生在設備投運后數年后。每次補氣后,檢修人員使用TIF XP-1A型鹵素檢測儀對斷路器管道與連接處進行檢測,均未發(fā)現(xiàn)漏氣點。頻繁補氣給檢修人員增加了較大工作量,也影響設備健康穩(wěn)定運行,因此,公司陸續(xù)對漏氣開關停電檢查,使用鹵素檢測儀、紅外檢漏儀、肥皂水、薄膜包扎等方法進行綜合檢測,成功發(fā)現(xiàn)斷路器滅弧室上法蘭漏氣缺陷。
本次檢漏兩臺斷路器為XX變電站35kV 404、406斷路器,均為XX開關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12月份出廠的SF6斷路器(下文簡稱404、406斷路器),型號為LW8-40.5-CJ,出廠編號分別為20070120463、20070120545。SF6氣體重量為2kg,額定氣壓值0.45MPa,告警氣壓值0.42MPa。
其中404斷路器補氣頻率約為4個月1次,406斷路器補氣頻率為5個月1次,每次補氣至0.48MPa左右,年漏氣率遠大于Q/GDW 1168《輸變電設備狀態(tài)檢修試驗規(guī)程》中5.8.2.1規(guī)定的0.5%/年(注意值)。
使用紅外檢漏儀全面掃描斷路器所有部位,未發(fā)現(xiàn)明顯漏點(泄漏量較小,現(xiàn)場有微風,SF6氣體擴散較快,難以檢出);使用TIF XP-1A型鹵素檢測儀展開全面細致檢測,在404斷路器A相、406斷路器C相瓷瓶上法蘭與瓷套澆注處、上法蘭與頂部蓋板連接處、斷路器頂帽(上接線板)均檢測到鹵素氣體信號。
將肥皂水刷在可能的泄漏點,仔細觀察未發(fā)現(xiàn)鼓泡,再使用紅外檢漏儀重點檢測疑似泄漏區(qū)域,仍無法觀測到泄漏現(xiàn)象。猜測原因為漏點泄漏速度較為緩慢,單位時間泄漏量較小,無法檢測。為解決此問題,以保鮮膜包扎斷路器法蘭、本體瓷柱,將泄漏的SF6氣體束縛在塑料薄膜內。等待30min~1h,用螺絲刀戳一個小孔,將TIF XP-1A型鹵素檢測儀探頭伸進去檢查,發(fā)現(xiàn)404開關A相上法蘭、406開關C相上法蘭位置有急促的報警提示音。
工作人員擠壓保鮮膜時用紅外檢漏儀拍攝404開關A相上法蘭處,從保鮮膜上部縫隙處看到明顯泄漏現(xiàn)象,可進一步判斷泄漏點位于上法蘭及頂蓋區(qū)域。
為排查漏氣點是位于上法蘭與瓷套澆注處還是頂蓋密封處,將上法蘭與頂蓋分區(qū)包扎。上法蘭至第一片傘裙包裹成一個氣室,頂蓋至第一片傘裙為一個氣室,處于外側。為防止兩個氣室串氣,內側氣室的法蘭處應用扎帶束緊。檢測時,先檢測外側氣室(排查頂蓋密封)有無鹵素氣體告警信號;然后擠壓氣室,輔以紅外泄漏儀觀測有無SF6氣體漏出。再用同樣的方法檢測內側氣室。通過這一系列手段,最終確定頂蓋密封處無SF6氣體泄漏,氣體泄漏全部來自于上法蘭與瓷套澆注處。
為避免環(huán)境風向的影響,探測時使用紙板對每個測量的小區(qū)域進行遮擋,使用檢測儀探頭貼近法蘭連接處,重點檢測法蘭密封膠開裂、脫膠處。最終確定漏氣點(404開關三處,406開關兩處)。
據觀察,泄漏處密封膠有明顯脫落痕跡,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其他相多處存在脫膠現(xiàn)象,卻未出現(xiàn)漏氣情況。因此,脫膠不是漏氣的充分條件,法蘭內部密封不良才是造成漏氣的根本原因。
建議將漏氣斷路器本體拆下,返廠解體更換法蘭密封圈、吸附劑后,重新充氣進行交接試驗。
綜上,斷路器檢漏工作經驗總結如下:
(1)對于補氣頻率在4個月以上的斷路器,氣體泄漏速度較慢,肥皂水法與紅外檢漏法難以直接發(fā)現(xiàn)漏氣點。肥皂水法應盡量選擇溫度和日照強度較低的天氣進行;TIF XP-1A型鹵素檢測儀對于SF6氣體非常敏感,使用時需合理選擇靈敏度,方能對泄漏點準確定位。(2)檢漏時注意外部風力影響,必要時使用紙板、塑料膜遮擋,不斷改變探頭朝向,反復測量。若漏氣速度慢、泄漏量小,需借助保鮮膜包扎法將泄漏氣體收集,再使用鹵素檢測儀檢測。(3)當存在多個疑似漏氣點時,需使用保鮮膜分區(qū)包扎,逐一檢測各個氣室,進而準確判斷出漏氣區(qū)域。(4)本次漏氣的兩臺斷路器均為某開關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12月份產品,漏氣部位均為瓷套上法蘭連接處,建議同型號同批次產品存在漏氣情況時,優(yōu)先檢查該部位,以減少檢漏工作量。
[1] 殷培峰,劉鵬飛.基于SF6斷路器的故障分析及解決方法[J].電氣開關,2010,48(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