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雙雙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敘記性詩題具有按日紀事和紀行敘事兩種表現(xiàn),即詩題隨篇記敘歲月與所賦之地,其或影響詩歌內(nèi)容之間前后連貫,只有合觀詩作,才能體會作者之意;或是獨立于正文之外,詩題負責敘事記錄,以便詩人緣事而發(fā),進行抒情議論。王士禛曾就詩題言:“且未論時代,但開卷看其題目,即可望而知之……如魏晉人制詩題是一樣,宋、齊、梁、陳人是一樣,初、盛唐人是一樣,元和以后又是一樣,北宋人是一樣,蘇、黃又是一樣?!蓖跏慷G此處特意將蘇軾制題單獨拈出,表明蘇軾制題是自有特色,而敘記性可算作其中之一。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詩人赴杭途中,先后創(chuàng)作了《游金山寺》和《自金山放船至焦山》二詩,查慎行注云:“合觀兩首,其妙乃見?!笔┭a華進而闡述曰:“‘金山樓觀何耽耽’四句,確是游金山后復游焦山發(fā)端,可悟連章蟬聯(lián)之法?!卑凑詹樽?、施注的合觀、連章觀點,不僅內(nèi)容顯妙處,合觀詩題也顯妙處。于內(nèi)容言,連章法增添了詩歌表達的連貫完整。于詩題言,將其合觀則能直觀感受詩人形跡。再如《歐陽季默以油煙墨二丸見餉,各長寸許,戲作小詩》《明日復以大魚為饋,重二十斤,且求詩,故復戲之》二詩,查注曰:“此詩上四句從前一首生來。合觀二章,乃見作者之意?!钡稍婎}已可見出二詩之間的關聯(lián)。詩題的前后相續(xù)造成了詩作內(nèi)容之間前后勾連,只有合觀才能更深刻的體會詩人滑稽幽默之感。這兩個例子初見詩題敘記之一端及其對詩歌結(jié)構(gòu)之影響,詩題不僅可以自成一體,負責記錄敘事,而且引起詩歌文本前后勾連,只有合觀詩作才能體會作者之意。
杜甫、白居易的日記體詩歌,多是單篇日記型長題,前后相續(xù)合觀的詩題極少。即便杜甫日記圖經(jīng)式的紀行詩,詩題也只是所經(jīng)之地的羅列,詩題之間的連接詞極少,不能連貫成文。到了蘇軾,可合觀的日記詩題大增。這里僅以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展示蘇軾詩題的日記性。
首先,詳細到日的詩題。如嘉祐八年(1063),久旱不雨,蘇軾前往磻溪禱雨。且看其詩題:
《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禱磻溪。是日宿虢縣。二十五日晚,自虢縣渡渭,宿于僧舍僧閣。閣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見壁間有前縣令趙薦留名,有懷其人》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
《是日至磻溪,將往陽平,憩于麻田青峰寺之下院翠麓亭》
《二十七日,自陽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龍寺》
《是日至下馬磧,憩于北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谷,西臨五丈原,諸葛孔明所從出師地》
這五首詩題,詳細記錄了詩人從七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往返于磻溪的行程履跡。以明確的日期和“是日”為連接點,將詩題連貫為一篇完整的短篇日記。日記體特征不言而喻。由詩題看,詩人不僅記錄下行程,還記下了途中發(fā)生的小插曲,其在途中偶見友人壁間留名,不禁興發(fā)了懷念之情。如果把發(fā)生在此之前的《送虢令趙薦》算入,則可知,在出禱磻溪前,詩人剛剛送別友人,因此在驛站睹友人筆跡、懷其人的原因就比較明確,更能凸顯二人間的濃厚情感。這樣以來,詩題按照時間次序,以日記體詩題記錄生活中發(fā)生的插曲,簡約又不失精彩,愈顯紀事完整。
其次,以月紀事的詩題。如嘉祐七年(1062),詩人當時任職于鳳翔,既然是任職地方,那么詩人總歸是要處理公務的。且看其題:
《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決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寶雞、虢、郿、盩厔四縣。既畢事,因朝謁太平宮,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游譚。十九日乃歸。作詩五百言,以記凡所經(jīng)歷者寄子由》
