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輝
摘要: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學說與思想一直都影響著其身后乃至現(xiàn)在的教育格局??鬃诱J為“君子不器”,主張“通才”,而他本人便是一位通才,其思想學說涉及了政治、經(jīng)濟、哲學、教育、文藝等多方面領域。翻看《論語》等著作中涉及文藝領域的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的文藝思想內涵豐富,其中更是有許多文藝方面理論及美學內容,將音樂賦予了的“育人”的功能,提高到了政治化、社會化的層面,肯定了音樂的育人作用、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作用。
關鍵詞:孔子 音樂思想 音樂實踐教育論 當代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2-0094-02
一、孔子的音樂理論
孔子的主要音樂思想主要被記載于《論語》《禮記·樂記》這兩本著作中,給予了我們認識音樂、運用音樂的無限價值。在《禮記·樂記——樂情篇》中寫到:“是故德誠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奔此囆g作品的思想內容、所要表達的主旨是最重要的,而那些技藝、形式等外在模式的事物是次要的。如今的藝術作品大多都注重外在的華美瑰麗,給人以一種目眩神迷的感覺,這些花哨的外在往往會模糊欣賞者的雙眼,迷惑大眾的心靈與審美價值的取向。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這句傳自春秋時期的話語道出一個數(shù)千年都不會改變的真理,只有內容豐富完整、主題新穎鮮明的作品才算得上是好的作品。外在從來不重要,孔子衡量一部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首先是作品內在所含的思想感情,其次才是它的外在形式。
孔子認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將詩、禮、樂作為人生修養(yǎng)的三個互相關聯(lián)和依賴的方面或層次來看待的,即“詩”可以激發(fā)并引導人的感性審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禮”可以塑造并規(guī)范人格品行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加強道德和倫理意識;而“樂”則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一環(huán),無論是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還是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都需要靠音樂來完成。即創(chuàng)造力同想象力主要依靠詩來進行,道德與倫理教育還有人格塑造要依靠禮來完成,而樂則是在更高層次上對于前兩者的融合。
孔子認為音樂應當“盡善盡美”,善為先美是后,他曾評價《韶》為盡善盡美矣?!渡亍肥且徊恳愿桧炈吹奈牡聻閮热莸拇笮蜆肺?,“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鬃诱J為,美不同于善,因為善應當是圓滿的事物,而美卻可以是不完滿的,故“盡善”不等于“盡美”。在音樂的藝術范審美范疇中孔子認為美同善相比,善是根本的,美雖然能給人以感官的愉悅,但美必須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內涵,才有社會的意義和價值。
孔子認為音樂的政治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他要求將“樂”與“禮”相結合,強調等級制度,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治,孔子極為重視禮樂的政治作用,強調音樂從道德上可以感化人?!耙骑L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關于禮”,說明了孔子認為音樂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乃至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的重要性,這種悄然無聲息卻又無比強大的力量顯然只有音樂才具備。
可見,孔子對于音樂的教育人作用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教育、審美教育,而是智慧教育、人格教育,這跟當今國際上提倡的“實踐教育”音樂教育理論相似。實踐教育論強調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實踐作用,強調音樂教育的社會性,注重在進行某種音樂活動時人與人的相處,以及人在具體參與中得到的人格以及氣質上的提升,強調將音樂的行為活動社會化,不提倡審美教育中強調音樂教育的“概念化”“主觀化”。比如在很多的音樂學院中,我們常??吹嚼蠋熢诓蛔鹬貙W生們對音樂作品個性認識的基礎上,把古典音樂固有審美概念強加于學生身上,把音樂概念的掌握和演奏、演唱技巧的程度作為衡量學生大學學業(yè)成績的評判,進而得到審美教育所提倡的“審美能力”的提高,而實際上是學生被這種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模式完全給桎梏起來,得不到音樂個性的解放。
二、孔子的音樂教育思想對于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
周末,當我們行走于城市的大街上時,隨處都能看到行色匆匆的家長們領著孩子奔走于音樂補習班的途中,越來越多的家長們讓孩子去學習音樂,而在這個行列中的家長們大部分是出于讓孩子們多掌握一門生存技能為目的,有極少的家長們是因為孩子們出于內心的愛好去學習音樂。如此看來,越來越多的孩子似乎都“掌握”了一門樂器、一項音樂技能,看上去的確是音樂教育越來越普及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了,可事實上很多孩子學習音樂的所謂“掌握”,只是停留在音樂技能上的提高,而孩子們具備了熟練彈奏樂曲的技能背后卻不能領悟音樂本身所反映的人性思想情感,因為他們演奏的音樂是孩子們這個年齡所沒有能力去感悟的,所以常常會有很多“琴童”因為某種原因中斷彈琴一段時間之后,當再次坐在鋼琴前面演奏時,甚至彈不出一首像樣的作品。其次,家長們對于孩子學琴的“功利性”太強,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去參加音樂考級,花很多時間去練習一首并不適合孩子心靈成長、難度較大的樂曲,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可能具有鋼琴考級“十級”的孩子連奏鳴曲都沒有能力去彈,更有甚者都不具備基本的樂譜知識。所以這種“機械式”“填鴨式”的音樂基礎教育、應試教育從一開始就違背了孔子的音樂教育思想。
作為一名高等綜合院校的音樂專業(yè)教師,經(jīng)常會看到很多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們經(jīng)常被老師要求背誦的大量音樂概念折磨的焦頭爛額。音樂基礎知識固然重要,而對于在學習音樂專業(yè)的大學生們來講,音樂知識的掌握更應該體現(xiàn)在實踐操作中,將音樂的文字概念體現(xiàn)在學生們的演奏、演唱的聲響具體作品中,這才是高等音樂教育的初衷。例如有些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很扎實,但在實際演奏、演唱中把“Adagio”的速度演唱成了“Allegro”的速度,那他無論如何都體會不到作品本身所帶來的音樂價值。正如我國著名蒙古族長調拉蘇歌唱家榮先生所講“蒙古族長調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是鐫刻蒙古人骨子里的文化DNA”,所以說要想使音樂在人的文化內涵上有所提升,必須要將音樂作品準確演譯,并且深深的根植與血液當中,只有這樣才能不悖于孔子圣人提倡音樂“育人”的初衷。所以說高等音樂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音樂給學生帶來氣質上的改變,而不僅僅是音樂知識以及技能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像孔子說的那樣可以從人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上得到改變,把高等教育上升到對人的倫理教育的事業(yè),對塑造人的性格、情操人陶冶、轉變人的思想上應該有所作為。有了這樣的教學宗旨,從而進行具體課程上的設置。
可見,在當代音樂教育中要一方面應注重音樂教育的普及與發(fā)展,另一方面在具體過程中更注重糾正那些錯誤的音樂教育觀念,扭轉家長與孩子們對音樂的理解的偏差。針對教師不易調動起孩子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教學內容過于枯燥無聊而導致學生們對于音樂教育產生厭惡乃至逆反心理的問題,我們更應該按照孔子的“以樂育人”的觀點,尊崇孔子的“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的教育原則,將音樂教育的過程深深地扎根于每位學生的思想中,用音樂文化的方式思考人生、用音樂文化的方式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塑造健全的人格,成為對國家、對人民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陳永梅.解析當前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J].新課程:中學,2013,(11).
[2]劉靖華.孔子教育思想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3]韓志超.淺論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J].作家,2009,(02).
[4]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1960.作者信息不詳.
[5]王祎.《禮記·樂記》研究論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