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承波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各行各業(yè)滲透。在媒體領域,智能化趨勢業(yè)已成為最為鮮明的特征之一。人工智能配合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可以全面把握用戶的媒介接觸習慣,精準地為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從而極大地提高信息傳播效率、提升信息服務質量。然而服務商在提供信息服務的同時,也會積累起大量用戶信息,包括用戶隱私數據。這些數據涵蓋了我們的社交、消費、工作、娛樂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數據之下無隱私”,我們必須看到,服務商在提供便捷、高效服務的同時,也將用戶信息一覽無余,使用戶成了“透明人”。由此,智能技術與用戶隱私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從滴滴快車開放用戶標簽泄露信息給乘客帶來人身安全風險,到Facebook向“劍橋分析”泄露5000萬用戶信息引起軒然大波,等等,數據侵權帶來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
造成隱私泄露的根本原因,在于數字經濟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個人信息、用戶隱私數據越來越具市場價值,蘊含經濟效益,因此采集用戶數據已經成為當前各大互聯網企業(yè)的常規(guī)行為。一些用戶規(guī)模較小的平臺,由于用戶數據積累困難,以至于通過不當手段獲取用戶數據的情況也隨之出現。在網絡黑市,用戶數據甚至以“每條5元”的價格被隨意出售。
針對智能技術與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社會上出現兩種比較突出且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以技術進步為出發(fā)點,認為智能技術的出現為我們帶來了更好的用戶體驗,要享受技術進步的成果,就有必要作出相應讓步,適當犧牲個人隱私。另一種觀點則從維護社會倫理、保護人權角度出發(fā),認為發(fā)展技術不能以犧牲人權、破壞社會秩序為代價,因此對人工智能滲入信息傳播領域持保守、甚至抵制態(tài)度。
事實上,兩種觀點的對立揭示了矛盾的核心所在,即人與技術的關系問題??v觀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以來,技術進步毫無疑問地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最重要動力,當前人工智能技術也正以切實可感的方式惠及人類與社會。顯然,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其帶來隱私保護問題而簡單地予以否定。
受多重歷史文化因素影響,西方社會整體上對隱私保護議題的重視程度較高,相關規(guī)范和案例都對我們有一定借鑒意義。2018年5月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生效,意在通過更為嚴格的監(jiān)管和懲戒手段要求企業(yè)保護用戶隱私數據,其中對“被遺忘權”的細化可謂對保護用戶隱私安全問題提供了深刻啟示。
目前我國也已經開始為保護數據隱私而做出努力。2017年6月,《網絡安全法》以及最新刑事司法解釋正式實行,明確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標準框架體系研究”,則意在確立隱私保護的技術標準。
魚與熊掌可否兼得?智能媒體時代的到來挑戰(zhàn)著我們的智慧。其實數據也好,技術也好,掌控者是人,任何技術,包括智能技術的健康發(fā)展、正能量釋放均決定于人,決定于人的素質。所以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積極應對,勇于探索,以有力的制度規(guī)范和良好的環(huán)境保障把握好技術發(fā)展與隱私保護之間的平衡,就一定能夠充分有效地發(fā)揮出智能技術特有的功能,從而為數字經濟和社會文化的雙重健康發(fā)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