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芳
【摘要】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實施須采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具體來說,這些方式包括體驗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欣賞式學習等,這些方法的運用可以帶給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不同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
【關鍵詞】拓展性課程 科普閱讀 學習方式 實踐體驗
語文拓展性課程作為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程而言,其學習內容更具多樣性和選擇性,更著重于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探究精神與合作態(tài)度,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微型課程作為一種特殊的課程形式,能被廣大教師所認可、被學生所接受,不僅因為其自身具有時間短、規(guī)模小、內容精練、實施靈活等特點,更因為其擁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下面筆者以我校開發(fā)的“大自然的小生靈”科普閱讀微型課程為例,談談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拓展性課程中的運用。
【課程介紹】
以上課程適合中年級,由中年級學生自主選擇。在集中性的閱讀與實踐活動中,開展比較系統(tǒng)的閱讀、實踐體驗與交流,開設聽讀課、導讀課、自讀課、交流課、課堂內外(校園內外)實踐、實踐成果展示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凸顯科普閱讀與實踐體驗活動的樂趣與價值。
【教學策略】
在這些課型中,我們勢必會采用更為豐富的學習方式,帶給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不同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
(一)在體驗式學習中激發(fā)興趣
語文本身十分注重情感體驗和感悟,拓展性課程更是如此,要讓學生發(fā)揮主動精神,對自己的學習負主要責任,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閱讀《我的郊外觀察日記》的目的首先是激發(fā)閱讀興趣,感受大自然魅力,初識非連續(xù)性文本,了解不同形式的記錄方法,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大自然的好習慣。其次是了解書中記錄的動植物知識,能與人交流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實踐的興趣,親身去感受身邊的自然世界。
在第三課時我們安排了以“尋找‘校園小生靈”為主題的實踐體驗活動——創(chuàng)作《我們的校園觀察日記》。學生在分組體驗時采用了各種方式。有拍照記錄的,有采集標本的?!皹淦そM”的學生最有創(chuàng)意,他們借鑒了科學課中學到的“拓印法”,提著水桶,拿著顏料、毛筆和宣紙,將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樹皮的紋理拓印下來,和圖片進行比對展示,并用形象的“綢緞”“鎧甲”等作比喻,讓讀者感到趣味盎然。期間,雖然有失敗的懊惱,但更多的是成功的欣喜,這樣的經歷光靠書本的閱讀和老師的講解是永遠無法體會的。
“動”是兒童的天性,在閱讀過程中,如果融入唱歌、游戲、表演、競賽等多種體驗形式,學生自然學得開心。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學習效率以及各種能力,都有重要的意義。
在本課程中的《我的昆蟲記》交流活動中,我們安排了昆蟲選美大賽,主要環(huán)節(jié)有:①按照提示獲取并交流昆蟲的習性和特征等。②各自動手制作昆蟲名片并美化。③小組內進行選美大賽,推薦最美昆蟲。④根據各小組的評選進行班內評選,誰做得好、說得也好,誰的昆蟲就獲得“美麗天使”稱號。
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學習過程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促進彼此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在合作式學習中學會交流
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學習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實施的能力。在我們的課程實施中,要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校內與校外之間的相互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復雜而系統(tǒng)的學習活動。
在本課程的“尋找‘校園小生靈”模塊中,我們的目標是:
1.學習小夏的觀察方式分組觀察校園的動植物。
2.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活動,用眼睛去觀察,用相機去捕捉,用畫筆和文字去記錄。
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師生商量分成五組。第一組:樹葉組(主題:“各具特色的樹葉”),對不同樹葉的形狀、顏色、質地、紋理進行比較,特別要注意相似樹葉的區(qū)別。第二組:樹干組(主題:“大樹的時裝秀”),區(qū)分不同樹木樹皮的質地、紋理、顏色等。第三組:花朵一組(主題:“學校是個大花園”),交流校園中幾種比較有特色的花。第四組:花朵二組(主題:“花中的偽裝者”),區(qū)分花朵的花瓣、苞葉、葉片、種子。第五組:昆蟲組(主題:“花壇中的小精靈”),尋找校園花叢中的小昆蟲,觀察其外形、習性等。每組確定主題和成員,大家一起討論。
1.我們組打算從哪些方面觀察?重點觀察什么?