這一詩題屬于單篇日記長題。它將二月十三日出發(fā)至十九日歸來的經(jīng)過濃縮在單篇詩題中,詩人受命出府往屬縣決囚禁的一路行經(jīng)皆明確表明。而聯(lián)系此后的詩題,則發(fā)現(xiàn)詩人在三月又因公務赴郿,舊地重游了一遍。王文誥已指出了這點,其云:“三月旱,七日微雨而止。公赴郿,禱于太白山上清宮……自此以后七篇,皆禱雨再游之作?!狈謩e見于以下詩題:
《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zhèn),書崇壽院壁》(太白山乃重游之地)
《留題延生觀后山小堂》(延生觀乃重游之地)
《留題仙游譚中興寺。寺東有玉女洞,洞南有馬融讀書石室。過潭而南,山石益奇,潭上有橋,畏其險,不敢渡》(仙游譚乃重游之地)
《樓觀》(樓觀乃重游之地)
這些詩作皆作于三月,再游之地都可于上述長題中印證。由此可見,詩人在詩題中將個人履跡詳細記錄,甚至可以印證詩人在某地的行蹤。
除此之外,蘇詩中還有一類在時間跨度上比較大,以年為單位的日記性詩題: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東禪莊院》 (元豐四年正月二十日)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道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元豐五年同日)
《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元豐六年同日)
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事,唯一改變的只是年輪,時光流轉(zhuǎn)了三年。方回《瀛奎律髓》曰:“東坡初貶黃州之年,即‘細雨梅花’、‘關山斷魂’之時也。次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見陳慥季常,是以為女王城之詩;又次年正月二十日與潘邠老等尋春,是以有‘事如春夢了無痕’之詩;又次年正月三日尚在黃州,復出東門,仍和此韻云:‘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可見,這三首間隔三年的詩歌,不僅詩題相關,文本之間也是相互勾連的。詩人以飽含深情的詩句勾連起三首詩歌的時間跨度,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連貫詩歌,既表現(xiàn)出了時間的流逝,又展現(xiàn)了詩人對人事的象喻式感受。這里,詩人在詩歌中盡情地抒情和議論,而詩題則承擔了敘事與交代背景的功能。蘊含于詩題中的追憶性,不僅表明某些人生片段會在不經(jīng)意間觸發(fā)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而且展現(xiàn)了詩人以詩題紀事的意識。
相對于蘇詩日記詩題而言,紀行詩題更為突出。這與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相關。除了嘉祐、治平間初入仕途外,詩人兩次在朝任職(熙寧初、元祐初)、兩次在外地做官(熙寧、元豐在杭、密、徐、湖;元祐紹圣在杭、潁、揚、定),兩次被貶(黃州、惠州、儋州),正好經(jīng)歷兩次“在朝—外任—貶居”的過程。其人生軌跡就由這些紀行片段串聯(lián)了起來,投射到詩題上,就構(gòu)成了紀行體詩題。
首先,紀行詩詩題的表現(xiàn)。由于紀行詩一般都是按照詩人的履跡所至,根據(jù)所見所聞,有感而發(fā)。大多數(shù)情況下,詩題呈現(xiàn)人文圖景色彩。因此,此類詩題連貫起來足以構(gòu)成一幅豐富生動的風景人文畫卷。如《南行集》,其詩題的紀行特點非常明顯。尤其是在詩人進入湖北以后,這種特征表現(xiàn)更為明顯,從《入峽》始,詩人一路所經(jīng)、所見都于詩題中可見,如《巫山》《神女廟》《過巴東縣不泊,頗聞有萊公遺跡》《昭君村》《新灘》《新灘阻風》《江上值雪》《黃牛廟》《蝦蟆培》,最后以《出峽》作結(jié)。從《入峽》始到《出峽》結(jié),有始有終,詩題串聯(lián)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紀行片段,可見詩人在制題上的用心布局,巧妙構(gòu)思。參照《出峽》詩內(nèi)容來看,《出峽》是對《入峽》以來經(jīng)歷的回顧與補充,正如紀昀《紀評蘇詩》中所言:“出峽詩卻未寫出峽事,一到本題,戛然竟住,瀠洄掩映,運意玲瓏……且前逐一鋪敘,難免掛漏,得此一補,方滿足無罅,凡不盡處皆到”。可見,詩人有意識地回顧一路的形跡,查漏補缺,并于詩題中展現(xiàn)出來,詩題記錄紀事意味如此明顯。
