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
【摘 要】要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必須切實提升詞語教學的效率,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品讀鑒賞文本語言,感悟詞語內涵,體會詞語魅力;借助集中比較,精準辨析詞義,加強個性化理解;嘗試表達運用,有效復習鞏固,做到遷移拓展。讓學生通過詞語學習,進入文本的意境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閱讀;詞語;品讀;比較;表達運用
詞語,是組成句子最小的語言單位。要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必須切實提升詞語教學的效率。詞語就像學習語文的一把鑰匙,掌握了這把鑰匙,就可以走進文字的大門,進入無限廣闊的語言空間。
一、品讀鑒賞——讓詞語鮮活起來
詞語不是無情物,詞語是有情感、有生命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痹~語教學必須與句子的品讀感悟聯(lián)系起來,這樣詞語才更鮮活,更具生命力。教學中,可以通過對詞語的品讀鑒賞、深入推敲,挖掘詞語背后的情感、意味,一步步走近詞語,從而激活詞語,讓詞語在學生的腦海中鮮活起來。
(一)聯(lián)系生活,品味內涵
葉圣陶先生曾經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學習課文,理解課文。詞語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某個詞語的意思時,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使其為當前的教學內容服務,從而比較容易推知這個詞語或句子的意思,深化對文本的領悟。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七八十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句中“震耳欲聾”的意思,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理解是非常簡單的,但這樣顯然是不夠的。筆者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一想:如果你置身于七八十臺縫紉機同時工作的環(huán)境中,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諸如“捂住耳朵、馬上離開”等。這時再適時地補充資料:“母親是一位臨時工,父親去遙遠的大西北工作,我們5個孩子,全憑母親帶養(yǎng)。她每天不吃早飯,帶上半飯盒生高粱米或大餅子,悄無聲息地離開家,每天回家總在七點半左右。母親加班,我們就一連幾天,甚至十天半個月見不著母親。母親起早貪黑地工作,每月只有27元。家里窮到常常一塊豆腐要吃三頓?!痹僮寣W生談感受:“母親能像我們剛才說的那樣離開嗎?為什么?”
通過這樣層層深入的解讀,母親“震耳欲聾”的工作環(huán)境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母親又不能離開,只能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埋頭工作。通過對“震耳欲聾”一詞的解讀,學生更能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此時,“震耳欲聾”這一詞語在學生腦海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理解透徹而牢固。在語文學習中,對于很多詞語,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體驗來理解、品味其情感和內涵,從而讓它們變得更加鮮活。
(二)借助想象,激活畫面
在教學中,會碰到很多學生已積累、內化的詞語,這些詞語背后是一個個潛藏著的形象、意境,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透過一個詞,喚醒沉寂在他們心中的畫面。通過想象,學生能夠感悟到詞語的魅力,也能深切感受到詞語的人文內涵。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一文引用了作者初到哥廷根的幾篇日記,其中有一篇寫到房東太太等兒子回家,卻久等不至。這段文字內容很簡單,但畫面感很強,深入研讀令人大為感動。筆者在教學時就從詞語入手,先引導學生找一找這段話中的一對反義詞,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高興”和“沮喪”。然后引導學生邊有感情地朗讀,邊想象畫面:“房東太太高興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樣的不得了嗎?她可能還會做些什么?……可是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看著這個詞,你眼前又會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在交流中,學生生動地想象著房東太太“高興”和“沮喪”時不同的動作、神情,感受著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筆者再引導學生體會季羨林先生當時看到這些畫面時內心的震動。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只是停留在詞語的字面上解讀,而是聯(lián)系課文中的具體語境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展現(xiàn)這個詞語所承載的內在情感,使學生的頭腦中呈現(xiàn)出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面。學生遇到類似的情境,心中就會浮現(xiàn)這些詞語,并對其加以運用。
(三)上下求索,喚醒形象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要將其置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解讀。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來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深入理解,凸顯詞語理解的過程,讓詞語更具形象感。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一文在介紹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時有這樣一段話:“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蔽闹小八僚啊币辉~對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教學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談談對這個詞的理解,學生說的大多比較粗淺。此時,可這樣引導學生:“其實這段話中就有一句話能很好地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知道是哪句嗎?”隨后出示:“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边@時,再讓學生談對“肆虐”一詞的理解,學生的認知就更加形象準確了,對山溝里大環(huán)境的險惡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一篇文章中,作者所用的很多詞語背后都蘊含著豐厚的情感、深刻的內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再現(xiàn)并喚醒它們,讓它們變得形象可感,鮮活生動。讓學生在詞語的學習中經歷理解、感悟、運用等有效的互動實踐形式,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二、集中比較——讓詞語清晰起來
在一門語言的學習中,如果加強詞語與詞語之間以及詞語與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讓它們“成群結隊”地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發(fā)揮詞語集結的力量,就能夠使學生形成詞語的整體觀,又能讓學生在比較推敲中加深對詞語的個性化理解,從而讓每個詞語的語義變得清晰起來。
(一)在歸類對比中,感悟詞語的情感
