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美艷
(鹽城師范學院法政學院,江蘇鹽城 224051)
自古以來,教師的情感品質都是尤為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情,教師的性格品質在授課過程中將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們對于自身性格品質的建設,同時也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們的學習氛圍,學習興趣等方面的開發(fā)。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先生,就曾提出過很多教師情感品質的情懷。同樣也蘊含了對教師的情感要求,可以說古今中外都對情感品質尤為重視,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下,師范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其自身的品質性格培養(yǎng)已經成為教育事業(yè)工作開展過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古代,注重倫理主義教師思想,它是以情感為基礎而對教師所產生的要求。在現(xiàn)代社會,對于師范生情感的教育是借鑒了西方對師范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行審核與培養(yǎng),尤為重視,就是自身的情感意識,道德品質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技能。而我國的情感師范教育就是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以此來提高師范生自身的情感素質的綜合性,通過加強師范生情感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綜合技能,在情感素質方面,還有其他職業(yè)所不具備的特殊職業(yè)條件。
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所以教師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師資培養(yǎng)工作。而我國已經提高教師實踐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是教師培訓的重點。通過調整師范院校的水平和布局,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學校參加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和培養(yǎng)。通過試著辦高校中的獨立的師范類學院等方式,拓寬教師培養(yǎng)渠道,引進市場經濟運作機制,優(yōu)化資源配置,改善教師知識結構,培養(yǎng)厚基礎,寬專業(yè),培養(yǎng)適應型教師,努力將教師培養(yǎng)成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和諧的優(yōu)秀教師。
眾所周知,好教師一定有高學歷,但有高學歷的未必是好教師。但是在注重學歷的大背景下,關于教師素質問題的探究,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是通過思辨的方法,演繹、推斷合格教師的素質結構;第二種是通過個案研究,分析特級教師、優(yōu)秀教師的個別性素質,采用不完全歸納法,勾勒出“好”教師的素質特征;第三種通過問卷、工具、測量和統(tǒng)計推斷教師的個性、人格等方面的素質特征。在世界各地,臺灣的學者們在教師素質研究方面,付出了大量勞動并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對于教師的培養(yǎng)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般認為,培養(yǎng)師范生的情感素質,不僅是國內外師范生價值觀的發(fā)展趨勢。他更為重視的是人類文明以及人類的精神世界對人類自身的綜合素質的影響,通過技術教育來改變教師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教師的技能以及內在的吸引力。在筆者看來,情感是人類迷失的精神家園,是今天最渴望回歸的地方。教育不能重復“見無非”“理性無情”的歷史悲劇。它應該成為人類生活體驗的過程。通過情感的體驗和成人的理想。當代基礎教育的轉型,在促進兒童最終的生活質量發(fā)展理念上,是這種追求的深刻體現(xiàn)。
教師情感素質的人文教育,是指培養(yǎng)未來教師對教育和生活價值的感悟、體驗和理解,并通過心靈的建構,將這些價值內在化,融入個人的人格體系中,形成教育的人文或文化精神的過程 。人格化教育是一個涉及教師職業(yè)心理世界各個領域和層次的整體體系,不局限于專業(yè)能力和專業(yè)人格等有限領域。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含了教師的職業(yè)需求、理想、認知、情感、意志、能力、人格和自我意識。
我們提出了人格化教育的理念,其目標設計是基于馬克思的人格理論或個人觀點,情感品質的人格化也不例外。換句話說,這種情感品質作為自由人格和豐富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存在。它把教師的豐富作為一個人的內在需要,這又意味著教師本質力量的豐富。教學的情感將作為教育世界中所有對象和社會關系的紐帶。在這種全面的關系中,教師會意識到自己的個性,也會增進個人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未來發(fā)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個性化是指教師在進行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其自身的個人品質以及個人特點,個性化是指教師在知識、技能、智力、情感、意志等基礎上經歷了一定的情感和理性的積累,在個人人格系統(tǒng)的積累、鞏固或升華成為人格系統(tǒng)的一個有機的構成。個性化屬于人的一種本能,師范生根據自身的個性化,可以通過自身潛意識來影響師范生自身的職業(yè)行為。情感作為一種高級情感,包括理性情感、道德情感和審美情感。它們都是擬人化的情感。美國的克拉斯代爾和布魯姆把情感發(fā)展的最高目標設定為價值的擬人化。他們認為價值的擬人化是建立在接受關注、反應、價值判斷和價值系統(tǒng)化的階段。所謂價值系統(tǒng)化,是指受教育者將各種價值形成一個價值復合體。當學習者不斷內化價值觀時,他們會遇到與多個價值觀相關的各種情況。有必要將各種價值組合成一個系統(tǒng)。確定價值問題的相關性同時決定了主導價值和普遍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形成一種程式化的情感。一種程式化的情感。本質上是擬人化。在中國,有的教授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認為情感的最高層次是基于情感、經驗、理解和價值體系的個性化。
