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中醫(yī)稱“痄腮”,民間叫“豬頭瘋”“蛤蟆瘟”“對耳風”,是春季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fā)生于2~15歲的兒童少年,尤以5~9歲兒童發(fā)病較多,應引起家長、幼兒園老師的重視。
孩子通過與患兒直接接觸、飛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徑感染了腮腺炎病毒后,一般潛伏期為12~22天,患兒發(fā)病前可出現(xiàn)發(fā)熱、全身不適、頭痛、肌痛、厭食、惡心、嘔吐等上感癥狀,1~2天后一側腮腺以耳垂為中心開始腫脹,向前、后、下擴大,邊緣不清,張口嚼食,特別是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隨后另一側也開始腫大,腫脹表面皮膚不紅,觸摸腫大的腮腺有壓痛及彈性感。
腮腺炎病毒并不僅僅侵犯腮腺,病毒從呼吸道入侵人體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細胞和局部淋巴結中進行復制,并隨血液到處播散。尤其是病毒在此進一步繁殖后會再次侵入血液,形成二次病毒血癥,可使多器官遭到損害而引起許多并發(fā)癥。男孩患腮腺炎后易并發(fā)睪丸炎,尤其是年齡較大的男孩約30%睪丸發(fā)炎,多見于單側睪丸腫脹、疼痛,有的伴附睪炎、鞘膜積液、陰囊水腫。睪丸組織受到腮腺炎病毒的侵染后易發(fā)生萎縮,破壞制造精子的精曲細管。如果雙側睪丸發(fā)炎,被腮腺炎病毒破壞嚴重,睪丸功能衰竭可造成難以治愈的不育癥。處于青春期的女孩患腮腺炎,有7%可引發(fā)卵巢炎,表現(xiàn)為下腹疼痛,或可觸及腫大的卵巢,一般不影響生育。約有15%的患兒在腮腺發(fā)炎后4~5天,如腮腺炎病毒隨血液流竄到腦子里引起腦膜腦炎,男孩比女孩多3~5倍,出現(xiàn)頭痛、頸項強直、嘔吐、嗜睡、腦膜刺激癥狀;也有的患兒在腮腺炎之前或無腮腺炎表現(xiàn)時即發(fā)生腦膜腦炎,癥狀多在1周后消失,通常不會有后遺癥。若是治療不及時,病情嚴重的預后不良,甚至造成死亡。還有不到10%的患兒并發(fā)胰腺炎,出現(xiàn)上腹疼痛、壓痛,伴有發(fā)熱、寒戰(zhàn)、嘔吐或虛脫等癥狀。此外,腮腺炎還可引起心肌炎、乳腺炎、甲狀腺炎、肝炎等并發(fā)癥。
了解了流腮的危害后,家長要及時為1歲以上的小兒接種腮腺炎病毒活疫苗,到7歲時應再加強接種一次,方可起到預防效果。
由于腮腺腫大前1天到消腫后3天是傳染期,最好對患兒進行隔離治療,凡是用過的玩具、食具、毛巾等物品應煮沸消毒,以免傳染其他兒童。孩子患腮腺炎后要加強護理,居室宜光線柔和、安靜,保證孩子休息和睡眠;經(jīng)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和適宜的溫濕度。飲食上宜吃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的清淡流食、半流食或軟食,不要吃酸、辣、甜味過濃及干硬食物,以免刺激腮腺分泌,刺激已紅腫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劇。要讓孩子多喝白開水,有利于退熱及促使體內毒素的排出。注意孩子的口腔衛(wèi)生,飯后及睡覺前后要用淡鹽水漱口或輕輕刷牙,防止繼發(fā)細菌感染。
在治療上,可給患兒服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中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各15克,玄參、赤芍、板藍根各6克,青黛、甘草各3克,發(fā)熱較重者加生石膏15克(先煎30分鐘)、薄荷4克,黃芩5克;咽喉腫痛加桔梗、牛蒡子各5克;便秘加生大黃3克(后下煎煮1分鐘即可)。此外,家長可用綠豆200克,鮮藕、甘蔗、荸薺各100克,鮮蒲公英根、鮮蘆根、鮮茅草根各50克,白菜根帶心5個,加水煮后讓孩子當茶飲用,具有清熱解毒、生津養(yǎng)陰的作用。
外敷方:取鮮仙人掌5片,去凈皮剌后搗成糊狀,加入少許冰片調勻,外敷兩側腫脹處,每4~6小時換一次,有很好的消腫止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