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娜 , 于 航
(1.長春大學 文學院,長春 130022; 2.安陽師范學院 研究生學院,河南 安陽455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對外交流不斷增多,世界范圍內想要學習中國的語言以及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越來越多,“敬人謙己”既是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敬謙語是我們日常生活交往中經常使用到的基礎交際用語,在禮貌語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同時它也反映了中國禮儀文化的特點。本文從敬謙語的本體的角度出發(fā),希望通過對敬謙語在對漢語初級階段教學的探究,可以為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的“禮”文化精神的傳播和對外漢語教師敬謙語的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在漢語中,表達恭敬的意義或者含有謙虛的基本意義的詞語叫做敬謙語。漢語中還有一部分詞語本身不具有敬謙意義的詞語,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中,能夠表達恭敬或者謙虛的意義,因此這些詞語也可以稱為敬謙語,將其納入對外漢語敬謙語教學的范圍中。 “敬辭”也叫“敬語”“敬詞”,一般是說話人對聽話人表示恭敬、尊重的場合下使用的,也表達該詞的主語與賓語之間的尊敬關系。如:“關于這件事的處理,我遵從您的高見。”
“謙辭”是說話人對自己或者提及與自己有關系的人或事物的時候,表達謙遜時使用詞語。如“不知大家今天來家里做客,寒舍簡陋請多擔待。”雖然 “敬”和“謙”是一對表達對立感情態(tài)度的詞語,但是表達對他人的尊敬“敬”和表達自己的謙虛態(tài)度“謙”又是對立統(tǒng)一的,“謙己”是通過降低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去抬高他人?!熬础焙汀爸t”自古不分家,所以被合稱為“敬謙語”。
根據敬謙語語言交流中的發(fā)揮的功能,即是起到稱呼的作用還是表述的作用,可將其分為兩類:
(1)代詞稱謂性敬謙語。例如我們用得最多的代詞稱謂性敬謙語有:“您”和“我們”?!澳笔恰澳恪钡木捶Q形式,通常會用在對長輩、老師、領導的尊重稱呼上。“您”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交際中,適用范圍最廣泛,使用最頻繁的稱謂性敬謙語。例如與老師對話時,我們要稱老師為“您”?!拔覀儭痹谌粘I钪惺褂玫膱龊弦脖容^廣泛。例如在獲得獎項時,使用“我們”這一稱謂會體現集體主義的感情,增進對話雙方的感情,會讓人覺得說話人謙虛有禮貌。
(2)名詞稱謂性敬謙語。名詞稱謂性敬謙語主要有通用稱謂性敬謙語和表述性敬謙語兩部分。通用稱謂性敬謙語指的是在古代或者當今或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具有泛用性的社交稱謂。稱謂性敬謙語可以適用于各種文化水平、各種年齡階段、各種職業(yè)工種等方面,例如“女士”“先生”“師傅”等。稱謂敬謙語以外的所有敬謙語可以叫做表述性敬謙語。例如:敬語“貴”,如“貴庚”“貴友”;“高”,如“高論”“高壽”;“拙”和“鄙”,如“拙作”“鄙見”等。
現代漢語敬謙語是從古老的華夏民族語言中繼承下來的一份珍貴遺產,它越朝歷代,發(fā)展到當今,已積淀并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點,研究者在這里主要談其民族性、時代性和指向性。
(1)民族性。漢語中的敬謙義位數量比較多,例如對對方的來信可以尊稱為“芳信”“惠函”等;對謙稱自己寫的信為 “小簡”。表示敬謙義位與非敬謙義位組合使用,使得敬謙語變化無窮。與此相反,英語中比較缺少敬謙義位。我們列舉如下2個漢英對應解釋:
拙見 my opinion
惠書 your letter
從這些解釋我們可以看出,英語中幾乎沒有直接表示敬謙義的典型語素,可見英語的敬謙義位不是很發(fā)達,而漢語中的敬謙義位則表現力豐富,帶有鮮明的民族性。
(2)時代性。受語言與社會共變規(guī)律的制約,不符合時代精神的敬謙語,如地位卑微的人稱自己為“小的”等,都適時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一些體現當代精神的敬謙語涌現出來。例如用“我們”代替“我”,這一稱法的變化體現了集體主義精神,現在為人們廣泛使用。
敬謙語的時代性要求我們在課堂中盡量選用切合時代精神的敬謙語,適時淘汰過時的敬謙語也可以讓雙方順利達到交際要求。
(1)表達客氣。敬謙語在日常的交際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表達客氣的功能。如:“您老請上座!”
