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 710122)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公益應運而生。網絡公益指個人或組織借助社會化媒體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他人或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志愿行為。在校大學生是最具潛力的網絡公益參與群體。一方面,大學生處于向社會步入階段,對未來生活充滿向往想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大學生數(shù)量龐大,極具感召力和影響力能夠號召更多年輕人參與網絡公益活動,團結社會公益力量。但實際生活中,大學生對網絡公益活動到底了解多少態(tài)度如何,在參與過程中存在哪些障礙,高校又應如何引導教育,以上種種問題值得我們探究考量。
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是全體西北政法大學學生。根據調查需要,采用滾雪球的抽樣方法,發(fā)放問卷150份,共收集有效問卷124份。接受調查問卷的男女比為1:2.1,其中男生占32.3%,女生占67.7%;調查得到的年級分布情況為大一占29.0%,大二占25.8%,大三占41.1%,大四占4.0%;后期的訪談對象大一到大三各2人,共6人。
在是否參與過網絡公益活動的問題中,選擇“是”的同學有88人(71%),充分說明的大學生的網絡公益活動參與度高。在參與過的網絡公益活動形式中,選擇“網絡眾籌捐款”的占29.1%,選擇“網絡平臺捐獻健康時間,打卡捐步米公益等”的占的27.4%,選擇“公益信息宣傳推廣”的占14.8%,選擇“互聯(lián)網企業(yè)公益活動支付寶植樹等”的占的26.9%,各項分布較為均衡,參與形式呈多樣化特點。
在參與網絡公益活動次數(shù)問題中,總體上參與次數(shù)在5次以上的占60.3%,說明同學們的網絡公益活動參與頻率高,具有一定的參與意識。
雖有部分同學會主動持續(xù)關注后續(xù)情況,但60.2%的同學表示 “想知道后續(xù)進展,但不會主動關注”,還有12.5%的同學選擇“不再關注”,說明同學活動的參與程度淺,少有人會進一步關注后續(xù)情況。
在關注了哪種類型的網絡公益項目問題中,選擇教育助學、疾病救助、扶貧賑災、環(huán)境保護、養(yǎng)老助殘、法律援助、社區(qū)服務、衛(wèi)生醫(yī)療的比例分別為20.2%,19.3%,12.4%,18.0%,9.5%,7.3%,7.8%,5.4%, 說明大學生選擇的公益項目多樣化且分布全面,但主要選擇的教育助學、疾病救助、扶貧賑災都更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更受學生的關注。
大學生獲取網絡公益信息的渠道中,信息來源渠道有朋友圈瀏覽、網絡資訊平臺、引擎搜索、報紙書刊、學校組織等,來源渠道豐富。選擇“朋友圈瀏覽,QQ微信等”的占32.0%,選擇“網絡資訊平臺,微博貼吧等”的占15.8%,選擇“新聞媒體”的占13.1%,這些屬于非主動了解的渠道成為大學生了解網絡公益信息的主要途徑,說明大學生在網絡公益活動的參與方面缺乏主動意識。
由于網絡信息量巨大且碎片化,大部分學生通過朋友圈、網絡資訊平臺微博貼吧瀏覽等途徑獲取的網絡公益信息極具偶然性,在一段時間內如果未瀏覽到相關信息,參與度會隨之下降。
種種現(xiàn)象表明大學生在參與網絡公益活動過程中存在對網絡公益活動了解程度淺,參與程度淺且具有偶然性等問題。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具體體現(xiàn)在:
2.1.1 大學生公益精神缺失,個體承擔公益主體意識淡薄
在參與網絡公益活動的原因問題中,選擇為了“獲得榮譽或認同的”占6.3%,“受身邊人影響”占16.3%,“學校要求”占5.3%,“根據心情”占16.9%,四者總和達到了44.8%,可看出當代大學生的公益精神缺失。部分大學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或因網絡公益活動形式新穎參與只為了娛樂,在隨后的訪談中也有所體現(xiàn)(以下內容摘自訪談資料)。
[觀察員]:“你在參與網絡公益活動的時候有沒有參與感?”
