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整個行業(yè)對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逐漸重視,相關部門對網絡侵權盜版行為的打擊力力度逐步加大。即便如此,新聞作品版權保護仍然面臨諸多問題。本文從法律角度入手,分析新聞作品版權保護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新聞作品;版權;法律保護;困境
中圖分類號:D923.41;G21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233-01
作者簡介:邵琰,法學博士,遼寧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些年來,我國新聞從業(yè)人員版權意識逐漸覺醒,版權相關法律法規(guī)得以不斷完善,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出于各種現(xiàn)實原因,在我國新聞作品版權的法律保護至今仍然面臨著重重困難,形勢不容樂觀。
一、《著作權法》被誤讀
我國現(xiàn)行的《著作權法》第5條明確排除了對時事新聞的保護適用,因此“新聞無版權”便成為了幾乎所有非法轉載者的抗辯理由之一。這顯然是對法條進行了擴大理解。
時事新聞在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5條被定義為“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雹俣诋斀竦男侣剬嵺`中,單純事實消息所占比例已然少之又少,專訪、特寫、新聞專題、深度報道等體裁逐漸成為了新聞的主要形式。這些作品大都是在新聞事實性描述基礎上的深入加工,凝結了作者的價值觀和選材、寫作風格,具有獨創(chuàng)性,版權應當受到保護。
英美法系國家諸如英國和美國,法院已通過判例將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聞作品納入到版權保護范圍中。大陸法系國家諸如法國和日本,也通過立法細化時事新聞的范圍,對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聞加以嚴格保護。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隨著對新聞業(yè)務的深入了解,法院對新聞作品的保護總體上持積極態(tài)度。但法律條文對“時事新聞”的界定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細化,否則會給非法轉載者留下生存空間,使侵權行為屢禁不止。
二、“避風港”原則被濫用
“避風港”原則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1998年頒布的《數(shù)字千年版權法案》。該原則規(guī)定當網絡服務提供者由于其鏈接、存儲的相關內容涉嫌侵權時,如果能夠證明自己并無惡意,并且及時刪除侵權鏈接或內容,則不承擔賠償責任,可概括為“通知-刪除-免責”原則。該原則極大程度地平衡了著作權人、網絡服務提供者以及用戶之間的利益。我國對于“避風港”原則的引入主要體現(xiàn)在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條例中的第20、21、22、23條對“避風港”原則進行了細化,明確了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免責條件。
然而在當今的網絡環(huán)境下,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聞作品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大肆轉載,而“避風港”原則則成了非法轉載者們逃避法律責任的護身符。他們往往批量轉載新聞作品,如果接到通知便刪除所轉載的內容,沒有接到通知就將侵權行為進行到底。這種非法轉載的現(xiàn)象在微信公眾號和咨詢聚合類網站里尤為突出,為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人維權增加了不少難度。
盡管幾乎所有的網絡轉載者都會把“避風港”原則作為抗辯事由,在當今的司法實踐中,只要法院能認定被告應當知道侵權行為的存在,一般就會判決轉載者不可援引“避風港”原則。因此,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人應該盡量搜集非法轉載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存在的證據(jù),以此增加勝訴的可能性。
三、“合理使用”制度被曲解
我國《著作權法》允許在特定條件下自由使用作品而不用爭得著作權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這一制度被稱為“合理使用”?!吨鳈喾ā返?2條通過列舉的方式指明了12項構成合理使用的行為,新聞性文章在被合理使用的范疇內。然而合理使用不能等同于開放使用?!恫疇柲峁s》第9條規(guī)定構成“合理使用”的前提條件是“必須以社會發(fā)展需要為目的,是非營利性使用”,“不得與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沖突,必須優(yōu)先確保原創(chuàng)者的正常使用和合法權利”,以及“不得損害原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②我國作為《伯爾尼公約》的締約國之一,以上對于“合理使用”的要求在我國同樣適用。當下很多非法轉載者刻意曲解“合理使用”的內涵,忽略它的前提條件,無限擴大它的應用范疇,以傳播信息實現(xiàn)公民知情權和言論自由、繁榮大眾文化等托辭,試圖合法化其非法轉載行為。
四、“法定許可”規(guī)則不完善
法定許可在版權保護范疇中是指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使用其作品,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其中,使用者必須表明作品來源,而且不得損害著作權人其它合法權益。對于網絡轉載新聞作品的行為能否適用法定許可制度,我國法律并無明確規(guī)定。為了更好地打擊非法轉載行為,加強對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應當考慮如何完善新聞作品使用中的法定許可制度,使非法轉載者承擔具有現(xiàn)實操作性的法律制裁。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13年1月30日,國務院令第633號.
②《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1979年9月28日修訂,http: // www. wipo. int/ wipolex/ zh/ details. jsp ? id=12214.
[參考文獻]
[1]殷陸君,等.新輿論格局背景下新聞界的版權保護[J].中國記者,2016(4):106-108.
[2]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
[3]唐勇.網絡時代新聞作品版權保護難題待解[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7-8-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