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朱 力 羅 偉 文 科 吳定江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及工作環(huán)境與飲食結構的變化,喉癌的發(fā)生率逐年升高,喉癌包括兩種,即原發(fā)性喉癌和繼發(fā)性喉癌,其中原發(fā)性喉癌指原發(fā)部位在喉部的腫瘤,以鱗狀細胞癌(90%)最為常見[1];繼發(fā)性喉癌指來自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至喉部,較為少見。臨床上喉癌的主要表現(xiàn)癥狀主要為聲嘶、呼吸困難、咳嗽、吞咽困難及頸部淋巴結轉移等,高危人群應當注意戒煙,適當飲酒,做好預防工作,否則會給生活及生命健康帶來極大痛苦與困擾[2]。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療對于減輕喉癌的危害非常重要,一方面可提高患者術后生存率,另外有可能盡量保留喉的發(fā)音功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3]。目前手術治療成為了臨床上治療喉癌的主要方法,但是醫(yī)學臨床對于術后放化療在喉癌治療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并不確定,同時多年來外科手術和放化療已經(jīng)成為喉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治療目的也從單純的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向保留喉部功能和改善生活質量傾斜[4]。因此,我院在本研究采用手術與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方案進行對比治療70例喉癌患者,以期獲得滿意的結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07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喉癌患者70例,男性47例,女性23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對照組,35例,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齡為31~78歲,平均年齡為(54.5±9.6)歲;試驗組,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為(54.2±9.8)歲。所有患者的病理分型包括38例鱗狀細胞癌、24例腺癌、8例粘液表皮樣癌,臨床分期為23例Ⅰ期、25例Ⅱ期、18例Ⅲ期、4例Ⅳ期,所有研究對象含聲門型39例、聲門上型17例、聲門下型14例,且根據(jù)UICC 中TNM分期標準,70例中Tis N0M0患者10例、T2N0M020例、T3N0M015例、T3N1M012例、T4N0M09例、T4N2M04例[5]。納入標準:①均確診為喉癌,②所有對象大多表現(xiàn)為聲嘶、咽喉痛、氣促、咽喉異物感、嗆咳及痰中帶血等癥狀,③伴有其他嚴重肝、腎疾病及惡性腫瘤患者除外[6]。2組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術前對所有對象均行動態(tài)喉鏡和喉CT,了解患者具體的病變情況和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并對患者的心肺功能進行檢查,以及血常規(guī)、 肝功、 腎功、 凝血4項檢查[7]。
對照組:僅行手術切除治療。根據(jù)患者的全身狀況、腫瘤范圍等制定針對性的手術方案,手術具體類型主要包括合喉切除,水平、垂直部分喉切除術(頸淋巴結轉移者進行單側或雙側淋巴結清除術)[8]。
觀察組:采用手術+放化療的治療方案。即患者在對照組手術療法的基礎上加以放化療,所有患者尤其是Ⅳ期喉癌患者,分別接受PF方案、NP/NF方案、紫杉醇為主方案化療及口服復方紅豆杉膠囊,同時聯(lián)合喉部放療,根據(jù)患者病情考慮聯(lián)合使用西妥昔單抗(注冊證號 S20130004 德國默克公司 規(guī)格100 mg/20 ml/瓶)治療[9]。本研究的治療中化療藥物采用常規(guī)劑量強度和密度,放療采取常規(guī)的頸部外放射治療的總劑量(66~72 Gy)。西妥昔單抗首次負荷劑量為400 mg/m2,之后每周1次,1次250 mg/m2。若患者的癥狀穩(wěn)定及有效,4 周后重新確認,繼續(xù)應用該方案至 4~6個周期[10]。
2組的臨床效果及遠期并發(fā)癥情況。
觀察組的35例喉癌患者中Ⅰ、Ⅱ、Ⅲ、Ⅳ期患者術后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0.91%、61.54%、44.44%、0,與對照組(83.33%、58.33%、44.44%、0)相比,無顯著性差異,臨床總有效率觀察組遠遠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5年總生存率(60.00%)與對照組(62.86%)較為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在術后2年內(nèi)的死亡率較高,占所有患者的比例為28.57%(20/70),且5年患者死亡主要是由原發(fā)病灶復發(fā)引起的,占死亡總數(shù)的48.15%(13/27),見表1。
表1 所有患者術后5年死亡原因統(tǒng)計表/例
觀察組中出現(xiàn)6例(17.14%)原發(fā)病灶復發(fā)、3例(8.57%)轉移、3例(8.57%)頸部淋巴結復發(fā),復發(fā)轉移總發(fā)生率為34.28%,與對照組[7例(20.00%)原發(fā)病灶復發(fā)、4例(11.43%)轉移、2例(5.71%)頸部淋巴結復發(fā),復發(fā)轉移總發(fā)生率為37.14%]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觀察組術后2例喉腔狹窄、3例肺部感染、3切口感染、2例皮下氣腫、1例第二原發(fā)惡性腫瘤(食管癌),對照組術后2例喉腔狹窄、4例肺部感染、2切口感染、3例皮下氣腫、2例第二原發(fā)惡性腫瘤(食管癌),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觀察組術后的總滿意度(74.28%)幾乎等同于對照組(77.14%),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治療滿意度情況對比(例,%)
喉癌作為全身各部位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雖然目前尚無明確病因,但可能與一以下因素有關,如吸煙、飲酒過度、慢性炎癥刺激如慢性喉炎或呼吸道炎癥、空氣污染、病毒感染、癌前期病變、放射線、性激素等[11],多數(shù)患者初期檢查為早期喉癌,其主要指早期的聲門型喉癌,患者臨床大多表現(xiàn)為聲嘶、咽喉痛、咽喉異物感及痰中帶血等,如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嚴重影響其生命健康[12]。目前,臨床上主要治療途徑是手術切除療法,但改法效果欠佳,往往使病人術后較為痛苦,保留喉部功能的幾率較小,最近據(jù)部分臨床資料表明在部分切除術基礎上加以放化療對患者效果有所改善,但具體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不明確,相關報道也較少,有待更多的臨床數(shù)據(jù)進一步考證研究[13]。