如果把它與杜甫的秦州紀行組詩相比較的話,就更能見出詩人詩題布局運意之妙和其詩題紀事的記錄意識。比如杜甫的“發(fā)秦州”“發(fā)同谷縣”兩組紀行詩,這兩組詩被稱為“在時間與空間上具有很強的連續(xù)性”。與蘇軾紀行詩同樣都是因履跡所至,外物感發(fā)、即景即事而作。但杜詩詩題僅僅以發(fā)作開頭,蘇詩則在詩題中明確標示結(jié)果走向。這種情形還見于紹圣元年(1094)詩人南遷惠州所制詩題。且不論《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郁孤臺》《濂泉》《塵外亭》《天竺寺》《過大庾嶺》這些詩題,只就九月十三日詩人至廣州清遠縣,然后十月二日到惠州途中所作詩題來看,有始有終的紀行記事特點顯而易見。詩人《舟行至清遠縣,見顧秀才,極談惠州風物之美》《清遠舟中寄耘老》《廣州浦澗寺》《發(fā)廣州》……《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寓居合江樓》。
由以上詩題可見,蘇詩制題時是存在前后連貫的記錄意識,這種意識使得其詩題可以形成一個首尾銜接的紀行文,從而有別于其它相對來說比較散漫的詩題。
當然,蘇詩也有未標明起始、終點,但詩人輔以題注,因此并不妨礙詩題的連續(xù)紀行。如詩人在第一次進京的路上,就隨走隨記。據(jù)王文誥言:“(嘉祐五年)二月,至許州作《許州西湖》詩;過葉縣,游雙鳧觀;過汝州,訪穎考叔廟;過尉氏,登阮籍嘯臺;過封邱,尋朱亥墓,并有詩。皆一路尋訪古跡,形諸吟詠?!鼻铱雌湓婎}:
《雙鳧觀》(題下注:在葉縣)
《穎大夫廟》(題下亦注:穎考叔也,廟在汝州穎橋)
《許州西湖》
《阮籍嘯臺》(題下注:在尉氏東南城隅)
《大雪獨留尉氏,有客入驛,呼與飲,至醉。詰旦客南去,竟不知其誰》
《朱亥墓》
上述詩作皆收入江陵至京師途中編集的《南行后集》。這樣從《南行集》到《南行后集》,詩人至京師沿路見聞皆記錄了下來,詩題可謂是進京見聞行程紀事表,但凡涉及詩人行蹤的詩歌,如貶黃州、惠州、儋州時創(chuàng)作的詩歌,其詩題基本都成為了詩人行程紀事表。
如果說以上詩題紀行性是由詩人的行蹤造成的。那么在非紀行詩中,詩題的紀行敘事特征則有以下情況:
第一種情況,剛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時,人生地不熟,只得和熟悉的某個朋友贈答往來,這種往來間的詩題就成為了詩人生活狀態(tài)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介紹。如熙寧五年詩人到杭州任,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和劉道原見寄》《和劉道原詠史》《和劉道原寄張師民》三首詩歌,王文誥直接道出了其中緣由,其曰:“公此時真無可與詩者,故與道原三首?!币驗闊o人可交流,所以只得和相熟的友人頻繁作詩往來,在不經(jīng)意間詩題成為了詩人生活的記錄載體。
第二種情況,次韻詩題的敘事特征。次韻詩題的敘事性一般偏向于生活化。如詩題:
《同柳子玉游鶴林、招隱,醉歸,呈景純》
《景純見和,復次韻贈之,二首》
《柳子玉亦見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
這三首詩題敘事前后連貫,構(gòu)成了一個簡短的敘事片段。在回環(huán)往復的詩題中,我們得以知道詩人與友人間的贈答往來,合觀后的詩題也具有了首尾連貫的獨立性。只是次韻紀事類的詩題由于日?;?,往往流于枯燥,如:
《除夜病中贈段屯田》
《喬太博見和復次韻答之》
《二公再和亦再答之》
就詩題所見,除夕夜詩人以詩作贈予友人,隨后友人和詩、再和,詩人再答。這種平常的敘述,使得詩題略顯枯燥乏味,盡管其文本飽含深情。這種略顯枯燥的詩題在詩人由黃州起用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尤為突出。此期詩人因為在京任職的原因,創(chuàng)作了大量酬唱、贈答往來的次韻詩題。盡管這些詩題紀事、紀行突出,但是由于公私事冗,生活乏味,詩人不勝其煩,因此愈顯隨意枯燥。正如趙翼《甌北詩話》中指出的那樣:“東坡自黃州起用后,公私事冗,其詩多即席即事,隨手應付之作,顯才捷而性不耐煩,”此話道出了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態(tài)度對詩歌的影響。其同樣適用于制題,詩興來時,連帶著詩題都有趣;詩興不高時,連帶著詩題都流于繁冗單調(diào)。
