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章
摘要: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氣氛為什么死氣沉沉?為什么學生覺得沒有興趣,教師也覺得乏味?教師的教法有什么不妥?教學內容缺少了什么?英語教學到底應該教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時時困擾著大學英語教學的實施者和接受者。筆者在本文中將主要從課堂教學內容中的“文化逆差”現象來分析這些問題,以期為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提供一些解決辦法,以最佳的方式實施教學。
關鍵詞:課堂教學;文化傳播;“逆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08-0079-04
一、研究背景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教書主要不是傳授新知,而是幫助改變學生先前持有的信仰。復旦大學陸谷孫教授2009年11月在復旦大學“星空講壇”的演講時曾說,“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身在絲絨樊籠,心有精神家園”,“日常生活是草根的,精神世界是精英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英語學習中的Pressure and Pleasure”,等等。古人云:“學必悟,悟而生慧”。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也曾說:“學習的本質是悟道,悟通天下,悟得智慧。所謂悟道就是獲取隱藏于知識背后的智慧。悟性重在悟,它是在無功利、無壓力、無恐懼的心境下,通過自學、自問、自疑、自答、自賞、自娛等一連串的頓悟過程而獲得的?!?/p>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聽了近三十多位教師的課堂教學并閱讀了他們的教案。他們的教學共性如下:教學程序中規(guī)中矩,環(huán)節(jié)完整,有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部分。教師先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容,引入本章節(jié)的主題,提出與主題相關的問,讓學生各抒己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腦風暴(brainstorm),所用方法是QA(question-answer)模式以及值日報告等。之后,教師開始進行文章結構分析,段落劃分,詞匯和短語的講解,其方法就是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是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最后,教師對本次課進行總結,布置下堂課的內容。
看起來,這樣的教學安排很合理,教學任務也較好地完成了。但是,在教師口干舌燥講完之后,學生到底有多少收獲呢?外語教學僅僅只是初淺的語言知識“灌輸”,還是應該借助語言媒介進行人文“啟迪”和文化交流?大學外語教學的本質是什么?筆者將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和探索,找到大學外語教學的終極出路。
二、何為“逆差”
在對外貿易中,學者總是用“順差和逆差”來談論貿易平衡,也即出口和進口的數據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內的對外貿易情況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了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貿易逆差或貿易平衡。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于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于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的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伙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fā)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于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余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于出口總值,俗稱“入超”,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也會影響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而最好的結果就是貿易平衡(Balance of Trade),即一國在特定年度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上趨于平衡??v觀世界各國(地區(qū))政府的外貿政策實踐,這種現象并不多。一般來說,一國政府在對外貿易中應設法保持進出口的基本平衡,略有結余,此舉有利于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
三、何為“文化逆差”
這樣的貿易語匯和概念同樣適用于外語教學過程中的中外文化傳播。在外語教學中,中西文化理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但事實上,更多的時候是教師吸收了西方文化(有時候也僅限于表象,并非深入了解),“美了他人之美”。所以,教外語的教師常被冠之以“假洋鬼子”,言談舉止和“三觀”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不談西方文化,就不是外語教師,不過洋節(jié)就不是學外語的,甚至在為小孩取名字時都會選用時髦的洋名,處處“彰顯”自己是外語教師的外延。但是對于自己本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政治社會現實、傳統(tǒng)觀念、習俗禁忌等卻少有認知。這就難免在教學過程中產生“文化逆差”這種奇異的課堂現象。教師在分析句法篇章和主題時,引申的例證也只強調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從哲學層面來講,他們主要使用了解釋學(亦稱闡釋學)原理?,F代解釋學的開創(chuàng)者、20世紀德國哲學家M·海德格爾認為,解釋者對被解釋對象的“認識預期”是待解釋的意義的一部分,理解活動的完成因而依賴于理解的“前結構”,即一組在理解之前已存在的決定理解的因素。于是,這一基本“循環(huán)性”始終存在于“前結構”與解釋者的“情境”之間。那么外語教師的“前結構”是什么呢?看看他們知識習得的歷程便可知曉個中緣由。大學時的專業(yè)課程通常包括四大類,即語言技能類課程(聽、說、讀、寫、譯),語言文化類課程(英美文化、西方文化、文學、歷史等),語言測試類(專八、專十、雅思等),第二外語類課程。從這些課程的設置來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讓學生了解外語使用國的歷史、文化、文學等,但忽略了本土文化的系統(tǒng)學習,漸漸地,對本國文化的親近感就越來越遠。待畢業(yè)時,他們也將從事外語教學,他們的知識結構決定了實施教學過程中的內容選擇,也即西方文化為先。
