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wèi)華,王成軍,李 艷,王 敏,吳 斌,張云棟,汪 儉,屈麗君,陳天平,△
(1.安徽省兒童醫(yī)院急診科,合肥 230051;2.安徽省兒科醫(yī)學研究所,合肥 230051;3.安徽省兒童醫(yī)院血液科,合肥 230051)
X連鎖淋巴細胞異常增生癥(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XLP)是罕見的X連鎖遺傳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根據XLP患者基因及蛋白質改變類型分為1型(XLP-1)及2型(XLP-2)[1]。XLP-1型患兒易受EB病毒感染,感染后機體不能產生正常的免疫應答,常出現失控的淋巴組織和細胞增生,導致嚴重而致命的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2],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非常高,是兒科的危急重癥之一。2016年12月安徽省兒童醫(yī)院收治的1例SH2D1A基因突變XLP-1患兒,病情進展迅速、伴隨明顯噬血傾向,現將該病例報道及文獻復習如下。
1.1一般情況 患兒男,11個月,因“咳嗽10余天,發(fā)熱1周”人院?;純喝朐呵?周開始反復高熱,體溫波動在40.0 ℃左右,伴咳嗽、咳痰,初始無皮疹、出血,當地醫(yī)院予“支氣管肺炎”治療7 d,仍反復高熱,全身逐漸出現皮疹,后轉至安徽省兒童醫(yī)院就診。既往史無特殊,家長拒絕提供相關家族史。入院查體:體溫39.7 ℃,精神尚可,全身可見密集分布暗紅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壓之不褪色,雙側頸部、腋下、腹股溝處觸及多枚黃豆大小淋巴結,最大一枚直徑約1.5 cm,質韌、無壓痛、活動度可,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Ⅱ°腫大,心、肺無陽性體征,肝肋下3.5 cm,質中,脾肋觸及。
1.2輔助檢查 (門診)血常規(guī):白細胞(WBC) 19.82×109/L,中性粒細胞(N) 0.57×109/L,血紅蛋白(Hb) 108 g/L,血小板(PLT) 33×109/L;C反應蛋白(CRP) 20.9 m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343 I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721 U/L;IgM明顯升高(8.91 g/L)、IgA輕度升高(0.97 g/L)、IgG正常;淋巴細胞亞群提示CD3+CD4+T細胞明顯減少(10.9%)、CD3+CD8+T細胞明顯升高(73.7%)、CD3-CD16+CD56+NK細胞比例顯著降低(5.8%)、CD3-CD19+B細胞顯著降低(5.2%)、CD3+CD4+/CD3+CD8+比例顯著倒置(0.19);凝血5項: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延長(66 s)、凝血酶原時間延長(28.7 s)、纖維蛋白原 (FIB)0.85 g/L,D-二聚體升高(4.32 mg/L);EBV-CA-IgM(-)、EBV-CA-IgG(-);EBV DNA 1.9×105copies/L;鐵蛋白大于1 500 ng/mL;血脂分析結果正常;多次復查血培養(yǎng)陰性。胸腹部CT提示:(1)肺炎、雙側胸腔積液;(2)腹盆腔多發(fā)積液。骨髓細胞學中吞噬血細胞及組織細胞增多、異型淋巴細胞占19%。
1.3治療與轉歸 入院后予更昔洛韋、美羅培南抗感染,丙種球蛋白1 g/(kg·d)沖擊,共2 d,同時給予保肝、成分輸血糾正凝血異常等治療;患兒體溫不能控制,肝脾逐漸腫大,血常規(guī)三系進行性下降,中性粒細胞最低值為0,纖維蛋白原(FIB)持續(xù)下降,SF持續(xù)升高,骨髓細胞學見吞噬細胞,診斷為EBV相關HLH,按照HLH-BCH-2013方案化療,予地塞米松、環(huán)孢素、依托泊苷化療,患兒體溫不能控制、凝血功能惡化,家長要求轉院,離院后5 d電話回訪,患兒因顱內出血及多臟器衰竭在外院死亡,自就診至死亡存活僅15 d。
