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穎,鄧衛(wèi)芳,王友球
(山西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臨床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丘疹鱗屑性、淺表炎癥性皮膚病,又名脂溢性濕疹,好發(fā)于頭皮、顏面、軀干等皮脂腺豐富區(qū)域,成人和新生兒多見,可伴有不同程度瘙癢[1]。脂溢性皮炎是常見皮膚病,歷代文獻記載的病名有“頭風白屑”“面游風”“白屑風”等,如清代祁坤《外科大成·面部》有:“面游風,初發(fā)微癢,次如蟻行。面目俱腫,更兼痛楚?!泵鞔悓嵐Α锻饪普凇吩疲骸鞍仔硷L,多生于頭、面、耳、項、發(fā)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脫之又生?!爆F代醫(yī)學對脂溢性皮炎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治療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而中醫(yī)藥對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機的認識相對全面,多從“肺熱”“風燥”“濕熱”等立論,療效顯著,相較西醫(yī)治療而言,中醫(yī)治療脂溢性皮炎有明顯優(yōu)勢。臨診依據中醫(y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理論多認為脂溢性皮炎與肺、脾、胃關系密切,臨床治療以此為辨治原則,收效甚著,現對其分述如下。
脂溢性皮炎的發(fā)病部位在皮膚,肺在體合皮毛,故脂溢性皮炎的發(fā)病與肺臟關系密切。肺為嬌臟,易感外邪,邪留肌膚,郁久化熱,而發(fā)為本病。肺熱是其常見內因,如唐代·王燾《外臺秘要》載有:“頭風白屑,……此本于肺熱也?!狈螣崛站煤膫麣怅帲螝馓摬挥庑?,復感風熱,衛(wèi)表不固,風熱之邪留滯肌腠,日久化燥,耗傷陰血,形成干性脂溢性皮炎,表現為淡紅色斑片,片狀白色糠秕樣鱗屑堆疊等,臨床多辨證為風熱血燥證。
“風熱血燥證”其表現多發(fā)于頭面部,為淡紅色斑片,干燥、脫屑、瘙癢,受風加重,或頭皮瘙癢,頭屑多,毛發(fā)干枯脫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細數。治則:疏風清熱,養(yǎng)血潤燥。
趙某,女,53歲,2016年4月12日初診,病史:顏面部起紅丘疹、瘙癢、脫皮屑2年。自述2年前無明顯誘因顏面部開始起紅丘疹,瘙癢明顯,偶有抓破結痂,頭屑明顯增多,時輕時重,久治不愈。現癥見:顏面部散在淡紅色丘疹,瘙癢,脫皮屑,頭屑明顯,口干,大便偏干,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數。西醫(yī)診斷:脂溢性皮炎。中醫(yī)診斷:面游風。辨證:風熱血燥。治法:祛風清熱、養(yǎng)血潤燥。方藥:天花粉30 g,白茅根 30 g,板藍根 30 g,茜草 9 g,紫草 6 g,薏苡仁30 g,荊芥12 g,防風6 g,甘草6 g。7劑,水煎,上方口服及外洗。2016年4月19日二診,服上方后,皮疹稍有消退,瘙癢癥狀減輕,仍有口干,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數。上方加玄參9 g,麥冬12 g,14劑,水煎服及外洗。2016年5月3日三診,服上方后,皮疹基本消退,瘙癢、口干等癥狀消失。繼服上方14劑鞏固療效。隨訪3月無再復發(fā)。
按語:本案患者為中年女性,女子以血為本,七七之年,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為陰虛血燥之體,復感風熱之邪,風熱燥邪蘊阻肌膚,肌膚失養(yǎng)而致,治宜祛風清熱,養(yǎng)血潤燥。本方根據趙炳南“涼血五根湯”[2]化裁而來,方中天花粉、白茅根清熱瀉火,生津潤燥,陰液得復,虛熱自除;紫草、茜草清熱涼血,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板藍根清熱解毒;川牛膝、薏苡仁取自“四妙散”清熱利濕之中寓引熱下行之意;荊芥、防風解表疏風;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祛風清熱,養(yǎng)血潤燥之功效。
《內經》云“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功能正常,氣血旺盛,皮膚榮潤光澤,若夜寢過遲、過食辛辣等因素損傷脾胃,運化失常,內生濕熱,熏蒸肌膚,日久而生為潮紅斑片、油膩性痂屑,甚則糜爛流滋等濕性型脂溢性皮炎的表現。王肯堂曰:“面游風毒,此積熱在內,或多食辛辣濃味……致熱壅上焦,氣血沸騰而作,屬足陽明胃經。初覺微癢如蟲蟻行,搔損則成瘡,痛楚難經。”肺胃關系密切,肺經之熱易循經傳入脾胃與大腸,故脾胃受邪則易生濕熱,濕熱下注大腸,易生便秘,化熱生毒,上攻于面,而成濕性型脂溢性皮炎,辨證為腸胃濕熱證。