敘記性詩題與蘇詩創(chuàng)作方式密切相關,表現(xiàn)出詩人在立題與命意時的相通。首先,詩人以敘記體創(chuàng)作詩歌,如其《甘露寺》《李氏園》等詩歌,詩人按照一定的順序布局詩歌結(jié)構(gòu),描摹刻景,使得詩歌內(nèi)部前后勾連,首尾完整。這與前后相續(xù),構(gòu)成獨立文本的立題之法非常相似。其次,注重詩題前后相續(xù)還與蘇軾命意時重視事物發(fā)展始終相通。蘇軾有一組詩《雨中看牡丹三首》:
其一
霧雨不成點,映空疑有無。時于花上見,的礫走明珠。秀色洗紅粉,暗香生雪膚。黃昏更蕭瑟,頭重欲相扶。
其二
明日雨當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肅肅初自持。午景發(fā)濃艷,一笑當及時。依然暮還斂,亦自惜幽姿。
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東風起。酒醒何所見,金粉抱青子。千花與百草,共盡無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從這組詩的創(chuàng)作上,可以見出詩人對事物發(fā)展過程的把握與重現(xiàn)。首先,組詩第一首緊扣題目“雨中”二字,句句皆與雨有關。描繪了雨滴在花瓣映襯下顯得更加光亮、鮮明,被雨水沖洗后的牡丹越發(fā)空明秀麗。然而,蕭瑟的黃昏到來,經(jīng)過一天雨打風吹的花朵,仿佛承受不住般地低下頭去。其實,這是花開的特性,花兒一般在早上展開花瓣,黃昏以后則會合上。第二首由眼前聯(lián)想到明日,詩人遙想明日雨停之后牡丹花的情態(tài)。雨歇放晴的清晨,花兒重新展開了笑顏,到了午間,隨著陽光強烈光線的照耀,越發(fā)顯得濃艷了,可惜美景不長,隨著天色漸晚,牡丹收起自己的幽姿。第三首,將時間延展到后日,詩人想象到一旦風起,可憐的花瓣連自己的幽姿都不能惜懷了。風將吹散花瓣,落紅滿地。這組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可謂奇之又奇,詩人從雨中想到雨后之景,已是出奇不意。更奇的是詩人將美好事物在經(jīng)過外界摧殘后,逐漸走向凋零的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兩天。以明日、后日言起,用濃縮的時間來展現(xiàn)生命逝去速度之快。
正是這種對事物發(fā)展過程的清醒認識和格外關注,詩歌呈現(xiàn)出一種前后連貫的整體性。這種發(fā)展著的眼光,影響其詩歌內(nèi)容之間的前后相續(xù),也同樣影響詩人在制題時,考慮詩題前后的連貫性與整體性。
蘇軾敘記體詩題符合“記者,紀事之文……大抵記者,蓋所以備不忘”的記體文學特征。詩人在《出峽》詩中已經(jīng)明確表明“前詩尚遺略,不錄久恐忘”的以詩紀事、記錄以備不忘的意圖。合觀詩題不僅方便詩人“他日尋繹”,而且也方便閱讀者體會詩作,這種立題意圖恰與詩人創(chuàng)作意圖契合。
“他日尋繹”的創(chuàng)作意圖明顯體現(xiàn)在詩人編集行為上。蘇軾在《南行前集敘》特意表明其南行途中所見的自然秀美的山川風光、賢人君子的歷史遺跡、耳聞的風俗世態(tài),一旦有所興會,就會吟詠于筆端。詩人將此期詩作結(jié)集,并闡明結(jié)集目的:“將以識一時之事,為他日之所尋繹?!笨梢娫谧髡咭庾R中,《南行集》不僅是文章自然生成,有為而作原則的體現(xiàn),同時也起著記錄的作用,將其記錄下來,以便異時開卷,回想陳跡往事。這就類似于記日記,記錄下當前發(fā)生的種種,以便日后的追憶。以直觀敘述歲月的日記性詩題,以便追尋當年情境,合乎詩人“他日尋繹”的創(chuàng)作意圖。
此外,還有一處可資證明蘇軾“他日尋繹”的創(chuàng)作意圖。其在《答陳師仲主簿書》中曰:“足下主簿,于法得出入,當復縱游如軾在彼時也,山水窮絕處,往往有軾題字,想復題其后。足下所至,詩但不擇古律,以日月次之,異日觀之,便是行記?!痹娙嗽谶@里特意點明按照日月次之的時間順序,記錄形跡所到之處,并特意點明“異日觀之”??梢娫娙耸怯幸庖栽姼栌涗浫松@和上述《南行集敘錄》中“為他日之所尋繹”是一樣的意思,只是這次,詩人明確將這種方式稱之為“行記”。
在這兩處材料中,詩人提到“為他日之所尋繹”“異日觀之”,這里他日、異日不僅表明了詩人用詩歌記錄人生形跡以便日后追憶的想法,而且也說明了詩人創(chuàng)作時是有意識地將時間與空間連續(xù),按照時間順序和形跡所至規(guī)劃其詩歌創(chuàng)作。制題作為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相較于內(nèi)容的含蘊不盡,其簡單明了的特性更適合這種日記式的尋繹視角。這樣詩題便成為了詩人個人履跡的記錄載體、創(chuàng)作背景緣由的承載者。如詩題:
