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467000)李建菊
為了明確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開展康復護理的實際效果,本研究共計選取88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對象,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本院在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88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開展研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平均分成常規(guī)組和康復組,每組44例。常規(guī)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4:20,患者年齡區(qū)間在5 4歲~7 8歲,均齡(65.83±2.59)歲;康復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3:21,患者年齡區(qū)間在53歲~78歲,均齡(64.93±2.51)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具有對比價值。
1.2 護理方法 常規(guī)組患者開展常規(guī)護理,包括監(jiān)測生命體征、入院指導、藥物護理等??祻徒M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之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第一,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和家屬開展積極的溝通,為患者和家屬答疑解惑,并且為其講解配合治療的重要性,促使患者運用積極的心態(tài)開展治療。第二,肢體康復鍛煉。護理人員每天幫助患者開展肢體關節(jié)被動活動,包括肩肘關節(jié)外旋、外展、屈伸活動,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以及下肢髖關節(jié)屈伸活動等。第三,吞咽功能鍛煉。護理人員鼓勵患者進行吞咽、伸舌、鼓腮、咀嚼等活動,幫助患者開展進食鍛煉。第四,語言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借助手勢、表情、文字等和患者開展溝通,指導患者開展舌頭運動練習,鼓勵患者多說話。第五,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護理人員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增強患肢活動量。
1.3 護理觀察指標 運用Barthel指數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患者生活能力越好[1]。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通過t進行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常規(guī)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為(43.92±12.83)分,康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為(75.93±13.42)分。t=13.436,P=0.000,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當前形勢下,臨床中尚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和干預方法,應積極尋找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神經功能障礙的護理干預方法。所以,必須要對缺血性腦卒中進行護理干預,通過為患者開展言語治療、作業(yè)治療、運動治療等,對患者言語功能、肢體運動功能進行改善和恢復,對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臥床期階段、離床期階段以及步行期階段,通過靈活運用、綜合運用各種康復治療手段,促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到最佳,進而緩解患者社會交往障礙、言語障礙、精神障礙。主要康復方法包括:①心理治療方法。腦卒中患者常常伴隨焦慮、抑郁心理和負面情緒,必須要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干預。②作業(yè)治療方法。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開展作業(yè)治療,對患者精細活動、協調性、上肢運動能力進行康復治療,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恢復。③運動治療方法。結合患者中樞神經發(fā)育學原理,運用促通技術以及易化技術對患者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進行恢復,對患者異常運動反射進行抑制。④吞咽障礙治療。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進行評定,為患者應用低頻電刺激進行治療,開展球囊擴張術、吞咽手法訓練、口腔功能控制訓練、吞咽協調訓練、吞咽反射訓練,開展食物調制和選擇訓練,開展進食指導。⑤言語治療。為伴隨言語功能障礙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開展言語治療,對患者言語溝通能力進行改善和提升。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康復護理介入時間不同,對于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效果不同,為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能夠加快患者恢復進程。因此,應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志清醒、病情不再進展48小時以后為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有臨床研究表明,3個月內為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效果最好,1年內為患者開展康復訓練仍然具有一定的效果[2]。
本研究通過為康復組患者開展康復護理干預,將康復組患者數據與開展常規(guī)護理的常規(guī)組患者數據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康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患者,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數據比較,P<0.05,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證實,康復護理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護理效果更佳,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減輕患者和家庭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