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芳
在解讀了大量的論述類文本之后發(fā)現,此類文本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就是連詞,這也是基于議論文嚴密的邏輯性帶來的現象。
連詞常被用來連接詞、短語、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純連接性,沒有修飾作用,也不充當句子成分,所以連詞存在的地方必然有某種邏輯關系的存在。
因此,抓住連詞搞清連詞前后之間的邏輯關系,判斷連詞連接的前后字詞句意孰輕孰重,有利于理清語段的中心意思,也有利于文章段落層次的劃分。在論述類文本的解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如下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一、抓住連詞,幫助判斷連詞前后句意的輕重
在指導學生閱讀《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的時候,我選擇的是逐句閱讀分析的方法,先讓學生圈出每一段中的連詞,然后根據這些連詞所表示的關聯(lián)意味逐句分析概括出主要內容。例如本文的第一段:“真正的修養(yǎng)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一如所有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對于‘教養(yǎng)也即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狹隘目標的艱難跋涉,而是我們的自我的意識的增強和擴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養(yǎng)一如真正的體育,同時既是完成又是激勵,隨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而在于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確認識過去,以大無畏的精神迎接未來?!笔紫葘W生圈出了第二句中的“并非是……而是”,這一關聯(lián)詞雖屬于并列關系,但在客觀上起到了強調后一句的作用,學生經過衡量前后兩分句的句意輕重,自然而然就能感覺到此句的意思側重在后一句。在第三句中學生圈出了“因此”,在這時我順勢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學生經過一番閱讀,聯(lián)系上下文,能得知指代前一句,即“并非是......而是”這一句。“那么本文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間是什么關系呢?這兩句話的內容有沒側重?”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就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側重于第三句”。因此學生能概括出這兩句話的中心意思,即“獲得真正教養(yǎng)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在本段的最后一句中,學生圈出了“不在于……而在于”,根據這一并列關聯(lián)詞的邏輯關系,我們得出此句話的中心意思是“獲得真正教養(yǎng)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確認識過去,以大無畏的精神迎接未來”,再結合本段第一句,合并同類項,概括為:“闡明了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的目的?!蓖ㄟ^對這些關聯(lián)詞的分析理解,學生思路清晰地認識到此段有兩層意思,并完整而條理清晰地概括出了本段的大意即“闡明了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的目的,并指出了獲得真正教養(yǎng)的這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
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培養(yǎng)和強化了學生理解文本的邏輯推理思維,也更加促使學生形成了條分縷析,思路清晰地分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梢哉f有百利而無一害。
二、抓住連詞,刪繁就簡,凸顯中心意思
例如《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第三段:“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志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望洋興嘆,因為問題不在于數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還有人見書便生吞下去,對什么都能說上幾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費。因為教養(yǎng)得有一個可教養(yǎng)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沒有這個前提,教養(yǎng)在一定意義上便落了空,縱然能積累某些知識,卻不會產生愛和生命。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yǎng),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一?!?/p>
在解讀該段文字的時候,學生先圈出了兩個“因為”,筆者抓住第一個“因為”設置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即讓學生將該段第一句話改寫成標準的“因為……所以…… ”這樣的因果關系句。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以此類推,通過將本段中間三句話修改成“因為…….所以……”的句式,達到讓學生將本段中間三句話看成一個整體然后歸結出核心句“教養(yǎng)得有一個可教養(yǎng)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的目的。
對中間三句進行修改的答案呈現:因為教養(yǎng)得有一個可教養(yǎng)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所以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而還有人見書便生吞下去,對什么都能說上幾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費。(這其中的側重意味是顯而易見的)
至于本段最后一句,雖然表面上沒有明顯的關聯(lián)詞,但是“沒有這個前提”這幾個字向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那就是從反面假設論證,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給此句加上關聯(lián)詞“如果……那么……”,即(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那么)教養(yǎng)在一定意義上便落了空,縱然能積累某些知識,卻不會產生愛和生命。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yǎng),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一。如此一改,此句話的側重點就出來了,即前一分句“這個前提”。而“這個前提”就指向了“教養(yǎng)得有一個可教養(yǎng)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 。因此本段的重中之重也就呈現了,中心意思也就把握住了。如果讓學生在電腦上就本段文字進行刪選關鍵句,那么此段最后也就只剩下了“教養(yǎng)得有一個可教養(yǎng)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這么一句話。
借助連詞來解讀分析文本的方法使教學真正實現了刪繁就簡,去枝葉留主干的目標,學生也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語段的中心意思。
三、抓住連詞,理清段落層次
由于論述類文本的顯要特點是嚴密的邏輯性,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文本就必須首先看透每一段文字本身的內在邏輯,然后再抓住段與段之間的邏輯,最后才能做到真正地把握文本。而連詞本就屬于能表示并列、承接、轉折等邏輯關系的虛詞,由此觀之,能表明段落層次的標志性的符號非連詞莫屬,抓住連詞,就能理清段落層次。如下所示:
“技術是藝術生產的組成部分,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從來沒有離開技術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術也從未扮演過藝術的主人?!妒酚洝贰陡]娥冤》《紅樓夢》……這些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的思想光芒與藝術魅力,而不是因為書寫于竹簡,上演于舞臺,或者印刷在書本里。然而,在現代社會,技術的日新月異造就了人們對技術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許多人沒有察覺藝術生產正在出現一個顛倒:許多時候,技術植入藝術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工業(yè)社會的技術消費,而不是藝術演變的內在沖動。換言之,這時的技術無形中晉升為領跑者,藝術更像是技術發(fā)明力圖開拓的市場?!?/p>
此段文字總共五句話,其中三句話中包含連詞。找出連詞,根據連詞所表示的邏輯關系發(fā)現,一二兩句圍繞著技術與藝術這兩個對象進行論述,“但即便如此”這一轉折詞意在強調“藝術離不開技術”的同時也追加說明了“技術不能主宰藝術”這一特點??偟恼f來,“但即便如此”這一轉折詞連接了第一二句話,并且可以將這兩句話的主要內容概括為“明確了藝術與技術的關系”。第三句話擁有“之所以……是因為……而不是因為……”這些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根據這一邏輯關系,我們可以將第三句話概括為“分析了文學經典成為經典的原因”?!叭欢边@一連詞出現在第四句話的句首,明顯在句意上起到了與上文進行轉折的作用。相較于上文,作者筆鋒一轉,指出在現代社會將藝術和技術的關系處理得本末倒置。綜上所述,以“但即便如此”、“之所以……是因為……而不是因為……”、 “然而”為標志,本段文字就可以分為三層:第一二句一層、第三句一層、第四五兩句一層。
雖然并不是每篇論述類文本的每一段文字都會有如此明顯的連詞,但只要有連詞出現,我們就要抓住它,根據它所表示的邏輯關系,分析上下文之間的關系,理解句意段意,直至深刻而準確地理解文意??偟恼f來,連詞是理解文本的一個重要抓手。它對于文本的解讀教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解讀文本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它。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江陰市成化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