(2)表達諷刺。敬謙語本身都含有恭敬或謙遜的口吻,主要用來表達恭謙的態(tài)度的??墒?,在某些具體語境中,敬謙語也常常被反用,以發(fā)泄不滿、憤恨、蔑視、奚落的情感,起到譏諷的作用。
(3)表達疏遠。敬謙語的使用,多用在人們之間初次見面或見過幾次面但不太熟的情況下。在同輩熟人間,比如親兄弟、情侶或夫妻之間很少用敬謙語。
(4)表達鄭重。國內、對外的一些公文中運用敬謙語,多是為了表達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以顯示鄭重的效果。
(1)學生的文化背景影響“敬謙語”理解。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國家的學生對敬謙語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一樣。例如日本、韓國跟中國同屬于漢字文化圈,這些國家的學生在習得母語時,就接觸過“敬謙”文化,所以理解學習接受敬謙語相對容易。而歐美國家的學生處于非漢字文化圈,他們的文化背景與我們有差異,所以在接觸學習敬謙語時,會因為他們固有的文化而使得他們很難從根本上了解中國的敬謙語文化。
例如,在生活中有人被夸獎時,被夸獎的人很少會直接接受表揚,相反會說:“其實我沒那么優(yōu)秀,做得還不夠好?!敝惖脑?;宴請時主人做了很多的菜肴,但說:“我也沒準備什么,粗茶淡飯,請別介意!”這些表達對不了解中國“禮”文化的西方人容易在學習時產生焦慮,形成一種負面情緒,從而影響漢語的學習。
(2)教師講解“敬謙語”有時不透徹。在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敬謙語的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的掌控能力、體態(tài)語以及對教學模式的把握等都會對影響學生對敬謙語的理解程度和學習效果。而初級階段正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打下基礎的階段,對于初級階段敬謙語的教學,漢語教師的“言傳身教”則更為重要。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漢語教師因為對敬謙語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時會出現對學生關于敬謙語的提問匆匆回答的情況。例如課文中出現“您貴姓”內容的時候,一些教材在生詞解釋部分沒有明確說明“貴姓”的意思,學生可能會存有疑問,這個“貴姓”到底是什么意思?有的漢語老師就會告訴學生說“是一種表示尊重的問法”,不會進一步說明其中文化含義,所以,學生就不會了解到中國姓名文化中蘊含的禮文化;還有些學生看到教材中出現的中國人在受到表揚和夸贊后會說“哪里哪里”,就會問教師為什么會這么說,而有些漢語教師則會用“這是我們的習慣用法”來回復學生,而不是向學生講明白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以及當代社會我們日常交往中是否還會用“哪里哪里”來回復別人的夸贊。
(3)教材內容有待改進。有些教材在詞匯的選擇上落后于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有些像“幸會、幸會”“哪里哪里”這些是人們用來表達謙意的詞語,在現今社會的交往中如果還繼續(xù)應用則會使交際雙方都不舒服。尤其是“哪里哪里”這種用來回應受到別人夸獎時的方式,當今社會有部分的國人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已用“謝謝!”來回應,或者用別的方式回敬對方。所以,在編寫教材,選擇教材內容時應貼近當今社會生活交際交流的現實。
還有部分教材對兩個意義不同的漢語詞匯采用相同的英文注釋。如“叔叔”“舅舅”都注釋為“uncle”,“姑姑”“姨媽”“嬸嬸”“舅媽”注釋為“aunt”;此外,還有些教材的英文注釋沒有結合教材內容中的具體交際情景,像把“貴姓”中的“貴”注解為“expensive”等。這些情況都有待在今后的教材編寫工作中改進。
在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敬謙語的教學中,為使剛來到中國學習不久,對中國文化還沒有深入理解的留學生了解中國的敬謙語文化,并在不造成文化休克的基礎上進行正確交際,我們從敬謙語文化交際的角度試著提出在教學中的優(yōu)化做法。
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由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要注意進行交際規(guī)則的轉化。例如,前文提到的漢語敬謙語 (拙見、拙作、貴庚、貴友、高論、高壽)反映出的是中國文化的“自謙尊人”的交際規(guī)則,譯成英語時就不能照搬這一規(guī)則,而必須進行交際規(guī)則的轉化,使其符合西方文化“利益均衡”的禮俗規(guī)范要求。又如,漢語詢問型問侯語體現的是中國文化相互關切之情,翻譯成英語必須轉化為尊重個人獨立自主的英語習慣說法。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教學中的文化誤解,避免文化沖突的產生。
在第二語言教學中,要把交際規(guī)則的轉化和語言規(guī)則的轉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也是我們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敬謙語教學中需要統(tǒng)一認識和認真解決的首要問題。