情感師范教育在西方屬于新型教育模式同樣也是西方教育計劃的基礎,著重對師范生的個人情感進行培養(yǎng),以提高對師范生自我和他人的認識,并提高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用齊克赫夫的話說,情感教師教育首先“強調個人自身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形成,其次強調人和人的情感技能的發(fā)展?!碧聘赀€以以下方式描述了互動:分析和個人發(fā)展計劃的日常標準,并認為該計劃是為了幫助教師加深對人類發(fā)展過程的理解,并理解他們如何影響與他人的互動。
包括:(1)教師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識理論基礎與自身的教學技能,理論只是基礎,包括哲學,倫理學,美學,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同樣也需要教師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2)教師自身的品質,道德,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擁有足夠的事業(yè)心以及責任感,才可以真正將工作完善進行,同樣也需要教師具有人格的自我完善能力工作意識強烈,以及合作意識強烈。(3)教學品質,就是在開展授課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fā)揮自我的審美情致,藝術趣味,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直覺等。(4)富有哲學性的教育精神,在當今的教育體下,教師不僅僅要擁有足夠的技能技藝,不單單只是為了追求物質而選擇教師行業(yè),更多的是選擇為人民服務為教育核心,時刻銘記教育本身的含義,在授課過程中展現(xiàn)個人意識傳達教育精神。(5)自我審核品質,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職業(yè)責任感,同樣也能在工作開展過程中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評價。
在今天提升教師專業(yè)人文素質的過程中,它不僅受教育本身性質的影響,更是時代文化發(fā)展的需要。認知科學教育在開展過程中一定要將全面塑造下一代。承諾,真正體現(xiàn)出來,并且在表達自身認知過程中一定要表達對下一代在某一程度上影響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建設。在東京快速發(fā)展的社會體系下人們越來越很少關注身邊的情感變化甚至很多時候,人類的情感保持著冷漠甚至衰落,而人類的這種情感變化也向社會反映出理性,科學技術的雙重數(shù)量決定了今天人文精神培養(yǎng)和素質培養(yǎng)的不可缺少性,也決定了實現(xiàn)知識與人性、理性與情感關系的和解與憐憫的迫切性。教師具有高效的專業(yè)知識結構,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專業(yè)人文素質,不僅在兒童面前,而且在滑入誤區(qū)、進入混亂的社會和人類面前,也能夠建立一種值得效仿的人格新模式。
教師情感品質的人格化模型本質上是一種人文教育模式。多年來,通過構建具有人文價值的課程體系,努力拓展情感人格化教育的空間和渠道,加強學科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發(fā)展學校文化。提倡人性化管理等,豐富知識促進師范生專業(yè)情感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完善人文課程建設,可見人文教育,體現(xiàn)個體性格,注重個體發(fā)展在教育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它是師范院校教學育人的主要渠道,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意識、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審美觀念和行為方式。首先,文化教育要抓好學科課程建設,構建富有個性的課程文化。該校開設了豐富的人文課程,包括美學、倫理學、教育哲學、教育思想史、文化史、社會科學基金會、STS課程等人文學科內容。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個人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而且要最大限度地支持他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性。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一方面是要加強合理化的指導工作和技巧工作開展,另一方面則是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以及人文情感方面的培養(yǎng)在教育實踐中。其次,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直接影響到師范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建設成果,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師范生自身的職業(yè)能力,同時也能夠幫助師范生建立一個正確的職業(yè)情感體系與專業(yè)人文素質。
采用情感性素質培養(yǎng)的人格化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師范生自身的職業(yè)道德素質以及人格素質魅力,形成師范生“全面發(fā)展、專業(yè)化、突出能力、個性鮮明”的素質特征。該種素質培養(yǎng)模式不僅能夠促進師范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建設,同時也能夠保證師范生在進行自身素質提高過程中對自身的人文情感素質有所建設。我們有理由相信,改革實驗的深化將促進教師教育的個性化,包括教師情感素質的個性化教育,必將取得預期的效果,對我國教師教育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