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強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醫(yī)院檢驗科 442700)
微小核糖核酸(miRNA)屬于長度為20個左右的核苷酸聯合組成的非編碼RNA,主要作用在于調節(jié)人體當中神經元細胞及其他細胞的分化及凋亡,同時參與人體的免疫應答及信號傳導過程當中的mRNA處理。血清當中特定miRNA的表達可以作為艾滋病的新型診斷指標。研究人員認為mir-23a-3p與艾滋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著密切的聯系[1]。CXCL12作為趨化因子CXC家族的一員,主要由骨髓細胞分泌生成,并且分泌的過程是持續(xù)不斷的,是持續(xù)表達的一種趨化因子。人體當中沒有病原體侵入的情況下表達較低,艾滋病發(fā)病之后表達水平會顯著上升[2]。本研究檢測艾滋病患者血清當中的mir-23a-3p及CXCL12表達,分析其在艾滋病診斷及治療中的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70例為研究組。納入標準:患者符合艾滋病相關診斷標準[3];應用抗病毒治療方案(AZT+3TC+NVP);未服用其他藥物。排除標準: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結核及腫瘤疾病患者。選取同期健康體檢人員70例為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一般資料見表1。本試驗參與研究者均知情同意,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對比
1.2方法 采集兩組研究對象3 mL靜脈血,2 000 r/min持續(xù)離心3 min,之后收集血清,以3 000 r/min持續(xù)離心5 min,并應用EP管收集血清,在-60 ℃條件下保存待檢。提取血清RNA時,根據操作說明書取RNA,反轉錄反應cDNA,并將cDNA儲存于-30 ℃的冰箱待檢,應用實時熒光定量方法進行檢測[4]。
1.3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8.0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兩組結果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研究對象mir-23a-3p過表達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過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mir-23a-3p過表達水平分析[n(%)]
2.2兩組研究對象CXCL12過表達對比 研究組患者過表達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研究對象CXCL12過表達水平分析[n(%)]
miRNA能夠參與到人體神經系統(tǒng)的各項生理過程,同時調控信號表達,例如神經細胞的分化、樹突棘的生成、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及保護等[5]。有研究認為,血清當中的miRNA主要來源于人體組織細胞,在生成分泌之后持續(xù)進入到血液循環(huán)當中,血清miRNA的表達能夠在一定程度體現病變組織中的情況[6]。研究人員發(fā)現,大鼠艾滋病模型當中的大腦組織及外周血血清中的miRNA表達,在變化方面比較一致,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7-8]。mir-23a-3p在膠質瘤當中的表達同樣存在顯著上升的問題,并且在膠質瘤Ⅲ級患者中的表達水平更高,這意味著mir-23a-3p參與到膠質細胞分化的調節(jié)過程當中[7]。而研究顯示,匹羅卡品誘發(fā)的艾滋病大鼠的模型,在持續(xù)24 h之后,大鼠海馬當中的mir-23a-3p表達會顯著升高,并且大鼠海馬當中的突觸重建情況比較活躍[8]。有學者通過分析耐藥性艾滋病患者血清當中的mir-23a-3p表達水平,結果顯示mir-23a-3p能夠影響神經細胞的增生、炎性反應及突觸重建等,通過這些途徑來參與到耐藥性艾滋病患者病情的發(fā)生發(fā)展,為耐藥性艾滋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徑,但具體的作用方式還需要后續(xù)的深入研究[7]。
CXCL12過表達對比方面,研究組患者過表達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對象(P<0.05),同相關研究的結果相符[9]。這提示CXCL12對艾滋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同樣存在重要的影響。趨化因子是有著趨化功能的細胞因子,由80個左右的氨基酸組成,可以吸引免疫細胞聚集到免疫應答位置,從而影響免疫調節(jié)及人體的免疫反應。截止到目前為止,國內學者關楊等[10]報道,發(fā)現的趨化因子種類數量超過50種,是細胞因子中種類數量比較多的一類。CXCL12最早在小鼠骨髓細胞當中發(fā)現,因其在β細胞的分化增生當中有著重要的影響,而被認為是β細胞的刺激因子(PBSF)。借助于克隆表達的方法,能夠分離得到cDNA。小鼠及人體當中的CXCL12高度雷同,人體當中的CXCL12基因主要在10號染色體,與其他趨化因子主要在4號染色體及17號染色體。同其他趨化因子不同的是,CXCL12主要是由人體的基質細胞生成分泌的,并不受炎性因子的影響。CXCL12廣泛表達在人體的各種組織及細胞當中,例如心臟、大腦、肝臟、腎臟及免疫細胞等。CXCL12的生物學軸能夠參與人體的白細胞浸潤、器官發(fā)育及細胞遷移等病理過程及生理過程當中[11]。相關研究的結果表明,CXCL12對人體心臟組織及淋巴細胞都有著重要的影響,CXCL12能夠導致神經細胞及內皮細胞的遷移,說明CXCL12可以調節(jié)人體當中造血干細胞及巨核細胞的分化。最新研究結果顯示,CXCL12及CXCR4可以互相作用而形成反應軸,在艾滋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當中有重要的影響,這對于艾滋病的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2]。
本研究中,研究組CXCL12過表達患者的比例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是由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外殼同靶細胞膜之間的融合,是病毒侵入細胞的首要步驟。如果能阻斷結合的過程,就能有效控制HIV感染靶細胞。當前根據這一作用機制研發(fā)得到的抗HIV藥物包括AMD3100、T140及T22等。非肽類抑制是CXCL12抑制劑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雙環(huán)拉胺類及其衍生物能夠有效抑制CXCL12活性。研究人員在早在上世紀80年代發(fā)現HPA-23擁有抗HIV活性的效果,而在試驗過程當中發(fā)現其對人體的胃腸道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需要借助于非腸道的途徑完成吸收[13]。在此過程中,化合物在人體當中的滯留會帶來不良反應,同時對艾滋病的治療效果也不夠理想。因此借助于改造結構,發(fā)現通過使用氮原子來替代HPA-23當中的氧原子,連接苯二亞甲基在兩個環(huán)間,結果得到抗HIV效果更強的AMD3100。