對外漢語教師對敬謙語的理解與釋義要在綜合考慮詞語理性意義與文化含義之間的關系上進行。在日??缥幕浑H和對話中,一些詞語的翻譯與釋義不能一字不差的按照雙語詞典上進行,而是要結合跨文化交際的語境,達到交際雙方相互理解的目的。這種溝通中的理解建立在敬謙語運用與翻譯中的交際規(guī)則的合理轉化。漢語敬謙語教學也需要涉及交際規(guī)則轉化的講解和教授。以漢英之間交際的為例,兩種文化之間交際規(guī)則的轉化就至關重要。例如:詞典將“您貴姓?”譯成“May I ask your name?”和“What is your name please?”漢語的“貴姓”體現的是中國文化自謙尊人的規(guī)則,譯成英語就變成了遵從西方文化的利益均衡和尊重個人獨立自主的原則,改為詢問對方是否允許問及他/她的姓名的說法。在西方的社交場合,第一次見面時還必須將中國文化的詢問對方姓名的方式轉化為只主動介紹自己,由對方決定是否告訴自己他/她的姓名。至于漢語中敬謙語“免貴姓王”、“您怎么稱呼”、“不敢不敢,我叫……”等自謙尊人的說法,就更不能直譯成英語了。唯一得體的譯法只能是將其轉化為同一語境下英語的習慣說法。
同是關于姓名的例子,中國人第一次見面時為了套交情,對以前似乎見過面的人說“我們好像在哪兒見過面,但一時想不起您的尊姓大名。”這一說法也不能直譯成英語,否則就會觸犯對方自尊心。留學生會想,你既然像是與我見過面,為什么記不住我的姓名?說明你并不在意我。
對于這些具有強烈中國文化禮俗特征的詞語,在教學中只能將其轉化成對方文化的對應敬謙語才會排除交際價值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誤解,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一些漢語詞語,構建了一些關于敬謙語的圖示結構,同時對中國的交際文化有著飽滿的熱情,希望在日常交際中得體的使用學過的敬謙語。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應該讓學生對中國的敬謙語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對日常交往中涉及的基本敬謙語能初步掌握。同時還要讓他們了解在和中國人日常交際中,面臨不同的語境和交際對象時,敬謙語的使用應該有所區(qū)別,而不是“一詞用到底”。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避免交際誤解和文化沖突,對文化差異較大的敬謙語應當謹慎使用,注意教授符合國際禮節(jié)的語言。對一些文化背景不同的學生,盡量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際沖突的詞語和產生強加于人的感受。初級階段的敬謙語教學應有針對性,讓學生在真正真實的與中國人交往的情景中,能恰當的知禮、懂禮、用禮。
我們可將漢語敬謙詞分成不同類型,教學要求 “因詞而異”,可以分為:
(1)既要明白其理又要學會使用。對于第二語言文化中流行而又與學生母語文化基本對應或不會引起文化誤解的那些詞句,應要求學生不僅要充分理解還要嫻熟運用。例如“我們、謝謝、不好意思”等。而對于具有一定文化差異但在交際中產生微弱的文化沖突的敬謙詞,則要引導學生盡量透徹理解其中蘊含的“禮”文化并盡力使其在一定的場合中能恰當應用。例如“家父、寒舍”等。
(2) 明白其理但不要求違心使用。對于具有明顯文化特征和強烈文化沖突的那些敬謙語,則只要求學生明白其理,但不必非要違心使用。例如,中國文化許多表達自謙尊人和互相關切之詞句與西方文化的利益均衡和尊重個人獨立自主的禮貌原則存在尖銳沖突,西方人難以接受,而且可以學到其他愿意接受的表達方法。對于這類敬謙詞句,學習漢語和與中國人交往的西方人需要清楚了解其文化含義及其反映出的中國文化特征,以便消除與中國人交際的心理隔閡,避免文化誤解。但是,只要能找到合適的替代詞句或不使用這些詞句不會影響與中國人的交際,就不必勉為其難,違心使用。如何選擇這類詞句,需要教師在充分調査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精心設計,有針對性地教學。像是漢語某些敬謙語充分表達中國文化重情感的熱情洋溢之詞,就要慎重處理,區(qū)別對待。
作為“禮”文化在語言上體現的敬謙語,是中國人日常交際中重要的一部分。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敬謙語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對中國的敬謙語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對日常交往中涉及的基本敬謙語能初步掌握。使他們在學習漢語的同時,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評價標準、價值觀念等有一定的了解。學習者對漢語敬謙語的掌握和應用,在滿足自身使用漢語進行得體交際的同時,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不斷傳播,可以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對中國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本文對敬謙語本體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初級階段敬謙語的教學情況給出了教學優(yōu)化的做法,希望能為對外漢語師在敬謙語方面的教學和中國“禮”的文化的傳播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