2.怎樣觀察?需要什么工具協(xié)助?
3.用什么方式記錄自己的觀察所得?組內人員如何分工合作?
觀察結束后,小組成員再次討論。
1.打算用什么方式進行日記式記錄?
2.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準備如何解決?
3.梳理疑問,查找資料,解決問題,不犯常識性錯誤。
最后進行的是成果的整理和展示,小組內同樣要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合作:排版、寫字、繪圖、解說等等。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學生漸漸學會了交流和分享,也學會了互助和寬容。
在“我是小小法布爾”模塊的“知識大闖關”活動中,設計的四輪比賽分別是:第一關——昆蟲成員我知道;第二關——昆蟲絕招我知道;第三關——昆蟲天敵我知道;第四關——昆蟲成語(典故)我知道。四輪比賽以后,統(tǒng)計各小組的積分,并給優(yōu)秀小組和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獎。endprint
整堂課中,學生的興奮度一直很高,在一次次的闖關過程中,既鞏固了閱讀與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又增強了競爭和合作的意識。
(三)在探究式學習中懂得思考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方式,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特別是發(fā)展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語文拓展性課程正是培養(yǎng)學生這種精神和能力的重要載體。在本課程第二模塊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除了進行校內觀察之外,還參加了以“爭當‘綠手指”為主題的兩項自選活動:①孵豆芽并寫《豆豆發(fā)芽記》;②飼養(yǎng)蠶寶寶并記《蠶寶寶的成長日記》。
學生都動手進行了嘗試,最有意思的是一個女生,同時將紅豆、綠豆、黃豆、黑豆放在一起,觀察它們在一星期內的發(fā)芽生長狀態(tài)。
在觀察的同時,她還認真記錄了各種豆豆每天的不同變化以及自己的獨特體驗。比如:在觀察的第二天,她寫道:“今天,綠豆的皮掉了,頭上長出了芽,而黑豆只是凸出來一點,就像是一個淘氣的小孩不小心撞到了頭起了個大包。紅豆和黃豆都沒有什么動靜?!痹谟^察的第四天,她寫道:“今天,紅豆和黃豆雖然還沒有發(fā)芽,但顏色變淺了。綠豆的莖上長出了葉子,尖尖的、嫩嫩的,像小姑娘頭上扎了個蝴蝶結。黑豆的皮還沒有脫掉,但莖已經很長了,只是沒長葉子。”到第七天時,她這樣寫道:“今天,我的豆子長大了很多,紅豆只有半邊的皮了,也開始長葉子了。綠豆的莖上有細細的毛毛。黑豆的莖越來越長,竟然像個大力士一樣把自己的豆子舉了起來。”
最后,她在自己的觀察日記中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放在窗戶邊的綠豆為什么葉子指向了外邊?將綠豆分成兩盆,為什么放在室內的比放在室外的長得好?”于是,筆者引導她通過詢問科學老師、上網查詢等方式解決了這些問題。其實,每個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都有收獲,這種知識和經驗的獲得無疑比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講解要有效多了。
(四)在欣賞式學習中感悟生命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承載著人類思想與文化的精華。跟言語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相比,審美情趣和情感素養(yǎng)是在優(yōu)秀作品的閱讀中熏陶出來的,它們對學生的滋養(yǎng)是潤物無聲、如影隨形的。也許很多人認為科普讀物相對于其他的小說、散文而言更注重知識的傳遞,缺少語言的美感和內在的情趣。其實不然,有很多優(yōu)秀的科普作品是文質兼美的,法布爾的《昆蟲記》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收獲知識,品味語言,也激發(fā)了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培養(yǎng)了尊重生命、親近自然的情感,更感受到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執(zhí)著的科學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