1.4SH2D1A基因測序及家系調查 經6類免疫缺陷基因(PRF1、UNC13D、STX11、STXBP2、SH2D1A和XIAP)DNA序列測定分析(包括88個DNA序列測定分析),分析該患兒X染色體上的SH2D1A基因第2號外顯子發(fā)生點突變,位點為:c.163C>T(Exon2),經計算機生物信息學分析預測,該突變將產生有害結果。對該患兒的直系親屬(父母與其患兒均為獨生子女)進行該基因突變位點的驗證,發(fā)現其父為正常表型,其母為攜帶者。根據患兒典型的臨床表現與基因檢測結果,患兒XLP診斷明確;患兒的家系調查結果指向,先證者SH2D1A基因點突變[c.163C>T(Exon2)]為母親遺傳所致,符合XLP典型遺傳特征。
2.1文獻概述 在CBM、CNKI及PubMed數據庫檢索1979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的文獻,關鍵詞為“X連鎖淋巴細胞異常增生癥”或“X 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共檢索出中國人XLP-1病例報道或臨床研究、論著共14篇(中文8篇、SCI論文6篇),累計報道涉及15個家系共29例中國XLP-1患兒[2-15](含本例報道,下同),對目前已經公開發(fā)表的中國人XLP-1的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特點、基因突變類型及預后等進行總結分析。
2.2中國人XLP-1的臨床特點 幾乎所有的XLP-1患者在初次就診時均存在發(fā)熱及呼吸道感染癥狀。逾半數的患者(14/27,51.8%)在初診時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肝、脾腫大也較常見(12/27,44.4%),其余的臨床表現還包括皮疹、黃疸、出血等,但以上表現均不具有特異性。超過半數的中國XLP-1患兒繼發(fā)EBV感染相關的HLH(15/27,55.6%),另有部分患兒繼發(fā)低丙種球蛋白血癥[4,12-13]、B細胞來源的惡性淋巴瘤[4,7,12]。在現有的27例中國人XLP-1患者,報道死亡的共20例,死亡率約74.1%,大部分患者死于嚴重出血和/或多臟器功能衰竭(MODS)。繼發(fā)HLH的XLP-1患兒進展迅速,從就診至死亡時間較短,15~50 d不等,中位生存時間僅為35 d。
2.3中國人XLP-1的實驗室檢查特點 幾乎所有患者均存在血常規(guī)的改變,早期一般為類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樣改變,即白細胞計數顯著升高、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增加,而病程晚期因易繼發(fā)噬血、感染等因素,血象常呈三系進行性下降。多數患兒存在EBV病毒感染,肝功能損害發(fā)生比例較高(10/27,37.0%),其余生化指標如乳酸脫氫酶、三酰甘油、鐵蛋白等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持續(xù)而嚴重的凝血功能異常發(fā)生于所有EBV相關HLH患兒中(15/27,55.6%),通常是XLP-1患兒死亡的間接原因。此外筆者還注意到,在中國XLP-1病例中,初診時免疫學檢測異常發(fā)生比例較高,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常表現為CD3-CD19+B細胞比例減少(11/27,40.7%)、CD4/CD8+比例倒置(11/27,40.7%)、CD3-CD16+CD56+NK細胞減少(11/27,40.7%)等,而免疫球蛋白表達異常的發(fā)生率也較高(10/27,37.0%)。
