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寶新 袁沐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家戰(zhàn)略利益的不斷拓展,軍隊以和平姿態(tài)“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軍事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需求日益增多,由于軍事裝備具有尺寸大、重量大和運輸時限要求高等特點,大多屬于集裝箱運輸超限裝備,如不采取“箱貨分離”模式,軍事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就難以實施,水路方便、快捷、高效的優(yōu)勢就難以得到有效發(fā)揮。因此,開展軍事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箱貨分離”模式研究,對于拓展軍事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手段,加快提升我軍海上戰(zhàn)略投送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傳統(tǒng)的集裝箱運輸方式,是先將裝備裝入集裝箱內(nèi)進行捆綁加固,然后再將載重集裝箱運到港口碼頭,利用港口裝載機械將載重集裝箱裝入集裝箱船的相應(yīng)艙位。目前軍事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shù)南湫椭饕校和ㄓ眉b箱、敞頂集裝箱、框架集裝箱、平臺集裝箱等。通用集裝箱只能裝運尺寸、重量小于集裝箱內(nèi)部尺寸和額定載重量的中小型裝備,一般的超大、超重裝備可以選用敞頂集裝箱、框架集裝箱、平臺集裝箱等特種集裝箱進行運輸。但是,這些特種集裝箱由于受集裝箱船結(jié)構(gòu)、裝卸機械起重能力以及道路交通條件等因素制約,其裝載能力也十分有限。當裝備的尺寸、重量繼續(xù)增大到超過現(xiàn)有單個集裝箱的載運能力時,如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箱貨一體”裝船操作模式,就難以采用集裝箱進行運輸,此類裝備即被視為水路集裝箱運輸中的超大件裝備。根據(jù)水路運輸實踐,當裝備的長度超過12.20m,或?qū)挾瘸^4.8m,或高度超過4m,或重量超過40t,即可被視為超大件裝備。軍隊編配的導彈發(fā)射車、雷達車、主戰(zhàn)坦克等大型特種裝備,大多都屬于超大件裝備。
對于這些超大件裝備,雖然難以裝入單個集裝箱里,但如果采取“箱貨分離”模式,將框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和裝備先后分別裝到集裝箱船上,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集裝箱載運能力,或亦可利用集裝箱船進行運輸。所謂“箱貨分離”模式,也稱分體吊裝模式,就是指擺脫傳統(tǒng)的先將裝備裝箱綁扎,然后再一體裝船的操作方式。而是,先將適當數(shù)量的空框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等裝上船舶相應(yīng)的艙位,形成一個大的裝載平臺,再將超大件裝備吊裝上船,放至大的裝載平臺上的相應(yīng)位置,最后將裝備和框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進行綁扎加固在船上。在卸船時,與此順序相反。采取此種運輸組織模式,裝備尺寸、重量不拘泥于單個集裝箱的尺寸和載重量限制,更具靈活性,能夠較好地滿足批量小、時限要求緊的大型特種裝備運輸需求。
與傳統(tǒng)的集裝箱運輸方式相比,“箱貨分離”模式運輸組織流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也增加了運輸組織協(xié)調(diào)難度,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長期以來,我軍海上運輸裝備大多選擇滾裝船、件雜貨船和散貨船等。滾裝船是組織實施軍事裝備運輸最理想的船型,但由于國內(nèi)外運輸市場有限,數(shù)量十分有限;件雜貨船目前國內(nèi)已不再生產(chǎn),導致船型老舊,可供利用的船舶數(shù)量不斷減少且設(shè)備陳舊;散貨船僅有底艙可用于裝載軍事裝備,艙容利用率低,與同噸位的雜貨船相比,裝運的裝備數(shù)量少,經(jīng)濟性差,一般較少選用。近年來,隨著集裝箱運輸?shù)难杆侔l(fā)展,我國船舶結(jié)構(gòu)正在發(fā)生巨大變化,集裝箱船正日益取代雜貨船成為海上運輸?shù)闹髁Υ汀睦碚撋现v,采取“箱貨分離”模式,任意尺寸和重量的裝備都可以采用集裝箱進行運輸,從而可極大地拓展集裝箱的使用范圍,豐富軍事裝備的運輸方式,為大型特種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提供了可行的辦法。
