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樹
“我是個人,我要生活,我要愛情!”安娜?卡列尼娜的這句話幾乎對于所有女人來說,都有著無與倫比的誘惑力,愛情,夾雜著痛苦和甜蜜,幾乎是死氣沉沉的生活中龍卷風(fēng)般的革命,更是托翁最愛寫的人類永恒的話題之一。
女人渴望愛情,就像是枝裕和《海街日記》里說的那樣,“有了男朋友啊,連死氣沉沉的工作也變得可以忍受了”。沉浸在被愛人注目的愛情中,連樸實的黑裙子也無法奪去安娜的耀眼,她整個人都顯得“單純、自然、雅致、快樂而充滿生氣”,這不就是每個女人想在愛情中得到的樣子嗎?
革命是傳說中的革命,愛情是傳說中的愛情
——給R
1
安娜·卡列尼娜一出場,就讓我忍不住想流淚
重看《安娜·卡列尼娜》,并不是個輕松的任務(wù)。甚至在看的過程中,我數(shù)度產(chǎn)生了棄讀的想法。閱讀它的體驗并不愉快,甚至讓我痛楚。只看到第一部第二十二章的時候,我就為托翁的描寫感到震驚,實際上我不該震驚,經(jīng)典文學(xué)就應(yīng)該這樣吧,既打動你,又讓你害怕看下去。故事如一幕幕戲,在眼前徐徐展開,十九世紀(jì)的俄羅斯上層社會里的人物逐個登場,他們的喜怒哀樂,壯美的俄羅斯風(fēng)景猶在眼前。你明知道這是作者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也情不自禁被吸引進(jìn)去,試圖替他們思考人生,替他們排憂解難。而安娜·卡列尼娜一出場,就已讓我忍不住想流淚了。她生機(jī)勃勃,“動作果斷而優(yōu)美”,身份是貴婦,天性卻像個孩子,而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并沒有讓她失去一個可愛的女人的本能。因為早已知道她的結(jié)局,再從頭看這一切是如何發(fā)生,是如何殘忍啊。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那么耳熟能詳,也許有許多人都沒讀過這本書,但經(jīng)它改編的電影卻也早就出了好幾版,演過安娜的都是著名的大美女,嘉寶、費雯麗、蘇菲·瑪索以及凱拉·奈特莉。但沒有一個完全符合人們心中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想象,每個人都是安娜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帶有她的一部分神韻。
看到安娜愛上伏倫斯基,我簡直要跳起來了,但又能怎么樣?她怎么可能不愛上他,他也沒法對這么一個美好的女人不動心。人生中唯一一場愛情就要轟轟烈烈地發(fā)生了。燒完之后就是灰燼。盡情燃燒過也值了,一輩子沒有真的愛過,也是一場悲劇??上Т鷥r太大了。對于安娜,就是生與死的問題。而她哥哥,出軌法國家庭教師的奧勃朗斯基卻得到了妻子陶麗的諒解,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陶麗并無其他選擇。不公平乎?就是這么不公平,你有什么轍。風(fēng)月場合的短暫激情無人在意,真愛卻犯了大罪,這就是荒謬,荒誕的人生可以用哲學(xué)去解釋,卻沒法用文學(xué)去拯救。
2
真正的愛情才是罪魁禍?zhǔn)?/p>
文中借伏倫斯基的母親說出真正的愛情才是罪魁禍?zhǔn)?,“在她看來,沒有什么比上流社會中的風(fēng)流韻事更能使一個公子哥兒增色的了。她感到高興,還因為她十分喜愛的卡列寧夫人,一路上同她談了那么多她自己兒子的事。照伏倫斯基伯爵夫人看來,她也就具有一切美麗而高貴的女人的美德。不過,最近她聽說兒子拒絕了一個前程遠(yuǎn)大的職務(wù),就是為了要留在團(tuán)里,好經(jīng)常同卡列寧夫人見面,還聽說許多大人物因此對他不滿,她這才改變了看法。還有使她不高興的是,她從各方面聽說,他和卡列寧夫人的私情并非她所贊許的那種前途輝煌的風(fēng)流韻事,而是她聽說的那種可能使他遭殃的不顧死活的維特式的狂戀?!?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3/14/xdqn201801xdqn20180136-1-l.jpg" style=""/>
奧勃朗斯基曾和列文談到愛情:“現(xiàn)在有兩個女人,一個始終堅持她的權(quán)利,也就是堅持要她的愛情,但你卻不能給她;另一個女人為你犧牲了一切,對你卻毫無所求。你該怎么辦?怎么辦才好呢?這是一個大悲劇?!?/p>
而列文的回答很有意思,在我看來也是整本書的宗旨:“我不相信這里有什么悲劇。理由是這樣的:我認(rèn)為戀愛,就是柏拉圖在《酒宴》中所說的兩種戀愛,這兩種不同的戀愛是對人們的試金石。有些人只懂這種戀愛,有些人只懂別一種。對那此只懂非柏拉圖戀愛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悲劇不悲劇的。那種戀愛是不會有什么悲劇的?!嘀x您,使我得到了滿足,再見!這就是全部悲劇。至于柏拉圖式的戀愛始終是純潔無暇的,因為……”
奧勃朗斯基則對列文的哥哥尼古拉的看法有自己的意見:“你要求人家的一舉一動都有目的性,要求戀愛和家庭生活永遠(yuǎn)統(tǒng)一,可這是辦不到的。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組成的?!?/p>