詞語是帶有溫度、帶有色彩的。同一篇課文中作者往往會用不同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愛憎情感。如果能將這類詞語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教學,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時,同時出示了描寫五壯士和日寇的兩組詞語:“居高臨下、昂首挺胸、全神貫注、斬釘截鐵、熱血沸騰、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和“大舉進犯、墜落山澗、粉身碎骨、嘰里呱啦、紛紛滾落”。出示后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些詞語,仔細體會讀第一組與讀第二組的不同感受。通過朗讀,學生很容易體會到第一組描寫五壯士,第二組描寫日寇。然后再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意思。兩組詞語放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沖突,使學生在初讀時就初步感受到了這些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有強烈的褒貶色彩,能感受到五壯士的英雄氣概以及日寇的狼狽。這對于下一步深入解讀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也為學生運用詞語奠定了情感基礎。
讓學生在歸類對比中發(fā)現(xiàn)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找出不同詞語的共性和個性,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學生對詞語有精準的理解,也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能選擇恰當?shù)脑~語打下基礎。
(二)在近義詞比較中,辨析詞語的區(qū)別
在詞語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中詞語進行品悟與比較分析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能讓他們充分體驗到詞語在文本表達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喚醒他們的語用意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出示一組意思相近的詞語,運用比較和換詞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品悟用詞的精確性,讓每個詞在學生的腦海中清晰起來。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彩色的翅膀》一文在寫戰(zhàn)士們“嘗瓜”時有這樣一段描寫:“戰(zhàn)士們都笑著,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地端詳著,輕輕地聞著,慢慢地咬著,不住發(fā)出嘖嘖的贊嘆聲?!苯虒W時,首先引導學生明白這是對戰(zhàn)士們進行“動作描寫”,并提問:“哪一個動作給你的印象最深呢?”學生自然會關注到“慢慢地咬著”中的“咬”字。教師引導學生:“我們平時會用‘咬西瓜嗎?”“是啊,我們常說是‘吃西瓜,那這里如果換成‘吃西瓜,你感覺一樣嗎?”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品讀句子,體會到“吃”感覺很隨意,而“咬”字有種用力的感覺。吃西瓜是不用那么用力的,“咬西瓜”寫出了戰(zhàn)士們喜悅的心情,更突出了他們對寶石島的熱愛。
通過對這一對簡單的詞語進行比較,學生體會了詞語背后的情感,既深化了對文本的解讀,又明白了不同的詞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平時在說話寫作中用詞要精準,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
三、表達運用——讓詞語豐滿起來
詞語教學不僅僅是理解、積累的過程,更是表達和運用的過程。理解和積累是基礎,表達和運用才是最終目的。詞語學習的最終指向是“學以致用”。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積累了很多詞語,可學過的詞語如果長期處于“休眠”狀態(tài),久而久之就會“干枯”。只有關注表達,活化運用,才能讓詞語活起來,讓詞語豐滿起來,從而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一)利用各種練習,正確運用詞語
當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理解了某些詞語或辨析了某一組詞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小練習讓學生反復推敲,獨立完成,以鞏固運用所學詞語。如針對“清幽、幽靜、寂靜、安靜”,在課后設計這樣的練習。
送詞語回家:清幽、幽靜、寂靜、安靜
1.小路曲折延伸,兩旁竹林掩映,林中時而傳來一兩聲婉轉的鳥鳴,顯得極為(清幽)。
2.雨夜,這條林蔭道上空無一人,唯有濕漉漉的路面反射著點點閃爍的燈光,顯得更加(幽靜)。
3.我極度渴望聽見有人呼喊我的名字,或是聽見挖土機起動的聲音,但周圍一片(寂靜)。
4.他不像教授那樣幸運,有多年的獎學金、(安靜)的辦公室和皮面的精裝書。
在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學生容易“喜新厭舊”,因此教師在安排練習時要注意穿插交替訓練方式,不能長時間地運用同一種練習方法,以免學生失去興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借助寫話練筆,靈活運用詞語
學完一篇課文后,讓學生運用從文中積累的詞語寫幾句意思連貫的話。這種串聯(lián)既是對文本的再理解,也是對詞語的有效復習和鞏固。
如《青山不老》一課有很多新詞。在學完課文之后,筆者提出這樣一個表達運用的練筆要求:“馬永順老人2009年被評為‘100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同學們,讓我們帶著敬意為馬永順老人寫一段頒獎詞,你可以選擇使用老師提供的這些詞語:肆虐、險惡、奇跡、選擇、綠洲、歸宿、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庇袑W生這樣寫道:“這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他在狂風肆虐、環(huán)境險惡的大西北用佝僂的背書寫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希望的綠洲,生命的歸宿,15年的歲月,讓荒山變成青山。馬永順老人,他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边@段話贏得了同學們的一片掌聲……
在這段話中,學生基于文本的語用規(guī)律,經過反復推敲,靈活運用學過的詞語去表達自己新的思想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本質和內涵,而且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自身的語用能力,學習的效度得到了提升。
詞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生命力。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形成具體可感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去聽說讀寫。也只有準確把握詞語的意思,進入語言的意境,才能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使筆下的文字生動起來。
參考文獻:
[1]夏向麗.“復活”詞語:催生“語用”技能——關于當前詞語教學“三化”現(xiàn)象的對策性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5(15).
[2]江亞麗.小學語文“立體式”詞語教學模式探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
[3]賴建妹.基于語用視角 優(yōu)化詞語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7(22).
(浙江省海寧市馬橋中心小學 3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