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之順
摘 要:中學語文強調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挖掘意境并努力讓學生自主領悟意境,不僅是閱讀教學的重點,亦是難點。從意境的概念出發(fā),探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境闡釋與挖掘。
關鍵詞:意境;中學語文;閱讀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對文本的感知、理解都源于閱讀,對文學作品中意境的感知同樣需要仔細閱讀文本。
一、意境的概念與內涵
所謂意境,簡單來說,即作者主觀思想和客觀事物在一起形成的藝術境界,是在內情外物相結合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能夠感染和打動讀者,并能引起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某種感覺。[1]
從作者的角度分析,意境實則是作者的心境,是作者那時那刻因某些事物或景物引發(fā)的情感,并將情感寄托在作品中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意境的主要特征是虛實相生,“實”代表客觀事物,一般可看作是作者所見到的事物或景物,“虛”代表內心情感,人類的情感本就復雜,在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造作品的那時那刻,那種寄托在作品中的情感更是“虛”的、捉摸不定的,需要通過文本和創(chuàng)作背景等內容予以把握。[2]
正因為如此,對于中學生來說,文本中暗含的意境往往讓他們無所適從。中學生人生閱歷少,情感不夠豐富,對于相隔久遠的人和事,更是無法理解或參透其中存在的意境,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細心指導,方可參透一二。
二、中學語文文本中的意境闡析
筆者目前所授課程為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為部編語文教材。下面我將選擇其中的兩篇文章對文本中的意境給予簡要分析,并對文本中意境的發(fā)現(xiàn)與闡釋的方法進行簡要介紹。
(一)《荷葉·母親》意境分析
《荷葉·母親》是冰心筆下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詩。散文詩兼具了詩的表現(xiàn)性和散文的描寫性,是一種較為容易抒發(fā)情感的文體。作為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將“母愛”寄予在“荷葉”上,將自己比作了“紅蓮”,將母親給予自己的愛表現(xiàn)得細微深刻,惹人聯(lián)想,表現(xiàn)了意境美。
在這篇散文詩中,作者先借外部環(huán)境渲染自己內心焦灼不安的心緒,再借紅蓮刻畫內心抑郁不安、無所適從的情緒,最后進行斗轉,一氣呵成,借“勇敢憐愛的紅蓮”表現(xiàn)母愛的偉大??梢哉f,作者為我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由“陰天”到“晴天”的意境,我們的心情、情緒也會隨著閱讀的深入而從陰霾轉向晴天。
(二)《天凈沙·秋思》意境分析
作為“秋思之祖”,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用數(shù)個意象創(chuàng)設出一個凄苦哀愁的意境,文中采用多意象疊加的方法,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讀來有種凄凄慘慘戚戚的感覺。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枯藤”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昏”點名了時間——傍晚。后一句給人的感覺是優(yōu)雅閑致。“古道”“西風”“瘦馬”看似在介紹地點和人物所處的狀態(tài),實則渲染了一種蕭瑟凄苦的意境?!皵嗄c人”“天涯”更是字字珠璣,凝練深刻地表現(xiàn)出游子漂泊在外的凄苦畫面。
總體來說,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三、怎樣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挖掘文本意境
中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的人生閱歷、知識體系、想象力均有限,對文本的解讀能力不足,對意境的體悟和感知能力有待提高,對文本的閱讀大致只停留在粗略理解的階段,因此,教師要進行指導閱讀,通過各種閱讀方式幫助學生找出、把握和領悟文本中暗藏的意境。
(一)了解意境表現(xiàn)方法
表現(xiàn)意境的方法是多樣的,常見的有十余種,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移情、白話寫境等。對于中學生來說,想要全部掌握和理解,不太現(xiàn)實,但幾種最為常見的,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現(xiàn)方法,教師在遇到時需重點講解,力求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這種意境表現(xiàn)方法。
比如曹操的《觀滄海》,作者所托之物是“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所言之志是“一統(tǒng)天下宏大政治抱負”。同理,在《龜雖壽》中,作者借“老馬”這個物來托“志在千里”這個志,這些都是托物言志。
(二)多種閱讀方式相結合
在閱讀教學時,教師需采用多種閱讀方式來讓學生盡量感知文中的意境。結合作家創(chuàng)作背景,結合文本內容,可采取示范朗讀、生生互讀、小組比賽朗讀等方式進行朗讀訓練。尤其對于某些涉及暗藏意象的語句,教師需做重點強調,對此,需要教師自身的朗讀示范過硬,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注意意境的把握與挖掘。
(三)閱讀和寫作相結合
“實踐出真知。”實踐永遠比理論更重要,對于挖掘文本中的意境也是如此。
中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一般不高,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滲入意境,教師可從短篇入手,以某一點(比如“借景抒情”)為例,讓學生寫一個片段或一小段話,讓其通過自己親身實踐來體悟意境的由來,繼而對意境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感知。
比如《荷葉·母親》中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意境表現(xiàn)方法,教師可讓學生模仿這種方法寫一段“借物喻人”的話,并要求在其中摻雜一些個人情感。學生寫完之后,教師作細致點評,重點關照其中的意境表現(xiàn)手法,幾次三番之后,學生對意境表現(xiàn)手法的認知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由此可見,意境雖然不好捕捉,但通過對文本的審視和挖掘,并不難把握,通過多層次、多方位的文本閱讀,可參透文中暗藏的意境。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階段性學習規(guī)律,把握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田雨.寓情于景,境由心生:談中學語文教材中散文的意境創(chuàng)設[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2]陶維.中學語文教學中詩的意境領略[J].中學語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