在某一方面,安娜和列文是一類人,他們都要求“人家的一舉一動有目的性,要求戀愛和家庭生活永遠(yuǎn)統(tǒng)一?!绷形膼凵霞罚纷畛鯋鄣纳戏鼈愃够?。當(dāng)伏倫斯基在舞會上與安娜翩翩起舞時,吉娣出于一個陷入到愛情的少女的敏感,一下子發(fā)現(xiàn)了安娜的異樣,“吉娣看見她臉上現(xiàn)出那種她自己常常出現(xiàn)的由于成功而興奮的神色。她看出安娜因為人家對她傾倒而陶醉。她懂得這種感情,知道它的特征,并且在安娜身上看到了。她看到了安娜眼睛里閃爍的光輝,看到了不由自主地洋溢在她嘴唇上的幸福和興奮的微笑,以及她那優(yōu)雅、準(zhǔn)確和輕盈的動作?!倍畛跏前材鹊某绨菡撸八砩夏羌斨A麗花邊的黑衣裳是不顯眼的。這只是一個鏡框,引人注目的是她這個人:單純、自然、雅致、快樂而充滿生氣?!?/p>
3
安娜·卡列尼娜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托爾斯泰描寫安娜,并沒有將她描寫成一位只有柔情沒有主見的女性。他用了“果斷”、“準(zhǔn)確”這樣的形容詞,并幾乎每次都寫她是“自然”和“充滿生氣”的。
尼古拉是本書的另一條主線。他作為貴族,他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農(nóng)民是奴隸,他這樣的貴族和農(nóng)民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很大,他覺得不合理,想改變社會、解救農(nóng)民。列文發(fā)現(xiàn)吉娣因為伏倫斯基的變心而生了病,他感到有些快樂,因為他受的苦吉娣也受到了。不得不說托爾斯泰對人性的描寫細(xì)膩和準(zhǔn)確。
無論安娜是否嫁給無趣的卡列寧,都不重要。她無論嫁給誰,都有可能發(fā)生同樣的故事。只是故事的大背景實在害了她,那個時候男女權(quán)利不對等,生活沒留給她這個上流社會的婦女一點活路。文中的所有女性,真正的覺醒者只有安娜一人。endprint
若她生活在當(dāng)代,至少有婚可離,孩子可以見面,社交圈不至于封閉她,當(dāng)一個獨立的現(xiàn)代女性,沒有任何問題。甚至她可以去隱居。
“在我們中國,至少還留給我們一條路——出家?!?/p>
前幾天我去看望的詩人朋友詼諧又嚴(yán)肅地說。我們共同認(rèn)識的一位八零后女詩人出家了,聽說她師父除了管吃管住,每個月還發(fā)她點錢。平時還可以去云游。我們說好,等孩子長大了,我們一起去出家。住寺里,呼吸新鮮空氣,不為紅塵里的任何感情關(guān)系負(fù)責(zé)。
我們都是不想為家庭負(fù)責(zé)的人,我們想過一種全新的生活,那種沒有人過過的生活。那種與中產(chǎn)階級價值觀完全相反的生活,更與底層蠅營狗茍不同,與上流社會的無趣不同。那應(yīng)該是五四青年們反抗舊時代舊家庭時想過的生活吧。還沒有人過上--包括魯迅。
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不寫作的蕭紅。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不寫詩的我。安娜·卡列尼娜是所有追求美好追求愛情追求自由的靈魂。怪不得她死的時候,我看得渾身顫抖?!氨瘎【褪前衙篮脷缌私o人看”,而托爾斯泰把悲劇描寫得這么詳細(xì),為此我有點恨他了。
4
我們替安娜活著吧,做更多的愛,愛更多的人
阿赫瑪托娃在詩里寫道,“如果你不能給我和睦與愛情,那么請賜予我苦澀的名聲”。這句詩也被引用于另一著名女詩人希爾維亞.普拉斯的傳記中。偉大的自白派女詩人希爾維亞.普拉斯因丈夫、另一著名男詩人休斯的出軌及生活本身的沉重性和不可改變性而在倫敦寒冷的冬夜里擰開媒氣自殺。她的自殺也震驚了詩歌界。愛情消失了,生活還在繼續(xù);甜蜜消失了,憔悴還在繼續(xù)。希爾維亞·普拉斯的神經(jīng)無法承擔(dān)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她和安娜·卡列尼娜一樣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們是自殺,同樣也是被絕望的內(nèi)心所殺。
提起安娜,人們總會提起另一個自殺了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都是在無聊的婚姻中沉浮,都愛上了浪子,都夢想破滅,都走向死亡。偉大的作家寫下了偉大的主人公,偉大的主人公讓我們聯(lián)想到自己。即使我們自己一點也不偉大,也不影響向她們掬一把同情和理解的眼淚。這世界上或許分兩種人,一種是理解她們的人,一種是不理解她們的人。
真正的安娜活在人們的想象中,活在人們的心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越來越不敢看她的獨白,她的經(jīng)歷,她的苦痛,我也找不出一個法子來避免她的悲劇。說到底,無論生活在什么時代,愛情都是致命的。無論生活在什么時代,當(dāng)一個完全、徹底真實的人都是危險的。最終我們要接受終級的審判,有些人在上帝的審判之前就已經(jīng)被社會和自己的內(nèi)心給審了一遍。沒有人是完全清白的,只有人用借口來代替謊言。我們這些懦弱的人,不敢愛不敢恨,承受不起與世界決裂的下場,我們膽小,而你卻死了,我的安娜。我們替你活著吧,做更多的愛,愛更多的人,把身體分成一塊塊,我們替你活在這不堪的人世間,替你看遍人世變遷,無愛無恨,無苦無樂,成為一塊石頭,堅硬無比,等待雨水沖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