[訪問對象]:“有時候有跟風的感覺,就比如說那個時候捐畫那個,一塊錢領一個畫,朋友圈大家都在曬,大家都在曬的時候,其實是挺好的,但是最后就有被綁架的感覺,并不是我真的看到他這個我有多觸動,也不是說我真的覺得我有錢我可以幫助一下別人,完全就是因為大家都捐,新鮮好玩,也不是啥大事。”
在被問及哪個主體應該做網絡公益活動時,選擇“社會個體人人參與”的占28.0%;“社會組織、企業(yè)、國家”總占71.9%。在網絡公益活動中最活躍的主體90后中,大學生屬于高學歷高素質群體,調查結果實際展示了部分學生個體承擔公益主體的意識淡薄。具體原因如下:(1)認為社會組織有一定的經驗基礎,線上線下銜接方便可靠度高。(2)網絡平臺的信任問題。良好運作需要強有力的力量保障,應由國家來承擔。(3)企業(yè)以營利為目的,獲取巨大收益的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4)公眾形成思維定式,認為個人的能力有限應由國家和企業(yè)負責。
2.1.2 網絡公益活動范疇界定不清
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網絡公益活動的范圍界定不清,普遍認為網絡公益活動就是在網絡上進行捐款眾籌。一方面說明網絡公益活動在宣傳中,對捐款外的其他形式的活動宣傳力度不夠,使人們對此的了解片面局限。另一方面,部分人無意識的參與了網絡公益活動,但由于對網絡公益活動范疇理解有限,難以產生對活動的參與感價值感,這不利于網絡公益活動的持續(xù)參與,也不利于參與習慣的養(yǎng)成。
2.2.1 網絡公益活動的可信度低
大部分學生對網絡公益活動的參與存在信任問題?;ヂ?lián)網本身的虛擬性和近幾年來虛假信息、謠言的泛濫使同學們在參與時大部分情況下持懷疑態(tài)度。在訪談中,幾乎所有人都談到了活動的真實性問題,如平臺發(fā)布信息的真實性、公眾捐款額的流通渠道、打卡捐步等公益活動的真實性,另也提出網絡公益活動是否會對參與者造成不良影響,如鏈接病毒、手機私人信息暴露等問題。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有:(1)網絡信息發(fā)布的門檻低,許多眾籌類活動只需要個人在平臺發(fā)布信息,或有部分居心不良者利用平臺牟利。(2)平臺自身問題。我國網絡公益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平臺種類豐富但建設不完善,進展的可信度存疑,捐款去向不明,捐助者無法知道自己的善款去向。(3)網絡公益活動自身的特點,無地域限制,一方面善心可以流向四面八方,另一方面距離過遠也意味著捐助者不能親身參與監(jiān)管。(4)近年來眾籌平臺數(shù)量激增,從2014年到2017年,國內上線過眾籌平臺從168家迅速上升到808家,魚龍混雜,使捐助行為風險大大增加。但這情況在《慈善法》出臺后已經有所改善。網絡公益的發(fā)展基于相互信任,這些問題不改善,網絡公益活動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很大限制。
2.2.2 網絡公益活動宣傳力度不強
部分未參與過網絡公益活動的同學未參與原因是很少看到網絡公益活動的宣傳。在信息化多媒體時代的今天,網絡公益想要發(fā)展,就必須先讓人們對它有所知曉,才有更多參與的可能。
2.2.3 社會人情的道德綁架
我國是熟人社會,個人網絡公益信息的傳播范圍小,僅限于認識的人。網絡公益活動的參與也是在熟人圈子中,在部分同學參與活動并轉發(fā)之后,捐與不捐都讓人產生困擾,被綁架的捐款使原本獻愛心的機會變成了形式主義,失去了公益活動原本的意義。
2.2.4 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公益意識、公德精神教育的缺失
功利化風氣使個體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公益意識、公德精神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對社會對他人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2.2.5 網絡自身特點
一方面,網絡的信息量大且呈碎片化特點,個人難以有時間精力持續(xù)關注,且因網絡公益捐款數(shù)額小,對大部分人來說無關痛癢,鮮少有人能持續(xù)關注后續(xù)情況。另一方面,網絡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相比傳統(tǒng)的公益活動,面對面的公益參與方式更觸動人心,網絡公益活動使個體缺失了活動的參與感、價值感。
大學生參與者應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關懷、責任、互助友愛的公益精神、價值觀念,主動關注參與社會愛心的傳遞。
網絡公益活動的組織應完善網絡公益平臺建設,完善信息發(fā)布機制和資金追蹤機制,清楚資金捐助渠道和資金流向,讓每一份愛心落到實處;加大對受助者申請信息的真實性審核,抵制居心不良者利用平臺牟利的行為,讓參與者感受到自己真正成為需要救助者的希望;加大宣傳力度,眾籌捐款和其他網絡公益形式的宣傳并進。不僅依賴于網絡媒體,還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書籍,與高校合作等多種方式滲透進日常生活。
政府應完善相關立法,更好的助力網絡公益的發(fā)展;相關部門應對平臺進行核查監(jiān)督,完善失信追責制,使網絡公益在監(jiān)督下透明運行,制裁通過平臺牟利和騙取資金的個人。
高校和家庭應加強公益精神培育,營造人人公益的氛圍,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網絡公益中來,激發(fā)網絡公益活動的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