《初至徑山歸,述古召飲介亭,以病先起》
《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會,再用前韻》(九月八日作)
《九日,尋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師院》
《九日,舟中望見有美堂上魯少卿飲處,以詩戲之,二首》
《九日,湖上尋周、李二君不見,君亦見尋于湖上,以詩見寄。明日乃次其韻》(九月十日作)
其中《九日,尋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師院》二首,其二在七集本續(xù)集卷二重收,題作《重九日以病辭府宴,來謁損之,啜飲清話》,依照此題,詩題前后連貫更清晰,敘事也更完整。這種記日記般的詩題,簡單明了地展示了詩人重九前后的生活軌跡。但詩題中,詩人拒絕友人宴會邀請而獨自乘興游玩則暴露了詩人苦于人際應酬的繁忙,渴望任己適意、隨心而游。詩人在詩題中敘述之,并將自身狀態(tài)展現(xiàn)其中。適合詩人他日尋繹,重新回味當日心境。
詩題的敘記性也反映了詩人方便他人觀看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種意圖尤其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背景式的詩題。如《吉祥寺花將落而述古不至》《述古聞之,明日即至,坐上復用前韻同賦》兩首詩題,人物、時間、事件、地點在前后相續(xù)的詩題中展現(xiàn),可以讓讀者見詩題就清楚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人詩興,因此心中就會了然只有合觀二詩,才能動態(tài)把握詩人之興會。此種制題方式必然造成詩歌文本的關聯(lián),同時也能見出詩題敘事已經(jīng)成為了詩人記錄生活的方式。
作為前后相續(xù)、使觀者(包括當時的交往對象、其他作者)了然創(chuàng)作緣由、敘事經(jīng)過的詩題,與詩人欲告觀而不自知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相通。在《題西湖詩卷》中詩人言:“客有慕想西湖之勝者,每從余問詢,不能悉為酬應,乃錄其心目中最稔者,凡十有八首。漫綴數(shù)語,并附詩歌,間有問者,輒舉以示之,使觀者了然?!痹娙舜颂幟鞔_提出其詩歌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為了使慕想某地,欲知而不能親往其地觀賞者了然。此外,詩人在《鳳翔八觀》組詩序中也表達出類似的創(chuàng)作觀點,其曰:“《鳳翔八觀》詩,記可觀者八也……此八觀者,亦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觀焉,故作詩以告欲觀而不知者?!北M管此處詩人是只就其所記的鳳翔八觀而言,但序言中反映出來的“以告欲觀而不知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卻具有普遍性。詩人這種關注讀者閱讀體驗的創(chuàng)作意識,體現(xiàn)在詩人到達一個新鮮的環(huán)境中,習慣觀察當?shù)氐娜宋沫h(huán)境,并于詩題中顯現(xiàn)。如在於潛這個地方,詩人著重寫了:
《於潛令刁同年野翁亭》
《於潛僧綠筠軒》
《於潛女》
詩人以連續(xù)記錄地方人文風情的方式制題,就某種意義上而言,我想詩人并不只是緣情、緣事而發(fā),他立題還出于使觀者了然的目的。將以上詩題合觀,詩人就像是在描繪一部地方風俗畫卷,以圖經(jīng)的方式記錄地方風情,讀者見題可以了然詩人形跡,猶如身臨其境領略當?shù)仫L情,真正契合了詩人告知不能親自領略某地風情,又欲知曉之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
由以上可見,詩人用心布局,巧妙構(gòu)思的敘記性詩題,與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相通。詩人站在整體布局的角度,拉近立題與命意之間的關聯(lián),將直觀性的詩題與包涵意蘊的文本之間建立聯(lián)系,使得二者更融洽的映照。