“腸胃濕熱證”多見皮損為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甚至糜爛、滲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臭穢;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則:健脾清熱除濕。
張某,男,41歲,2016年2月27日初診,病史:顏面、頭頸部起紅斑、脫皮屑3年余。自述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顏面部紅斑、脫皮屑,后延及頸部,有油膩性痂屑,期間多次治療,具體用藥不詳?,F仍有額頭、鼻翼兩側及頸部皮色紅、油膩性結痂、脫皮屑,伴瘙癢癥狀。平素汗多,易感冒,飲食欠佳,喜食辛辣之品,偶有飯后胃脘部脹滿不適,大便黏膩,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西醫(yī)診斷:脂溢性皮炎。中醫(yī)診斷:面游風。辨證:腸胃濕熱。治法:健脾清熱除濕。藥用:清半夏9 g,黃芩15 g,黃連 6 g,干姜 9 g,茯苓 12 g,炒白術 12 g,黨參 15 g,茵陳 30 g,炒梔子 15 g,生甘草 6 g,大棗 5枚,7劑,水煎服。酌加艾葉30 g,桑葉30 g,側柏葉15 g,凌霄花15 g,煎湯外洗。2016年3月5日二診,上方7劑,鼻翼兩側皮疹明顯消退,有少量皮屑,前額、頸部皮損減輕,偶有瘙癢癥狀。大便黏,舌質紅,苔薄黃,脈數。上方加荊芥12 g,防風6 g,繼續(xù)口服,配合外洗。2016年3月19日三診,上方14劑,前額、鼻翼兩側及頸部皮疹均基本消退,鼻翼兩側皮膚稍紅,納食尚可,偶有飯后胃脘部痞悶,二便調,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初診方改炒梔子為大青葉15 g,繼服,配合外洗。四診,上方服7劑后,諸癥消失。繼予上方7劑,鞏固治療。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
按語:本案患者平素脾胃虛弱,納食欠佳,加之嗜食辛辣之品,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蘊阻肌膚而成脂溢性皮炎。治宜健脾清熱利濕。本方取半夏瀉心湯清上溫下,調和脾胃之功效。方中清半夏醒脾溫中燥濕,黃連、黃芩清熱燥濕,降泄?jié)崮?;干姜辛散溫熱,溫中理脾和胃,防寒藥凝滯;茯苓、白術、黨參健脾除濕補氣;茵陳、炒梔子清熱利濕除煩;甘草、大棗調和諸藥,且可固護胃氣。全方共奏健脾清熱除濕之功。瘙癢明顯者,可加荊芥、防風祛風止癢。皮色紅者,可加大青葉清熱涼血。對于外用藥,現代醫(yī)學的臨床治療中,往往采用局部治療抗炎、止癢、抑脂等對癥治療,并不能起到整體調治作用,筆者根據吳師機《理論駢文》中“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采用中藥內服配合外洗的方法,調節(jié)腠理開闔,增強其衛(wèi)外功能。外用方中艾葉氣味芳香,其主要成分的黃酮類化合物、鞣質、三萜類等成分有抗炎、鎮(zhèn)痛、調節(jié)免疫力、抑制微生物、抗脂質過氧化、抗衰老等作用,且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桑葉疏散風熱,現代藥理研究其有較強的抗炎、抗病毒作用,且桑葉可提高清除自由基酶的活力,降低組織中的質褐質來延緩衰老;側柏葉涼血止血,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側柏葉醇提取物中含有較強的抗炎成分;凌霄花涼血祛風,現代藥理研究有抗氧化、抗炎及鎮(zhèn)痛止癢作用。四藥相配外用清熱涼血疏風,使肌腠開闔有度,不僅可以有效抑制皮膚炎癥,調節(jié)水油平衡,還可駐容養(yǎng)顏。內外兼治,效果斐然。
脂溢性皮炎(中醫(yī)稱之為“面游風”)是一種常見的損容性疾病,易發(fā)生于頭面部,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尋求較好的治療方法是當前治療脂溢性皮炎的重要課題?,F代醫(yī)學對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其可能與皮脂分泌增多或其化學成分改變,糠秕馬拉色菌過度生長,神經精神因素、免疫異常等[3]因素相關。故其治療,多以抗菌、消炎、止癢、抑脂為原則對癥治療,或采用小劑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短期效果明顯,但針對反復發(fā)作性脂溢性皮炎,不僅療效欠佳,且會造成各種不可逆性皮膚損害。中醫(yī)藥從整體觀念出發(fā),以疏風清熱、養(yǎng)陰涼血、健脾利濕為治療原則,顯示了其獨特優(yōu)勢。筆者運用中醫(yī)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原則對患者的癥狀進行全面的分析,結合中醫(yī)外科學的特點內外治法同用,在內服的基礎上配合中藥外洗,使肺衛(wèi)御邪,氣血充盛,腠理疏通暢達,邪氣自當消散,為臨床辨治拓寬了治療方法,使廣大患者體會到中醫(yī)優(yōu)勢治療技術的“簡便驗廉”,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