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云
上海市普陀區(qū)曹楊街道楊桂園健康自我管理小組的成員葉國勇今年72歲,17歲時偶然吸煙,69歲時偶然戒煙。52年煙齡一朝終結,在他身上似乎很容易,用他的話說,這是偶然中的必然。
認為吸煙是享受,對戒煙勸說很反感
1962年,17歲的葉國勇到崇明參加農墾工作,生活清苦、枯燥,在同伴的影響下,偶然間開始吸煙。這一吸,就是52年,每天半包左右。幾十年來,愛人、子女及關心他的親朋好友常常勸他戒煙,令他十分反感。他認為,吸煙是一種享受,男人吸煙,才“爺們”,才有腔調、有風度。因此,他千方百計找不戒煙的理由。其實,咳嗽、痰多、面黃肌瘦、有氣無力的他,心里也暗暗擔心:怕體檢、怕拍片子、怕生肺癌。
勸導小插曲,“推”他當上控煙志愿者
一次,朋友家的孩子雙滿月,在飯店宴請賓客。碰巧,鄰桌也是生日宴,主角三十歲生日,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談笑風生、“吞云吐霧”。雖然自己也是個老煙民,但葉國勇很注意吸煙場合,不影響他人是前提。兩個月的嬰兒在場,他絕不吸煙,也不想看到孩子受二手煙危害。于是,他起身到鄰桌去道賀:“小伙子,祝你三十而立,生日快樂!祝愿各位健康、陽光、幸福!我有個不情之請,我們這里有剛剛雙滿月的嬰兒,吸煙影響周圍環(huán)境,將來你們結婚生子,也不希望孩子吸二手煙吧?”幾位吸煙的年輕人聽了這話,紛紛掐滅了手中的煙:“叔叔,您說得對,聽您的!”
這本是樁小事,葉國勇并未放在心上,不料,卻被社區(qū)健康自我管理小組的朋友知道了,認為此舉甚好,所以“拉”他進了小組,并請他在不少控煙宣傳活動中講述這個故事和他的想法。結果,偶然間,他這桿“老煙槍”就當上了“控煙志愿者”。
悄悄戒煙“試試看”,從此香煙是“路人”
加入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后,在各種控煙知識講座和經驗交流活動中,葉國勇逐漸認識到了吸煙的危害。正巧,有一天鄰居來串門,聊天時提到:“72號的老李比你大幾歲,以前一天兩包煙,現在戒煙了!”葉國勇心想:壞了,這下老伴又要嘮叨著讓我戒煙了。后來,他再想想:“吸煙確實沒好處,而且,我這控煙志愿者現在還吸煙,腰桿子挺不起來??!但我又不敢拍著胸脯說戒煙,萬一戒不掉怎么辦呢?要不我先試試看。”
說試就試,第二天早飯后,當他習慣性點燃一支煙時,突然想起來自己要試著戒煙,馬上就掐滅了。中午、晚上,同樣如此。為了不吸煙,他想方設法找事做,讓自己的雙手忙起來:以前從不做家務,現在一鉆進廚房就是小半天,擇菜、剝豆、剁餡、包餃子、洗碗、擦地;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到圖書館看書看報、和鄰居下棋;加強鍛煉,經常做做氣功、打打拳……時光一天天流逝,葉國勇再也沒碰煙,大家知道后,都稱贊他是“控煙達人”。
繼續(xù)做志愿者,愿幫他人少留遺憾
現在,3年過去了,戒煙后的葉國勇感覺身體比以前好多了,滿面紅光,做事不慌,渾身有力。他深切感受到,戒煙對健康、養(yǎng)老、家庭、社會都有好處。他說,自己有兩個遺憾,一是吸煙太早,二是戒煙太晚。為了幫助像他這樣的煙民少點遺憾,他愿意繼續(xù)當控煙志愿者,繼續(xù)講述他的戒煙和控煙故事,如果此舉能對他人有所觸動,足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