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汶軍 田叢苗 鄧道君
摘 要:“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的數(shù)量逐步增長,教學質量的保障問題日益成為來華留學生教育發(fā)展的關鍵。文章從留學經費來源、漢語學習情況等方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來華留學生群體面臨語言交流障礙、生源地分布不均、管理部門責權不明、資助體系尚未健全等困境,并提出積極搭建文化橋梁、積極推進第二語言的學習、拓寬經費來源、加強招生宣傳等具體措施,探索適合高校發(fā)展的教學管理模式,促進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教學管理;對策
來華留學生教育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推動各國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該倡議符合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要求[1]。近年來,H大學根據國家“‘一帶一路高校聯(lián)盟”戰(zhàn)略,將國際交流與合作視為學校特色發(fā)展之路,利用學科優(yōu)勢,多元化招收留學生?!耙惑w兩翼”是H大學的發(fā)展戰(zhàn)略,而國際化是其兩翼之一。在這一政策指導下,H校來華留學生總數(shù)在全省高校已位居第三。隨著與其他國家在教育領域的交流不斷拓展和深入,留學生教學在各大高校教育教學中成為一個重要的任務[2]。規(guī)范和完善來華留學生的教學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
一、H大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概況
(一)留學生數(shù)量
近3年來,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H大學就讀的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總體呈上升趨勢,且該人數(shù)占H大學來華留學生總人數(shù)之比逐年增加,由2015年占比47.32%增加到2017年的56.61%,占比增長率從2016年0.55%到2017年18.98%,增長速度極快(見表1)。
(二)經費來源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H大學就讀的來華留學生中,自費留學生的數(shù)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15年的99人下降到2017年的10人,下降率為89.9%;相反,獲得獎學金的留學生數(shù)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5年的165人增加到2017年的281人,增長率為70.3%。從數(shù)量上來看,自費生數(shù)量明顯小于公費生數(shù)量(見圖1)。
從地區(qū)分布來看,大多數(shù)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H大學的留學生,生源地為亞洲。其中,來自東南亞的留學生人數(shù)呈明顯上升趨勢,從2015年的90人增加到2017年的144人,約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H大學留學生總人數(shù)的50%;非洲留學生則于近年呈下降趨勢(見表2)。從國別來看,2015-2017年,H大學中的留學生人數(shù)排名前3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99人)、越南(86人)、泰國(65人)。
(三)漢語言學習
本文將漢語言學習中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漢語補習和漢語授課作為考查標準,發(fā)現(xiàn)近3年來H大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中,17.36%的學生(141人)參加漢語補習,82.64%的學生未參加;從授課語言上看,有80.05%的學生(650人)參加漢語為授課語言的課堂學習,19.95%的學生(162人)參加英語為授課語言的課堂學習。
(四)攻讀學位
近3年來,H大學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類型多樣,預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所占比例較大,分別為26%(211人)和26.11%(212人)。學歷生比例為54.68%(444人)、非學歷生比例為45.32%(368人),學歷生多于非學歷生(見圖2)。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教學管理中的困境
(一)文化背景差異,阻礙教育管理
來自不同民族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的留學生,其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皆有差異。部分留學生來到中國后,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難免產生對語言習慣、行為認知、文化理解上的偏差。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方面。一方面,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留學生容易對規(guī)章制度產生誤解而導致無法嚴格執(zhí)行。另一方面,部分留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常常有以下表現(xiàn):時間觀念差,上課遲到、曠課,自制力差,無視課堂紀律,極少參與教學活動等。這些都是學校在留學生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語言交流障礙,影響學生適應
來華留學生進行本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首先要面對的困難就是語言問題。在留學生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使用何種語言進行授課,成為留學生教學管理急需解決的問題。近3年,H大學在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進行教學時,絕大部分以漢語作為授課語言,少部分以英語為授課語言,對留學生漢語語言基礎有一定的要求。
基于實際教學狀況發(fā)現(xiàn),第一,有相當數(shù)量的留學生漢語基礎差,教師在課堂中使用的專業(yè)詞匯未能有效掌握,導致跟不上教師教學的進度,甚至造成學習積極性下降。第二,H大學為解決來華留學生語言困難專門開設的全英文課程,對于授課教師的英文基礎以及口語水平都有較高的要求。一部分較為年長的教師,英語水平難以達到全英文授課的要求,而英語水平較高的青年教師由于缺乏教學經驗,難以對來華留學生的學業(yè)以及科研進行有效的教授與指導。第三,H大學的漢語班補習需要留學生自己付費,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fā)展中國家,學生經濟能力有限,因此,一些學生不愿意選擇漢語進修班進行學習。
語言交流障礙不僅可能影響H大學留學生對生活的適應,還可能影響其學業(yè)。部分留學生的母語不是英語,英語口語溝通交流存在一定障礙,難以跟上班級整體教學進度。根據上文數(shù)據,絕大多數(sh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沒有參加漢語補習,而超過80%的課程卻是以漢語授課。難以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易導致學生焦慮、適應不良、學習動機下降等多種問題出現(xiàn)。這一問題也同樣存在于課程作業(yè)、課程論文、課程結業(yè)考試中,表現(xiàn)為留學生盡管能理解題意并有自己的思考,卻因無法用中文完整連貫表達和書寫,最終導致成績不理想。
