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參與總結
“哇,這學期我們做了這么多事……”“真是不梳理不知道,一總結嚇一跳呀……”在進行學期總結時,老師們不時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這學期,我們嘗試著改變了“領導說、大家聽”的模式,讓老師們自行總結,聽聽他們是怎么想的。先將教師隨機分成小組進行開場游戲激活狀態(tài),隨后讓其獨立思考,這學期在學校做了哪些事情,接著讓他們在組內(nèi)輪流發(fā)言,陳述本學期學校做的工作,匯總梳理后由各小組派代表向全校教師匯報。
經(jīng)過自下而上的梳理,老師們將所有事情都“回憶”起來了,因為有了參與的機會,老師們更加熱心學校各方面的事務,才會努力嘗試著站在學校層面來思考學校的事,更產(chǎn)生了“噢,我們都做了這么多的事”的感嘆。
有老師調(diào)侃:以前領導還組織個會議,現(xiàn)在連會議也交給我們教師了,每次的主持、梳理、總結都由我們干,好像都不需要你們領導了……
管理走向領導就應該這樣:將教師推向臺前,自己巧妙地“躲”在幕后。是不是真的就不用干活了呢?絕對不是。甚至要比之前更有技術含量。以組織會議為例,自己組織很簡單,但領導要“視一切活動為練兵的機會”,把教師推向臺前。所以在會議前,要指導主持人和梳理員,引領討論走向;要精心篩選話題,與主持人協(xié)商話題的目的和意義;要考慮會議的方式和組織形式……開一次會不亞于備一節(jié)課。
我們的原則是讓與會者參與進來。只有參與進來,大家才可能更投入。
集體反思問題
由教師自下而上的總結收效良好,出乎我們的預料。往往我們會繼續(xù)分小組討論:大家總結出來的事情中,哪些是我們做得較好的,需要繼續(xù)堅持的;哪些是做得不夠的,有待改良和完善的;哪些是完全不必做的;哪些是要做,但目前還沒做的。
對于這個環(huán)節(jié),管理者當初有些擔心:這樣放手,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情況。諸如日常要求教師寫反思等事,老師們平時就比較反感,如此不會遭到老師們的集體抱怨么?
會議現(xiàn)場,老師們的反應出乎我們的預料,有的管理者甚至感嘆:原來老師們的覺悟比我們都還高。對于做得不夠的地方,他們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對于促進教師發(fā)展的事情,老師們表示雖然不時會有抱怨,但因為對老師們的成長很有用,學校要繼續(xù)堅持,即使老師們因為工作忙而平時忍不住抱怨一兩句,請領導們多理解;對于哪些事情是不必要做的?教師反饋:都有利于發(fā)展,好像沒有什么不應該做的,只有做得不夠的。
這正應了我們倡導的那句話:但凡孩子的問題,交給孩子們自己解決,不會比老師解決的差。今天我們可以說:凡是學校的問題,大膽的交由教師集體討論,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樣的討論多了,教師才有更多機會站在學校角度思考學校的發(fā)展,才能逐漸地將自己與學校建立更為緊密的鏈接,也就會逐步將學校看成是“自己的學?!?,而不是“別人的學校”。
不過,對于集體反思我們有一個原則:所有的管理干部現(xiàn)場都不能說話,對于老師提出的意見,主管領導不能現(xiàn)場回應,最后由校長在出現(xiàn)頻次高的、老師們誤會較多的幾件事件進行必要的回應,所有領導現(xiàn)場都要做詳細的記錄,將老師們的意見作為制定下學期計劃的依據(jù)。
而且,管理者必須思考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如何改進,以提高教師的認同度。這也是逼著領導者從教師的“痛點”和“抱怨”出發(fā),加快工作的改進和發(fā)展。
責任編輯/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