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宏
【關鍵詞】 小學語文;信息技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4—0057—01
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以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溝通、書本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主體的活動,體現(xiàn)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自主學習過程。信息技術是指人們獲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識和能力。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將語文教學與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借助各種媒體,廣開語文資源,搜集語文信息,教學生學會與人分享,打破了語文的局限性,讓學生視界更開闊,積累更豐富。在多年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筆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力圖尋找一種可行的教學模式。
一、探索出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模式
筆者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融合,制作了“語文綜合性學習平臺”,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模式:“查資料——做課件──展成果”,三個階段將聽說讀寫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為例。以學習兩篇材料為活動契機,以“天水風味小吃”為活動主題,自然導入整個活動。根據新課標要求,筆者給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制訂了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根據主題收集、整理、篩選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分析運用所獲信息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分工協(xié)作;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綜合活動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舉例展示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模式
下面,具體以三課時教學來展示這個模式。
(一)第一課時為準備階段。確定目標后,分三課時來完成活動。第一課時為準備階段。全班按意愿分六個組,在分組確定具體的學習任務和分工后,教師提供一些篩選過的參考網址與學法指導后,學生在多媒體教室分組開展活動,主要是有目的地對本次學習專題進行資料收集,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匯總整理,制作本組專題報告課件。
(二)第二課時為網絡視頻階段。網絡視頻是學生學習成果展示的過程。這堂課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展示分為五大板塊:1.活動目的;2.活動過程;3.按課題要求分組;4.成果匯報;5.研究報告課件展示。
為了突出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性,在各組展示成果之間穿插了兩個語文活動。1.在第一課時搜集“天水風味小吃”之前,先讓學生自由暢談自己喜愛的各種小吃,然后播放了“天水風味小吃”微視頻讓學生觀看。2.廣告詞的創(chuàng)作。在“成果匯報”中,借小組寫專題報告之時,提出要求:請針對天水風味小吃設計一二則公益廣告,并簡要說明自己的設計思路。第二課時制作成課件,出現(xiàn)本組的廣告語。
(三)第三課時為電子文本制作階段。根據活動中搜集的資料,學生可選取一個最感興趣的角度,以“我喜愛的天水風味小吃”為題,從原材料、制作過程、特色、功效等方面來寫,抒發(fā)自己對天水風味小吃的喜愛之情,寫出自己對喜愛的小吃的贊美、祝愿。寫完后以電子文本的形式提交到學習網頁上。
三、教學反思
語文綜合性學習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這一平臺及本課的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在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由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著重指導學生對專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制作課件,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滿堂灌”。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意識。而信息技術的介入,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將網絡上豐富的資源很好地為我所用。在利用交互式白板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筆者還將“天水風味小吃”微視頻穿插在教學中,配上由本土原生態(tài)歌手自創(chuàng)的《在北道》音樂,更加調動了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與自制各種風味小吃的欲望,也讓學生之間能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共同完成這次開發(fā)本土資源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這些方面的優(yōu)點都得到了聽課教師的一致肯定,但課堂中也暴露了不少不足。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恰當、合適,不能貪多求全;課前指導和調控不夠充分,學法指導不夠具體;讓學生暢所欲言,沒有照顧到那些平時不愛說話不愛發(fā)言的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或進行評價時,不能讓個別學生只顧小組討論而不聽課。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和實踐》研究成果,立項號:GS[2017]GHB1181)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