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盈犀+郭麗娜
名方: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改良:當歸芍藥散在很多中醫(yī)古籍中均有記載,但組方不盡相同。本湯改良自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當歸芍藥散。
原方共六味藥——當歸、芍藥、川芎、茯苓、澤瀉、白術,以養(yǎng)血調肝、健脾利濕之功效,用于治療婦人腹中綿綿作痛、頭暈、舌淡苔白膩。如今此方的用途很廣,如痛經(jīng)、圍產(chǎn)期保健、女性黃褐斑、慢性萎縮性胃炎等。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可以解釋,為何當歸芍藥散從最初治療女性腹痛到現(xiàn)在推廣至胃炎、腎炎、黃褐斑等的運用。
黃褐斑是發(fā)生于面部的黃褐色斑塊,與體內內分泌變化有關,如妊娠、服用避孕藥、月經(jīng)失調等都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此外,日曬、熬夜、精神緊張、勞累等也會誘發(fā)或加重黃褐斑。中醫(yī)認為,“瘀”是黃褐斑的重要因素,與肝、脾、腎相關。黃褐斑見思慮多、喜嘆氣、胃納一般、大便偏爛等肝郁、脾虛、濕盛、瘀血阻絡癥狀,均可用此方進行調理。名老中醫(yī)也有用此方作為痛經(jīng)、黃褐斑等的調理,按當歸1份、芍藥4份、川芎2份、茯苓1份、澤瀉1份、白術1份的比例,將各藥材研磨成粉,可用米湯、米酒、蜂蜜、酸奶等調配食用,每次5克,每日2次。
本湯所用藥材按照原方比例,只是芍藥、澤瀉一般較少用于藥膳,故去除澤瀉,利水滲濕功效比原方稍弱;考慮到芍藥是本湯主藥,故稍減其藥量。
本湯以肝脾兩虛、濕瘀兼見者服用為適宜。當歸乃血中之氣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臨床多用于血虛、眩暈、月經(jīng)不調、痹痛等病。根據(jù)不同部位,當歸可分為當歸頭、歸身和歸尾,歸頭止血為主,歸身補血,歸尾破血,全當歸補血活血。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氣滯血瘀型月經(jīng)不調、頭痛、跌打疼痛等,常與當歸配伍使用,如芎歸散,運用于心血管、婦科等疾病。芍藥可分為白芍、赤芍兩類,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本湯選用白芍,取其柔肝養(yǎng)血之供。此外,茯苓健脾滲濕,白術健脾燥濕,大棗健脾調中。
需注意,本湯含有當歸、川芎等活血藥物,孕婦及月經(jīng)量大者忌用,或在婦產(chǎn)科中醫(yī)師指導下運用。當歸有潤腸之效,腹脹、腹瀉者不宜。
原料:當歸5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茯苓5克,白術5克,大棗3枚,瘦肉150克(2~3人份)。
制法:將上述藥材沖洗,裝入煲湯袋中。瘦肉洗凈,切小塊,與煲湯袋一同放入大燉盅內,加水至九分滿,文火燉1~1.5小時,加少量食鹽調味,分3次溫飲。
適宜人群:痛經(jīng),有黃褐斑者。
功效:養(yǎng)血調經(jīng),健脾利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