2.4中國人XLP-1的遺傳學特點 1992年中國大陸地區(qū)首次報道了“性連鎖淋巴組織增殖病”[3],隨后在2007年建立了國內SH2D1A基因檢測方法[8]。在現有公開發(fā)表的30例中國XLP-1患兒中,報道存在確切基因突變的共27例,其中絕大部分為SH2D1A基因突變,僅3例為XIAP基因突變[2,14-15]。在所有基因突變類型中,最常見突變類型分別依次為剪接突變(7/27,25.9%)、錯義突變(6/27,22.2%)、無義突變(6/27,22.2%)和缺失突變(5/27,18.5%)。從基因突變區(qū)域看,SH2D1A基因的2號外顯子為中國人的XLP-1型基因突變的熱點區(qū)域(12/27,44.4%),其次為1號外顯子區(qū)域(9/27,33%)。此外,還有少部分家系還涉及SH2D1A基因1號內含子剪切位點區(qū)域突變[12,14]。
本例患兒通過基因檢測發(fā)現存在SH2D1A基因突變,有EBV感染后典型的臨床表現,明確診斷為XLP-1[16]。同時該患兒有持續(xù)高熱、肝脾腫大及淋巴結腫大、全血細胞減少、高鐵蛋白血癥、低纖維蛋白原血癥,骨髓檢查可見噬血現象并排除其他惡性腫瘤性疾病,其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符合HLH的臨床表現,符合家族性HLH的診斷標準。本例患兒突出而致命的臨床表現是持續(xù)惡化的凝血功能及嚴重的出血傾向,反復成分輸血、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應用及及時的化療均未能控制噬血進展,是該病例特征性的表現,也是本例患兒的直接死亡原因。本例患兒在治療過程中體溫持續(xù)高熱不退,早期繼發(fā)噬血,并出現致命性的顱內出血,病情迅速進展,診斷后很快死亡,未能行造血干細胞移植。
XLP是兒科罕見的X連鎖遺傳性疾病,國外報道發(fā)病率在1/100萬至300萬,據此估算,我國XLP患兒總數應在1 400~4 200例,而本文獻復習僅統(tǒng)計到29例報道,這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XLP臨床表現多樣、極繼發(fā)并噬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工作中可能忽略了與原發(fā)因素的診斷,從而易造成漏診;(2)XLP繼發(fā)HLH患兒的疾病進展迅速、死亡率高,限于當前基因測序技術的時限性,沒有足夠的時間留給臨床醫(yī)師做出正確診斷;(3)文獻檢索病例僅為公開發(fā)表數據,不排除有確診的病例未發(fā)表的情況。因此,兒科醫(yī)師應加強對該病的認識,從而盡早做出診斷,為進一步治療贏得時間。
XLP發(fā)病機制復雜,涉及T、B細胞聯(lián)合免疫缺陷[17]。根據XLP患者基因及蛋白質改變類型分為1型(XLP-1)及2型(XLP-2), XLP-1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長臂(xq25),命名為SH2D1A[18]。SH2D1A基因突變約占所有XLP患兒總數的83%~97%,該基因序列含有40 000個堿基對,編碼SAP蛋白[19]。在本研究統(tǒng)計的中國人XLP-1病例中,檢出SH2D1A基因突變者占88.9%,這與國外報道一致。在所有基因突變區(qū)域,約半數的這個XLP-1患者檢出SH2D1A基因的2號外顯子突變,該區(qū)域可能是中國人XLP-1型基因突變的熱點區(qū)域,但限于文獻報道的病例數有限,需要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數據進一步驗證。本家系研究發(fā)現,先證者的XLP致病基因SH2D1A存在c.163C>T(Exon2)突變位點突變,為母親遺傳所致,符合XLP典型遺傳特征。
綜上所述,XLP的臨床表現多樣化,早期缺乏特異性的臨床體征與實驗室檢查指標,易繼發(fā)EBV感染相關HLH,死亡率極高,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的根治方法[20]。中國人XLP-1患者既有該病的共性表現,也有國人獨特的臨床及遺傳表現。對于初診時反復高熱而原因不明確的患兒,尤其在免疫學檢查異?;蛴锌梢申栃约易迨窌r,兒科醫(yī)師應該能夠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從而為進一步診療爭取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