這原本也無可厚非,因為現代大學將人才培養(yǎng)變得越來越“精”和“專”,“通識人才”越來越少。外語教師在兢兢業(yè)業(yè)傳道時,卻忘了“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Park J. Palmer),“大學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文化屬性。教學文化是高等教育的本源文化,它體現著大學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對培養(yǎng)人才、傳播文明、促進發(fā)展、改善民生的精神追求”(石堅,2016)。也就是說,大學外語的教學內容不能只“關注語言形式”,應該兼顧“意義與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了解世界,擁有應對生活的本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Let every individual become a better vision of himself( 讓每一個個體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Mathew Arnold)。教師的知識體系、道德維度決定了他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教師利用外語教學,通過不同文化的充分比較,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去認同、接收自己的文化,為自己的本國文化感到自豪、自信,但同時又具有一顆包容之心,懂得了世間因存在著多元的文化,才會異彩紛呈。
高校外語教學中出現的這種“文化逆差”現象現在也非常突出。從事外語教學,教師就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意義”和“文化”?,F在的大學生因為網絡文化的影響,將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碎片化的知識吸取上,從而導致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單一,認知能力有限,語言表達能力趨弱。因此,高校外語教育承載著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為學生打好人文基礎,填補他們的知識缺口,拓展他們的文化視野,強化人性中的道德教育和價值觀培育。
四、具體策略
如何解決當下外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傳播的“逆差”現象呢?外語教學如何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呢?筆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三方聯(lián)動,即教師、學生和教材,缺一不可。
1.教師層面。教師的職業(yè)素質、文化修養(yǎng)和積淀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職業(yè)素質包括語言基本功和教學基本功。語言基本功包括外語和母語的表達運用能力,也即“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而教學基本功則包括教學內容的組織與闡述、學生積極性的調動與參與、教學手段的適度與教學效果的實施。教師在職業(yè)發(fā)展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還應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儲備,包括陳述性知識、基礎知識和應用知識。只有教師加強了自身知識的積累,提升了中西文化的修養(yǎng),尋找到了“因材施教”的途徑,才能在人才培養(yǎng)這個終極目標中體現出教育的意義。外語教學不僅僅是“字詞句篇章”的刻板分析,而是一種liberal Arts Education (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正如教育家王守仁先生所說,“不管被譯成‘博雅教育還是‘通識教育或其他,liberal arts education強調的是通過教育把‘人格樹立起來,塑造一個完整的、大寫的‘人。這個教育理念,其目標不在于讓學生掌握一些具體的謀生技能,也不提供職業(yè)方面的訓練,而是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她成為一個具有廣泛的文化背景,高度的教養(yǎng)、道德、文化水平和判斷能力的人?!?/p>
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2008年曾這樣定義外語教學:外語教學要關注培養(yǎng)國際化領導人素質(leadership),使我們的學生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能清楚、詳細地談論廣泛領域的話題,能就時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能對各種可能性陳述其利弊,能動用語言的力量去說明人,引領團隊。”也就是說,我們的外語教學在傳播解讀西方文化時,也不能忘記對中國文化的弘揚與推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边@就是外語教師應該謹記的使命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熟悉母語文化,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這樣做,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才能成為學生的楷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2.內容層面。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有效使用,用活教材,就如同演員對劇本臺詞的理解和詮釋一樣,教學內容最能體現教師的知識結構、文化視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闡述能力等。而目前的現狀是,教師大多數都是依據與教材配套的參考書和PPT進行教學,機械、死板、沒有創(chuàng)意。通常的做法是課前與主題相關的問題討論,課中的內容講解以及課后的練習。問題設計、課文講解以及課后的練習缺少一定的文化性、啟發(fā)性和文學性,重視了外語教學的“工具性”但卻丟失了“人文性”。