(三)部門責權不清,致使效率低下
H大學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下設學院辦公室、招生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分別負責留學生學院事務、招生工作、學生管理服務工作。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是H大學推進辦學國際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掛靠單位,負責統(tǒng)籌國際化工作,執(zhí)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歸口管理學校涉外事務,制定和實施學校國際化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統(tǒng)籌協(xié)調校內各單位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主要工作職責包括校際交流合作、國際會議管理、因公出國事務、外專引智工作、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中外合作辦學等。留學生管理主體還包括留學生所學專業(yè)分屬的各個學院。
留學生管理部門太多,下設部門分管各方面事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職責劃分不夠明確的問題。教學、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也是多頭管理或特權管理產生的根源,容易影響到院系招收留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校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3]
(四)生源分布不均,帶來語言難題
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shù)是亞洲國家,且近3年來的留學生主要生源地國家分別是俄羅斯、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緬甸、蒙古(見表3)。自2016年開始,印度尼西亞留學生超過越南,成為H大學第一大生源地。傳統(tǒng)的越南、馬來西亞等漢語語言基礎較好的國家,其生源趨于下降。這對于留學生教學語言的限制顯而易見,對教學質量的影響不容忽視。
(五)專業(yè)結構不優(yōu),難與實際匹配
H大學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所涉及的專業(yè)較多,但每個專業(yè)的人數(shù)分布不均衡。除了漢語言專業(yè)學生人數(shù)較多之外,其他專業(yè)修習的留學生總體來說偏少,很多專業(yè)每年只有一人修習。原因在于,來華留學生的教育發(fā)展多數(shù)從對外漢語教學起步,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語言類留學生的培養(yǎng)已占一定優(yōu)勢。然而,與“一帶一路”倡議密切相關的專業(yè)(如信息通信、工程技術等)選擇人數(shù)較少。其中,H大學的文學、政治、歷史、化學、物理均已列入一流學科建設的第一梯隊,但選擇這些專業(yè)的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整體偏少,與學科地位不相匹配(見表4)。
(六)資助體系不健全,留學熱情不高
當前,H大學主要通過中國政府獎學金、中國學校獎學金、自主招生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校際交流活動來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其中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覆蓋面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發(fā)展逐漸增加(見表5)。從表5中的數(shù)據可以看出,H大學獎學金主要依靠政府以及學校自身力量,有待于拓寬在社會資助、學生自身的勤工儉學等的經費來源。鑒于來華留學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對課余工作、文化交流等活動有著強烈的需求,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shù)是發(fā)展中國家,因政策的影響,留學潛力巨大,但是其留學熱情也受獎學金金額的影響。
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改進留學生教學管理工作策略
(一)廣泛開展合作,搭建跨文化溝通橋梁
“跨文化”是指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xiàn)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tài)度予以接受與適應[4]??缥幕瘻贤ǖ那疤崾钦J識并尊重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并能夠在生活中尊重其他民族學生與本國學生相異的政治意識、價值觀念、表達方式、性格特點、交往準則等。
就校方而言,要注重塑造包容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可以通過組織文化活動——包括舉辦文化交流展、開設文化交流角、組織文化交流匯報演出等,為不同國家地區(qū)的留學生群體或個人搭建跨文化的溝通橋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就教師隊伍而言,組建優(yōu)秀的留學生教師團隊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一方面,學??梢赃m當提升教師招聘和職稱評定的要求,提升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另一方面,要為教師群體提供更多的出國交流、教學、訪學的機會,更好地了解各國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其生源國家和地區(qū)高校的教學管理狀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各國留學生教學管理的優(yōu)秀做法和實際經驗,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溝通和教學水平。此外,可以邀請國外各學科專家學者來校舉辦講座,加強中外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提升教師“跨文化”交流能力,從而從整體上提升教學溝通的質量。就本國學生而言,由于來華留學生本身面臨學業(yè)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本國學生要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前提下,用自身的正確行動、道德觀念、先進思想感染、幫助他們,積極實現(xiàn)生生之間的跨文化溝通與互助。
(二)重視言語習得,推進第二語言學習工作
第一,提升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的積極性。漢語學習需要來華留學生從心理上的重視到行為上的努力。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態(tài)度等,處理這些情感因素的方法是建立信心、明確動機、端正態(tài)度、消除焦慮、構建和諧環(huán)境。其重點是使留學生認識到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提升學習動力。[5]
第二,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語言運用水平。相關教師可以通過加強與留學生的溝通交流,安排定期座談會或談心活動,也可以通過參與雙語教學培訓、爭取機會出國進修深造等方式,提高自身的英語教學能力,保證教學質量。
