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榮
摘 要:文言文的翻譯既是文言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因此,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教給學生一些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依據(jù)初中教學大綱對古文的要求,及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古漢語義變化,遇到疑難時,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理解:一是語法滲入,聯(lián)系上下文。二是追根溯源,聯(lián)系其他文章深入理解。
關鍵詞:大綱要求;詞義變化;結合文本;語法滲入;追根溯源
初中教學大綱對古詩文的要求是能夠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在真正的實際教學中,只有在背誦朗讀古代詩詞曲以及簡單易懂的文言文這兩個方面較為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這點,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引導。對一篇文言文內容的理解,首先要做到字詞譯出、譯通。
當前初中生門普遍認為文言文難學,面對翻譯更是無從下手,要么死板,要么囫圇吞棗,不能抓住精髓所在,但是文言文翻譯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文言文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源,是我們傳統(tǒng)思想的血脈,是我們精神的搖籃,蘊涵著深厚的人文內涵,在中學階段對文言文的重視,就是對語文素養(yǎng)重視的重要體現(xiàn)。而想要讓現(xiàn)在的初中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大文言的魅力所在發(fā),翻譯則是很重要的一步,是橋梁。
嚴復在《天演論》中說:“譯事三難:信、達、雅。”翻譯文言文時,首先是忠于原文本身,在不違背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翻譯,其次要做到的是通順、暢達,最后要達到優(yōu)雅,即能將文言文的古典韻味體現(xiàn)在翻譯的文本中。同時,嚴復他還認為“求其信已大難矣”,要做到翻譯出的意義不違背原文,也就是譯文要準確,不隨意增減內容已經(jīng)是很難的了,更不要說其他方面。中國的文字經(jīng)歷幾千年的歷史洗練,詞義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主要是以下四種形式:(1)詞語意思已經(jīng)完全發(fā)生改變,原本的意思在現(xiàn)代文中已經(jīng)不再出現(xiàn)。(2)詞語意思的范圍縮小,現(xiàn)代文中只有文言文中詞義的一個方面,其他方面不再出現(xiàn)(3)詞語意思的范圍擴大。(4)詞語的情感色彩發(fā)生了轉變。因文言文詞義有變化,教讀課文,碰到疑難時,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一、語法滲入,聯(lián)系上下文
對一些義項較少的文言字詞,就可以在文言字詞翻譯中加入語法,上下文內容結合進行分析。以《馬說》中“雖”字翻譯時所應取的義項進行具體的說明?!半m”字在文言翻譯時大體有兩種意思,一種譯為“雖然”,另一種譯為“即使”,在文中“故雖有名馬”和“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兩個句子中,將“雖然”“即使”翻譯帶入文中似乎都可以,要判斷譯為“雖然”還是“即使”時,就可結合語法及文本內容分析。句子的關系,有以下六種:并列、承接、遞進、因果、假設、轉折。假設是先承認一種假設,然后轉入正題;而轉折,則是前面的一句是表示事實存在,后一句來個“但”,重在于體現(xiàn)后一句的意思?!恶R說)中“雖”應當是表示假設和因果兩種關系中的一種。接著,我們對《馬說》文本進行解讀,“故雖有名馬”在前文中并未提到有千里馬的存在,因而這句中的千里馬只是一種假設,而“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句的前文是已經(jīng)有這種千里馬的存在,從文中句子“馬之千里者”即可得出,因而在譯詞時,結合語法與文本,就可明確“故雖有名馬”中“雖”應譯為“即使”,“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中“雖”則要翻譯成“雖然”。
二、追根溯源,聯(lián)系其他文章深度理解
對于一些義項較多的,且較難判定的文言字詞的翻譯,則須追根溯源,聯(lián)系作者的其他文章進行分析。以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為例進行分析。《五柳先生傳》中“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中的“頗”字,教師教學用書,將“頗”字譯為“很,非?!?,這或許是緣于《辭?!分袑Α邦H”有“很,相當?shù)亍绷x項。個人認為,這種解釋雖有《辭?!窞橐罁?jù),但首先并沒有將古漢語中詞義是有變化的這一因素考慮進去?!邦H”字解釋除了“很,相當?shù)亍敝?,其實它還有其他意思。在《左傳·昭公二年》中有“君刑已頗,何以為盟主”中“頗”譯為“偏邪,不公正”,另在《史記·三代世表》中有“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中的“頗”則解釋為“稍微”。從陶淵明的其他文章來看他的思想境界,也不宜譯為“很,非?!??!稓w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后的第二天,《宋書·陶潛傳》則特別提到作者辭官的原萬浙”而折腰,在《歸去來兮辭》中僅僅以 “息交以絕游”一句來表達陶淵明不愿與達官貴人交往的意思,這篇文章,他所有的感慨及理想志向,都是稍稍帶過。對于官場的黑暗等,并沒有說明。歐陽修曾評價這篇文章: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結合陶淵明的生平、經(jīng)歷、作品,個人認為,“頗示己志”中的“頗”字解釋為“稍微”更恰當。
在文言字詞翻譯教學中,不能只是單純的用組詞法或替代法,應結合文本,追根溯源進行思考與衡量,從而達到教學求真求實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顏芳學.淺談初中文言文翻譯的原則與方法[J].現(xiàn)代語文旬刊,2006(8).
[2]徐天孝.淺議初中文言文翻譯的原則與方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