回顧古詩制題發(fā)展史,“中國古代詩題經(jīng)過從無題到有題,由簡單到復雜、由質(zhì)樸到講求藝術性的演變過程”。詩題紀事是這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蘇軾除了以長題(甚至出現(xiàn)了詩簡于題的現(xiàn)象)發(fā)揚詩題紀事功能外,還以日記和紀行方式拓展之,進一步開掘了詩題的功能。詩人對詩題的紀行功能拓展表現(xiàn)為注重紀行的始終,并以明確標示走向的連接詞將其連貫一體。
探討意義更大的則是其日記性詩題。不同于單長篇的日記詩題,詩人注重詩題之間的前后關聯(lián),以簡短的分題形式書寫之,由對單個詩題的構(gòu)思走向?qū)Χ鄠€詩題的整體布局。作為詩歌組成部分的詩題,大部分是依附于詩歌而不能獨立一體的,但蘇軾卻以日記形式賦予了其獨立的意味,因此其自身的審美意義也就凸顯出來,既有符合日記文體的特征,又有自身獨特的特征。
由蘇詩敘記類詩題來看,詩題往往成為詩人個人履跡的記錄載體。詩題記錄還原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背景和人生記憶。宋代陳應行所編《吟窗雜錄》中記載《二南密旨》論題目之重要性云:“題者,詩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則全其人中之相,足以坐窺于萬象?!蔽艺J為其目字表述的相當好,將題目比喻為人的眼睛,透過眼睛,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一個人的精氣神。同樣,通過清晰的題目,我們可以直截了當?shù)念I略詩歌要表達的世間萬象和人生百態(tài),為進入詩歌之林指明門路。蘇軾詩題注重過程性和完整性,因此,前后相續(xù)的詩題還可視為一篇篇日記文和游記文。記體文學的共同特征是“記者,記事之終始,物之本末也”。蘇詩詩題重始終、明始末正符合記體的特征,并且詩題日月,與日記體最為密切,將其視為“以文為詩”在詩題上的滲透也未嘗不可。
日記本身是一種紀實的紀事文體,綜合《中國日記史略》及《宋代日記叢編》中對日記類型的分類,將古代日記類型概括為以下幾類:“1.政治家論朝政的從政日記;2.行程日錄,又可以細分為奉命出使者記行程、別國政治、軍事、經(jīng)濟、風土人情以及外交事務等;官員為宦各地之旅途日記;遣戍者敘貶謫之所歷;3.家居、讀書日記等?!苯Y(jié)合上述兩章對蘇詩日記性詩題的闡述,可以看出,蘇軾日記性詩題更接近行程日錄類日記,詩題既有詩人為宦一方時行程的記錄,又記下其貶謫地方時的游歷經(jīng)過。
宋代是日記文體的發(fā)展時期,日記作品大量涌現(xiàn)。將其放在整個宋代日記文體發(fā)展的背景下考察,則可發(fā)現(xiàn)蘇軾有些日記詩題非常接近歐陽修的《于役志》,其被視為日記體的權輿之作。二者形式上以排日記事,內(nèi)容多為交游、紀行之描述。現(xiàn)將某些詩題與《于役志》作對比以表明其相似性:
出處內(nèi)容︽于役志︾片段一:壬辰,安道貶筠州。甲午,師魯貶郢州。乙未,安道東行,不及送。余與君貺追之,不克,還。過君謨家,遂召穆之、公期、道滋、景純夜飲。丁酉,與損之送師魯于固子橋西興教寺,余留宿。明日,道卿、損之、公期、君貺、君謨、武平、源叔、仲輝皆晚乃歸。余貶夷陵。片段二:辛未,遣人之黃陂召家兄,大風雨,不克渡江而還。壬申,小飲修己家,遂留宿。明日,家兄來見余于修己家。始中酒,睡兄家。甲戌,飲于兄家。乙亥,飲令狐家。夜,過兄家會宿。片段三:己卯,至于揚州,遇秀才廖倚。夜,與倚及子聰飲觀風。明日,子聰之潤州,廖倚之楚州。伯起來,宿觀風亭。辛巳,與伯起飲遡渚亭,會者集賢校理王君玉、大理寺丞許元、太常寺太祝盾詔、祠邵員外鄖蘇儀甫。壬午,儀甫來,小飲觀風亭,會者許元、唐詔、君玉。伯起先歸。癸未,與許元小飲迦渚亭,會者如壬午。伯起不來。蘇詩詩題片段一:《同柳子玉游鶴林、招隱,醉歸,呈景純》,《景純見和,復次韻贈之,二首》,《柳子玉亦見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子玉家宴,用前韻見寄,復答之》,《子玉以詩見邀,同刁丈游金山》,《金山寺與柳子玉飲,大醉,臥寶覺禪榻,夜分方醒,書其壁》,《送柳子玉赴靈仙》,《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片段二:《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禱磻溪。是日宿虢縣。二十五日晚,自虢縣渡渭,宿于僧舍僧閣。閣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見壁間有前縣令趙薦留名,有懷其人》,《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是日至磻溪,將往陽平,憩于麻田青峰寺之下院翠麓亭》片段三:《初至徑山歸,述古召飲介亭,以病先起》,《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會,再用前韻》,《九日,尋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師院》(又作《重九日以病辭府宴,來謁損之,啜飲清話》),《九日,舟中望見有美堂上魯少卿飲處,以詩戲之,二首》,《九日,湖上尋周、李二君不見,君亦見尋于湖上,以詩見寄。明日乃次其韻》。
