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過年有氣味嗎?有的!過年有色彩嗎?有的!過年最傳統(tǒng)的氣味,是爆竹的火藥味;過年最傳統(tǒng)的色彩,是春聯(lián)鮮艷的紅。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就是“元旦”,意思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古時候用農(nóng)歷,那時的“元日”,就是我們現(xiàn)在春節(jié)的大年初一。
傳說,“年”是一只怪獸,每到歲末就要出來吃人?!澳辍眲e的不怕,就怕巨大的聲響和鮮紅的顏色,于是人們發(fā)明了爆竹來驅(qū)趕它。就這樣,放爆竹和過年聯(lián)系了起來,“爆竹聲中一歲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辭去舊年,新的一歲才會平平安安地到來。
古人放爆竹的場景,南宋詩人范成大的《爆竹行》中有非常生動的描繪:“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節(jié)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p>
這個大爆竹好厲害!它可不是普通的鞭炮,是用大竹筒裝上滿滿的火藥,一只足有五尺,相當于一個小朋友的身高了。一般人都扛不動它,必須由身強力壯的小伙子負責燃放,點著了就撒丫子快跑。小朋友們早就躲得遠遠的了,捂著耳朵,興奮地看著。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是什么呢?一種說法是指用中草藥泡的酒,有避邪、祛病的功效,元旦這天,家中所有的人,從年紀最小的開始,按從幼到長的順序喝屠蘇酒。另一種說法是指房子。所以這句詩,既可以理解為春風它吹進了我們手中的酒杯,飄起了屠蘇酒暖暖的香氣,帶來一年的健康,也可以解讀為溫暖的春風輕輕吹進了我們的家門,都有很美好的意蘊。
詩的最后兩句,詩人說“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薄鹕某柟饷?,照亮了千家萬戶,千家萬戶的大門上,都換上了嶄新的桃符。
傳說,東海邊有一棵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郁壘兩位神仙,主管萬鬼,有壞鬼搗亂,神荼、郁壘就把它抓去喂老虎。于是人們就用桃木板畫上這兩個神像,叫作桃符,用來驅(qū)鬼。五代時候,蜀國的君主孟昶在桃符上題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十個字,人們紛紛仿效。慢慢地,人們又把桃木板換成了紅紙,在上面寫下飽含祝福的對聯(lián)句子,“桃符”也就演變成我們今天的“春聯(lián)”了。
南宋詩人胡仲弓也有一首《元日》,詩中寫道:
大書春帖當桃符,
吟對窗前梅一株。
湖海相逢無老少,
莫分先后飽屠蘇。
詩里的主角是個很不走運的人,因為他那時是一個人在外地過年的,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何況是春節(jié)這樣舉家團圓的日子呢!可回家的路太遙遠,只好在這異地他鄉(xiāng)湊合著過一個新年吧!過年的習俗還是要遵守的:“大書春帖當桃符”,“春帖”就是春聯(lián),在南宋的時候,用桃木板做的“桃符”仍然在廣泛使用著,但詩人在外地,并不方便找到桃木板,就用紙來代替了。這副“春帖”上的對子是詩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書寫完了,他自個兒看看,念誦了幾遍,覺得聯(lián)句作得好,字也寫得好,可惜的是這么好的作品,身邊卻沒有人可以分享。好在,還有窗前的一棵梅花,正在靜靜地吐露芳香,好像在陪伴著自己一樣。新年是喜慶歡樂的,怎能讓憂郁和惆悵占了上風呢?瞧,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外鄉(xiāng)人,此刻也相聚一堂,曾經(jīng)陌生的人們在這一刻不分老少,大家飽飲屠蘇酒,歡聲笑語,親如一家。
放鞭炮,過大年,貼春聯(lián),迎新春,千百年的中國古老年俗一直延續(xù)到今天。除夕,躺在溫暖的被窩里,在綿綿密密的爆竹聲中睡去。大年初一走親戚,拜拜年,路上家家戶戶,還有商場、飯店、工廠、學?!箝T上都貼上了嶄新的大紅春聯(lián)。風吹過我們的臉,暖暖的,陽光照耀著千家萬戶,滿世界都像在發(fā)著光,路上的人,都在互相大聲地說著:“新年好!”
這一刻,你是否也像詩歌中描述的那樣,感受到了無限振奮與歡樂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