首先,主題講解缺少深入性、啟發(fā)性。在聽課以及平時的交流中,有一些典型主題的引入問題具有代表性。如,在講解“A Life full of Riches” 一課時,課前教師會用“什么是價值?什么是財富?”等問題來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但引用的名人名言大多數為西方的名家名言。在講解“The Glorious messiness of English”時,教師的問題有“Why English is so rich?”“Why French is more conservative?”“What's the result?”極少數有經驗、有文化意識的教師會涉及類似“What is your attitude towards the messiness of Chinese?”這樣的問題,甚至涉及了一些當下的網絡語言、流行詞匯、方言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保持中文的純潔性和優(yōu)雅性。在“A Valentine Story” 一文中,“What do you look for in your Mr.Right or Miss Right?”“What is true love?”是教師常涉及的問題。在關于婚姻的文章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是:西方的結婚誓言是什么?在“social manners” 中,問題主要集中在“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smiling?”“How to greet people?”在講“The Washwoman”以及“The present”時,85%的教師設計的問題是“What is integrity?”“What present is most suitable for one's birthday?”上述篇章所涉及的問題反映的是西方社會的種種現實,但是如果教師的知識面狹窄,對文章所體現的思想和情感缺少深度的認知,那么教師就無法設計一些頗具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外語教學就會枯燥無味。假如在講解“The Washwoman”和 “The Present”時,教師若能進一步理解為“敬老、愛老、養(yǎng)老”的社會問題,就可以非常自然地引領學生思考當下的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思考兒孫如何盡孝,是給錢還是陪伴?思考為什么兒孫滿堂,卻無片瓦給父母?思考為什么”啃老“現象如此嚴重? 思考中華文化中的“德、孝、禮、仁”等美德是否應該弘揚? 思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內涵。這樣的課前引入對學生的思想沖擊力是非常大的,因為只有通過比較的方式,擺事實、講道理、說故事,讓教師的聲音被學生聽進去,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既入腦又入心,最后將教育教學變?yōu)椤敖袒保嵘龑W生的精神修養(yǎng)。
其次,課文講解毫無人文思想的浸染。如,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名作“The Last Leaf”,故事其實很簡單,但是人物刻畫卻充滿了溫暖的人性和關愛。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問題主要是“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e and Johnsy?”“What happened to Johnsy?”“Why did Johnsy count the leaves on the ivy vine?”等等, 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如何理解人性中的真、善、美。在“Get the job you want” 中, 教師的總結問題就是“we must be well-prepared beforehand after we read the story ”。對于職場現狀、職前準備、職業(yè)選擇等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教學,交給他們一些常識,以便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講到“Social Manners” 的時候,大多數教師會告訴學生如何吃西餐,如何注意餐桌禮儀和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但是教師卻不會用中國禮儀如吃飯、著裝、問候、敬老等去進行對比講解,一方面引領學生不忘記自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自己的母語文化為榮;另一方面通過拓展一些國外的社交、用餐、著裝禮儀,讓學生學會包容他國文化。
外語教學其實也是比較文化的教學,是不同思想、習俗的碰撞與交流。學習西洋語言文化的同時,教師需要經常性地促使學生了解喜愛中國經典藝術作品,這樣既能提高母語能力,也能提升藝術作品的鑒賞水平,正如陸谷孫教授所言,“可讓他們看看豐子愷的漫畫,像《媽媽不要走》之類的,唱唱李叔同的“長城外,古道邊”,讀讀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筆下的北京,沈從文的湘西,張愛玲的上海,讀讀魯迅怒不可遏的匕首和投槍,胡適心平氣和的實證,當然,還有1949年以后的顧準《文集》和《日記》,陳寅恪的密碼詩,古華的《芙蓉鎮(zhèn)》,叢維熙的《走向混沌》,等等?!?/p>
3.學生層面。在當今全球化模式日益增強的形勢下,西方的價值觀、審美標準以及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不可低估?;ヂ?lián)網時代,世界變得“觸手可及”,各種信息“蜂擁而至”,青年學子面對這樣的世界難免會有一些盲從,有一些膜拜,對自己的文化產生了“厭倦”或者“放棄”。
面對這樣的教學受眾,大學外語教師的任務就變得艱巨起來。在中學階段或者語言培訓階段已經接受了“以形式為主的輸入性教學(FFI)”,對于語言的基本規(guī)則早已經熟悉,他們渴望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感知人生、表達自我。這時,如果外語教學還停留在語言層面,學生難免會心生厭倦,逐漸將語言學習變得功利起來。學習外語只為通過四、六級考試,或者通過托福、雅思等出國留學,這有悖于大學外語教學的宗旨。因此,在大學外語教學階段,教學目的應該逐漸“以意義為主的輸入性教學(MFI)為主”,語言教學既有其“工具性”(即語言本體的分析運用),更應有其“人文性”(文化傳播、價值傳播、精神引領等)。這樣學生才會在外語習得過程中真正實現“加工、儲存、內化、提取、輸出”。在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情感時,學生才會更加“言之有物”,不會空泛空洞。學生因為教師的博學,而增加了對知識的渴求;因為教師的文化自信,而增強了對本國文化的自覺和自豪;因為教師的高尚情感和道德,而以教師為鏡,不斷修正自己。
五、結語
外語教師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斷提高,將外語教學當作文化傳播的橋梁,才能在外語教學中使中西文化的雙向傳播達到平衡,“潤物細無聲”地讓學生逐漸樹立母語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豪,包容他國文化,這樣外語課堂教學中文化傳播的“逆差”現象才可以逐漸消除。
參考文獻:
[1]http://202.192.168.54/guojmy/wangshangzhiyan/book/ch1.htm
[2]王守仁.中國英語教育亟需三個轉型[J].外國語,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