經(jīng)表格中一一對應的三個片段的對比,可以見出詩文的共同特征:都是對個人生活的記錄(多是關于人際往來),且紀事簡要?;蛉缙我唬簲⑹鲇讶碎g的離別場面;或是片段二記錄紀行過程;或是片段三敘述友人間的日常交往。而且二人的共同特征還體現(xiàn)在每日一記的特點,從這些片段至少可以得出在某個階段內(nèi)二人保持著每天都創(chuàng)作的情況。因為每日一記與敘事類型的相似,決定了文體形式之間可以互相吸收借鑒,就蘇軾與歐陽修之間的關系而言,蘇軾受到歐陽修的影響是極有可能的。對蘇詩來講,歐文就是其詩題。
再如,同樣與蘇軾過從較密,并且留下日記作品的還有張舜民。其留傳下來有日記體游記《郴行錄》。據(jù)南宋周煇所撰《清波雜志》卷四所言:“蕓叟遷流遠謫,歷時三,涉水六,過舟十有五,自汴抵郴,所至留連。江寧王介甫、黃州蘇子瞻,皆相遇焉。說詩攬勝,無復行役之勞?!薄冻恍袖洝酚涗浥c蘇軾的相遇曰:“壬戌早,次黃州。見知州大夫楊寀、通判承議孟震、團練副使蘇軾,會于子瞻所居。晚食于子瞻東坡雪堂,子瞻坐詩獄謫此已數(shù)年。黃之士人出錢于州之城東隅地筑磯,乃周瑜敗曹操之所。州在大江之湄,北附黃岡,地形高下,公府居民極于蕭條,知州廳事敝陋,大不勝處,國初王禹傅嘗謫此。又:丙寅,同蘇子瞻游武昌樊山?!贝藘H僅是與蘇軾交游的一個片段,可見《郴行錄》也以大量筆墨書寫人際交游,只是內(nèi)容篇幅更趨繁富。
綜上可見,最初日記體的常態(tài)就是記錄游記、交往等日常敘事內(nèi)容,恰為蘇詩借鑒引用至記錄日常人際往來的詩題提供了便利。
同時也可以看出,最初的日記私人意味并不濃烈,獨自展現(xiàn)記錄者自我情感心路歷程的內(nèi)容并不多。翻檢景祐三年歐陽修所作詩題,并沒有如其文那樣,呈現(xiàn)出日記體特征,這一點還可以從黃庭堅身上得到驗證,其《宜州乙酉家乘》是現(xiàn)在公認的成熟的私人日記,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的詩歌也只有寥寥數(shù)首,且不具有相續(xù)性。聯(lián)系《于役志》《宜州乙酉家乘》的創(chuàng)作背景,日記寫作更像是文人消解現(xiàn)實困頓的選擇,私人情感幾乎隱藏于敘事之外,完全不同于蘇詩日記性詩題中私人情感的公開表達。
這就引發(fā)了一個比較有趣的現(xiàn)象,即能夠?qū)懽鞒龈袷揭?guī)范的日記作品的作者,其詩題未必呈現(xiàn)出日記特征。盡管避離是非而減少詩歌創(chuàng)作的原因可以解釋此種現(xiàn)象,但我想更深一層的原因則是詩人自我意識的愈加濃烈,不愿意以公開的詩作直接展現(xiàn)個人生活,更傾向于以私密的方式展現(xiàn)自我,以期達到解脫現(xiàn)實、保全自我的效果。從不同文體的選擇,可以窺探出作家思想個性的差異以及不同文體承載情感的顯隱。
詩題日月,歷歷可據(jù)的制題方式,一方面是詩人以詩題編排詩歌,為詩歌編年提供參考;一方面是詩人有意提升詩題功能,擴充詩題的闡釋容量,為詩歌緣情而發(fā)提供依據(jù)。
因為日記性詩題可為詩歌緣事抒情提供客觀依據(jù),且詩歌創(chuàng)作相較于日記更具有公開性,所以其紀事往往是一種經(jīng)過詩人過濾后,能夠感于心、發(fā)乎情的事件。明顯不同于最初日記紀事追求即時性的敘事,而導致記錄者的情感幾乎隱藏不見的情形。所以詩題紀事往往帶來詩歌緣事抒情的特點。
“‘緣事’與‘敘事’并不是一回事”,事是觸發(fā)詩人創(chuàng)作的契機,敘事需要陳述事實,緣事則是根據(jù)具體事件有感而發(fā),事實可述可不述。最初日記敘事中,事是必須客觀敘述的,而且敘事的部分就是正文文本。詩題與此不同,詩題擺脫不了對詩歌的依附,詩題敘事為正文緣事抒情提供了發(fā)揮情感想象的空間。如元豐七年甲子三月,詩人責授汝州團練副使,其四月離黃州,后至筠州。查注《廬山二勝》云:“先生于四月初離黃州,先游廬山,后至筠州,詩題日月歷歷?!本湍壳翱吹降脑姼瑁?/p>
《別黃州》
《初入廬山》