為了探尋更好的治療喉癌的手段,縮短患者恢復正常的時間,盡快緩解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存時間及其生活質量,我院在本研究中應用手術與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方案進行對比治療喉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結果表明觀察組的35例喉癌患者中在Ⅰ、Ⅱ、Ⅲ、Ⅳ期術后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0.91%、61.54%、44.44%、0,與對照組(83.33%、58.33%、44.44%、0)相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差異臨床總有效率遠遠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5,且觀察組的5年總生存率(60.00%)與對照組(62.86%)較為類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在術后2年內(nèi)的死亡率較高,占所有患者例數(shù)的比例為28.57%(20/70),且5年患者死亡主要是由于原發(fā)病灶復發(fā)引起的,占死亡總數(shù)的48.15%(13/27),觀察組中出現(xiàn)6例原發(fā)病灶復發(fā)、3例轉移、3例頸淋巴結復發(fā),復發(fā)轉移總發(fā)生率為34.28%,與對照組(7例原發(fā)病灶復發(fā)、4例轉移、2例頸淋巴結復發(fā),37.14%)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存在2例喉腔狹窄、3例肺部感染、3切口感染、2例皮下氣腫、1例第二原發(fā)惡性腫瘤(食管癌),對照組則出現(xiàn)2例喉腔狹窄、4例肺部感染、2切口感染、3例皮下氣腫、2例第二原發(fā)惡性腫瘤(食管癌),兩組發(fā)生率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的總滿意度(74.28%)幾乎等同于對照組(77.14%),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國內(nèi)也有研究學者對于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治療喉癌有了相關研究,其中司勇鋒等人在其《手術聯(lián)合同步放化療治療早期鼻咽癌的前瞻性研究》的研究中得出了與本研究較為一致的結論[14],更加充分說明采用手術療法與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的治療手段,對于有效解決患者的困擾,大大減少了患者的病痛、提高其術后5年生存率及復發(fā)轉移率具有類似作用,患者滿意度大致一致,本研究為接下來的重癥胰腺炎治療先關探索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綜上所述,針對于喉癌患者,采用手術療法與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治療的術后生存率、復發(fā)轉移情況無明顯差異,兩種方式的并發(fā)癥并無顯著不同,但針對不同患者可采取相應放化療進行延緩病情發(fā)展,本研究對臨床上研究喉癌治療具有參考價值。
[1] 李 文,史麗英,楊 柳,等.T3期聲門型喉癌CO_2激光與喉裂開術的初步研究〔J〕.華西醫(yī)學,2013,28(1):61-63.
[2] 黎長江,王勝資,丁 浩,等.喉癌切緣狀況與術后放療和聯(lián)合化療預后相關性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20(2):137-140.
[3] 廖 峰,秦叔逵,龔新雷,等.92例喉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18(4):340-343.
[4] 劉 珂,錢立庭,高 勁.手術聯(lián)合放療治療喉癌的療效及預后因素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18(10):910-913.
[5] 張赫佳.姜黃素對喉癌Hep-2細胞的化療增敏作用及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4.
[6] 陳 杰,黃文孝,周 曉,等.晚期喉癌下咽癌術后缺損的修復〔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6,22( 2):120-124.
[7] 徐 華,張海萍,李 樂.射頻消融術聯(lián)合化療與手術聯(lián)合化療治療聲門型喉癌的效果對比〔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20):100-102.
[8] 呂 茵.~(18)F-FDG PET/CT顯像在喉癌診斷和術后復發(fā)、轉移監(jiān)測中的應用〔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
[9] 魯光平,潘驥群,劉志標.DCF方案誘導化療后手術治療喉癌及下咽癌T_(2-3)病變療效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9(7):585-588.
[10] 湯 晨,王成師,劉收厚,等.手術、放療和光動力治療分別聯(lián)合小劑量化療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的療效對比〔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5,26(24):3580-3582.
[11] 李言冰,蔡曉軍,李黎波.小劑量順鉑化療對早期聲門型喉癌治療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4(3):93-97.
[12] 趙永強.塞來昔布誘導喉癌Hep-2細胞凋亡及細胞周期阻滯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14.
[13] 謝 芳.236例喉癌患者手術治療生存效果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4.
[14] 司勇鋒,陶仲強,張政等.手術聯(lián)合同步放化療治療早期鼻咽癌的前瞻性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26(9):4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