第三,學校管理人員應適時組織語言學習和培訓工作。這里的培訓工作既包含跟蹤管理和記錄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補習和漢語水平等情況,并根據留學生個體差異和需求,為其制定不同的培養(yǎng)計劃,也包含安排教師出國深造或國外學者專家進校講座,為留學生的授課教師提供更多的外語學習機會。
(三)加強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工作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要以教學管理為核心,行政管理和日常管理為輔。對外國留學生的行政管理必須依據規(guī)章制度、條例規(guī)則等一系列行政管理手段來進行,嚴格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能夠把問題的產生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內[6]。根據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第九條:高等學校具體負責外國留學生的招生、教育教學及日常管理工作。有校級領導分管本校的外國留學生工作;根據有關規(guī)定建立外國留學生管理制度,并設有外國留學生事務的歸口管理機構或管理人員[7]。H大學文化交流學院相應地制定了《外國留學生教學管理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有利于規(guī)范留學生在校學習活動,其獎學金評定制度也有利于激勵留學生。
H大學的留學生教學管理是將文化交流學院和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合二為一,集管理、服務、教學于一體的管理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之下應明確各部門及其下設機構的責權劃分,將管理服務、教育教學工作細化,分別交由學生工作辦公室、各學院留學生授課教師等專業(yè)人員處理。文化交流學院和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也要加強聯(lián)系與合作,當留學生管理工作出現(xiàn)問題或者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更應該第一時間協(xié)調處理。
(四)完善資助渠道,拓寬獎學金助學金來源
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多方渠道籌措資金,健全獎學金資助體系,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來H大學求學的需求。一方面,除了上述幾種獎學金來源,H大學可以加強與社會知名企業(yè)的聯(lián)系,為其推薦優(yōu)秀留學生,鼓勵其設立各種級別獎學金。留學生留學期間或者畢業(yè)后為企業(yè)服務既定的時間,期滿后,知名企業(yè)、集團可以根據其表現(xiàn)進行評定,提供對應的獎學金鼓勵。另一方面,H大學可以結合自身實情,鼓勵來華留學生勤工儉學。例如,鼓勵留學生申請做導師的助教,并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資助;英語能力優(yōu)秀的學生,還可以擔任校內大學生英語課堂的外語助教,并為其提供相應的報酬。這不僅有利于加深H大學留學生對學校以及我國文化的了解, 增強認同感, 還能減輕其來華學習的經濟壓力。
(五)積極開展宣傳,擴大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首先,H大學應該充分利用政府交流、校際互訪、師生交換、民間聯(lián)誼和國際教育展等多種渠道,充分發(fā)揮國際合作平臺的作用[8],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宣傳H大學特有的學校優(yōu)勢。其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H大學可以整合各類網絡新媒體資源(如高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并及時更新動態(tài)內容,精心建設留學生相關網站,以便留學生了解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信息和資源。最后,H大學可派遣本校專門招收留學生的部門定期前往沿線國家舉辦教育展覽,并且開展相應的留學生教育咨詢活動。
(六)立足教學本位,充分挖掘學校學科優(yōu)勢
“從戰(zhàn)略高度,統(tǒng)籌規(guī)劃我國高校招收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的學科專業(yè),集中優(yōu)勢資源,做強與‘一帶一路倡議密切相關的特色學科專業(yè),吸納他們在這些學科專業(yè)學習,使他們來華學得好,回國用得上,發(fā)揮好作用”[9]。H大學可以增設以下兩類留學生專業(yè):一類是圍繞戰(zhàn)略布局和沿線國家發(fā)展急需的學科專業(yè),充分利用H大學的特定優(yōu)勢,挖掘該類專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σ约案偁幜?,進而吸引更多的來華留學生;另一類是文學、語言學、管理學、歷史學等社會學科專業(yè),提升專業(yè)水平以幫助留學生更好適應就業(yè)市場需求。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我國與沿線國家在經貿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往來交流日益頻繁,為更好地了解中國,深化合作,沿線國家興起一股強烈的“漢語熱”,引得許多青年學子赴華學習中華文化。H大學應進一步發(fā)揮相關學科專業(yè)的優(yōu)勢,吸引更多的來華留學生,優(yōu)化留學生教育結構,提升教育質量。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該數(shù)據為筆者整理自H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統(tǒng)計源庫,數(shù)據范圍僅限于H大學,數(shù)據時限為2015-2017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黨的十九大報告[EB/OL].http://www.xjtzb.gov.cn/2017-10/23/c_1121842181.htm,2017-10-18.
[2]岑建君.搶抓機遇,應對挑戰(zhàn),促進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6(5):47-48.
[3]楊連瑞,尹洪山.發(fā)展中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5(2):181-192.
[4]黃秀飛.淺議語言與文化[J].校園英語,2015(9):120.
[5]吳雪云.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情感因素[J].外語電化教學,1997(4):21-23.
[6]匡晟,郭曦.我國高等院校來華留學生管理研究[J].新余學院學報,2010(6):116-117.
[7]佚名.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guī)定[J].司法業(yè)務文選,2000(14):22-26.
[8]鄭剛,馬樂.“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來華留學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數(shù)據分析[J].教育經濟.2016(4):77-82.
[9]環(huán)球人物網.瞿振元:“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EB/OL].http://www.hqrw.com.cn/2015/0817/34023.shtml,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