AMD3100屬于小分子CXCL12抑制劑的一種,能夠與CXCL12外環(huán)當中的氨酸殘基進行結合。具體作用機制的試驗顯示,AMD3100能夠作用于HIV感染患者的早期環(huán)節(jié),特異性將CXCL12作為靶點從而阻斷HIV進入到人體細胞當中,但是不會作用于其他的受體。因為AMD3100分子量及陽離子都影響到分子過膜及吸收,因此口服用藥的活性水平比較低,因此應用更小雜環(huán)進一步改造結構,改善藥物的口服效果。使用吡啶甲胺基來取代AMD3100的拉胺環(huán),從而得到單環(huán)拉胺AMD3465,抗HIV感染的活性同AMD3100比較接近,這提示兩個大環(huán)并不屬于HIV的重要結構。近來有研究人員報道新型的CXCL12抑制劑AMD11070,分子量要顯著低于AMD3100,同時有著理想的抗HIV-1效果。但臨床試驗結果顯示,AMD11070的肝毒性比較明顯,因此在安全性及實用性方面還需要后續(xù)的研究[14]。因此研究人員進一步改進AMD11070結構,使用的其他雜環(huán)取代芐基,從而得到新型抑制劑,并且細胞實驗結果顯示化合物抗HIV活性效果理想。從大環(huán)帶正電AMD3100發(fā)展到單環(huán)AMD3465及AMD11070,研究人員不斷降低藥物的分子大小及電荷,同時提高藥物的口服活性,并且作用于CXCL12的位點也各不相同[15]。
本研究的測序結果表明,研究組艾滋病患者的mir-23a-3p過表達及CXCL12過表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對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試驗持續(xù)隨訪患者的時間為3個月,血清在冰箱當中的保存時間比較長,測序結果表明miRNA存在一定的降解,因此需要后續(xù)改進研究。而血清標本通過及時處理反轉錄成為eDNA,檢測的結果可信度比較高。
綜上所述,艾滋病患者血清中的分子表達特征能夠幫助醫(yī)務人員判斷其病情進展。艾滋病患者血清當中普遍存在著mir-23a-3p及CXCL12的過表達,需要引起醫(yī)務人員的重視。
[1]馬永嵐,李永強,王卓,等.艾滋病檢測實名制和高危人群的強制檢查提高了 HIV/AIDS的監(jiān)測效果[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z1):256-257.
[2]王利偉,任偉宏.HIV/AIDS患者CD8+T淋巴細胞CD28、CD38分子表達及其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3):404-406.
[3]TADEWOS A,ASSEGU D.Journal of AIDS and HIV research change in serum lipid profiles and glucose after switching from stavudine/lamivudine to zidovudine/lamivudine in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based anti-retroviral regimens in southern Ethiopia[J].J Biol Chem,2015,7(2):18-26.
[4]羅亞東,洪國枯,賈鳴,等.血清HCVRNA熒光定量與丙型肝炎診斷意義[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5,37(23):2329-2333.
[5]潘熠健,朱明利,潘克女,等.IL-17、IL-23在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5,2(16):2720-2721.
[6]OLAWUMI H O,OLATUNJI P O.The value of serum albumin in pretreatment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of therapy in HIV/AIDS patients[J].HIV Med,2006,7(6):351-355.
[7]NOU E,LU M T,LOOBY S E,et al.Serum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decreases in response to statin therapy and relates independently to reductions in coronary plaque in patients with HIV[J].AIDS,2016,30(4):583-590.
[8]劉莉,李士林,張仁芳,等.類1型-趨化因子配體3和趨化因子配體4基因與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后免疫重建的相關性[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5,33(2):83-86.
[9]SHINHA T,MI D,LIU Z,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renal parameters and serum and urine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those with and without HIV infection[J].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2015,31(4):375-383.
[10]關楊,藍麗娜,陶小華,等.干擾素調節(jié)因子4及Th17細胞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6,1(11):900-903.
[11]KIM J E,SCHERZER R,ESTRELLA M M,et al.Tenofovir exposure alters associations of serum bicarbonate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isk in HIV-infected veterans[J].AIDS,2016,30(7):1049-1057.
[12]程林,唐嫻,趙方,等.抗人CCR5多克隆抗體體外阻斷HIV-1假病毒感染的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5,3(11):916-918.
[13]王妙嬋,徐愛芳,郁文燕,等.艾滋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變化[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5,42(5):351-352.
[14]TITTLE V,RAYMENT M,KEELING E,et al.Serum-free light chains in HIV-associated lymphoma:no correlation with histology or prognosis[J].AIDS,2015,29(10):1201.
[15]馮潤川,黃紹標,覃英梅,等.高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HAART)對艾滋病患者血清炎性標志物水平影響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6,45(7):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