《圓通禪院,先君舊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寫寶積獻蓋頌佛一偈,以贈長老仙公。仙公撫掌笑曰:‘昨夜夢寶蓋飛下,著處輒出火,豈此祥乎!’乃作是詩。院有蜀僧宣,逮事訥長老,識先君云》
上述日錄似的行程詩題,其或繁或簡的連貫敘記,為詩人詩歌編年提供了證據(jù),真實地還原了當年的氛圍與情狀。通過詩歌內(nèi)容我們可以得知詩人對黃州的不舍與對以后生活的期待是共存的,真實展現(xiàn)了詩人的復雜心態(tài)。假如離開了詩題的敘事,我們就難以把握詩歌的主旨。因此詩題日月,連貫敘事,保障了詩歌的緣事抒情、為情造文。
從上文論述來看,蘇軾詩題形式的多樣化,契合了其創(chuàng)作的意圖,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詩人立題命意時的整體布局思想。而詩題角度觀照蘇軾詩歌,則可發(fā)現(xiàn)詩人自身的讀者意識,“他日尋繹”和“使觀者了然”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詩人站在閱讀者的角度上闡發(fā)的,在一定程度上詩人是把自己當做閱讀體驗者,創(chuàng)作者和閱讀者的雙重身份,增添了蘇詩闡釋的空間。當然敘記性詩題除了與日記體文學關系密切,還與自編詩集和詩序?qū)懽髦g有關聯(lián)。如紹圣三年(1096),賀鑄在江夏自編《慶湖遺老詩集》,其序云:“隨篇敘其歲月與所賦之地者,異時開卷,回想陳跡,喟然而嘆,莞爾而笑,猶足以起予狂也?!痹谫R鑄詩集中,幾乎篇篇詩序都是對時、地、事件的敘述,在他看來,詩序起著“異時開卷,回想陳跡”的作用,這點與蘇軾敘事性詩題為“他日尋繹”是相通的,只是蘇軾以直觀的詩題敘述之,從中可以窺探出蘇軾對詩題容量的拓寬和功能的提升。
[1]〔清〕王士禛.香祖筆記[M].湛之,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M].張載華,輯.清乾隆刊本.
[3]〔清〕施補華.峴傭說詩[M].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 〔清〕查慎行,蘇詩補注[M].王友勝,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5]〔元〕方回.瀛奎律髓匯評[M].李慶甲,集評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 〔清〕李香巖.李香巖手批紀評蘇詩[M].紀昀,點評.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7] 莫礪鋒.杜甫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8]〔宋〕蘇軾.蘇軾全集校注[M].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9]〔清〕趙翼.甌北詩話[M].江守義,李成玉,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10]〔明〕吳訥,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M].于北山,羅根澤,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11]〔宋〕陳應行.吟窗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2] 來裕恂.漢文典注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13] 顧宏義.宋代日記叢編[M].李文,整理標校.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
[14] 陳左高.中國日記史略[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0.
[15]〔宋〕周煇.清波雜志校注[M].劉永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
[16]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7] 四川大學古籍所編.宋集珍本叢刊·慶湖遺老詩集[M].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