對于大型特種裝備,如果選用件雜貨船、散貨船等傳統(tǒng)船型進行運輸,由于裝備數(shù)量較少,不可能采取租船運輸方式,一般選擇不定期的件雜貨船、散貨船,其船期不固定,給軍事運輸組織帶來諸多不便,常常導致運輸時間偏長且不易得到保證。相反,如果采取“箱貨分離”模式選擇集裝箱船進行運輸,由于集裝箱船大多采取班輪運輸組織模式,班期穩(wěn)定,且船舶航行速度快,能夠有效節(jié)省運輸時間,提高軍事運輸效率。據(jù)統(tǒng)計,集裝箱船比普通件雜貨船功率大、船速要高。目前,普通件雜貨船平均船速為14-16kn,而集裝箱船的平均航速為18-23kn,有的高達30kn以上。此外,集裝箱運輸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船舶裝卸效率高,能夠縮短船舶在港停留時間,這對于提高裝備運送速度、節(jié)省運輸時間都十分有利。
與地方商業(yè)運輸相似,追求經(jīng)濟效益最大化,也是組織實施軍事運輸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集裝箱運輸是一種資金密集、技術(shù)密集的產(chǎn)業(yè),初始投資十分巨大。單純從水路運輸成本考慮,一般情況下,使用集裝箱船的運費要高于件雜貨船的運費。但是,由于采用集裝箱運輸能夠提高裝備的運送速度,能夠節(jié)省等待成本、倉儲成本等,如果再考慮到運輸延遲所導致的間接損失,則采用集裝箱運輸往往更加有利,軍事運輸效益更加顯著。此外,從近年來海運市場的運價波動趨勢上看,當經(jīng)濟危機來臨時,集裝箱船運費的下跌速度要遠高于件雜貨船,此時組織開展軍事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運費更加低廉,甚至低于使用件雜貨船的運費。因此,從整體上來看,通過“箱貨分離”模式組織實施大型特種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對于降低運輸費用、提高運輸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與傳統(tǒng)的集裝箱運輸方式相比,“箱貨分離”模式的裝卸操作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多,對相關(guān)人員專業(yè)水平要求高,從而加大了運輸組織工作難度,增加了軍事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風險。采用“箱貨分離”模式,集裝箱和裝備需要分別吊裝和吊卸,不僅需要專門的吊具,而且還增加了裝載次數(shù),加大了港口的作業(yè)量,并增大了重載集裝箱選艙的難度。由于大型特種裝備尺寸或重量超限,裝備裝載完畢后,重載集裝箱上面不能再裝載其他類型的集裝箱,客觀上容易造成船舶艙位的浪費。如果將重載集裝箱裝在船舶的上層甲板上,在運輸過程中將受到風吹浪打,極易造成裝備的腐蝕與損壞;如果裝在船舶貨艙內(nèi),又需要艙內(nèi)有足夠多的通用集裝箱進行墊艙。如果配載不當,要么造成虧艙過多,要么造成不合理倒箱,導致船舶在港裝卸停留時間的延長,增加了水路運輸成本,這也給大型特種裝備“箱貨分離”運輸模式的廣泛推廣帶來一定的障礙。
大型特種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采用“箱貨分離”模式時,要求我們必須精心計劃、認真準備、嚴密組織、密切配合,才能確保運輸活動的順利實施。
框架集裝箱、平臺集裝箱等特種集裝箱是組織實施大型特種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不可或缺的箱型。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用大型設(shè)備采用特種集裝箱運輸?shù)谋壤粩嘣龆?。?jù)統(tǒng)計,我國特種集裝箱進出口的箱量每年正以30%以上速度的遞增,使用范圍越來越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超大件裝備都適合。實際上,由于集裝箱船本身的結(jié)構(gòu)限制,操作超長裝備時極為困難。同時,為了保證裝卸安全,要求裝備寬度不能超過兩個特種集裝箱的寬度,裝備高度不能超過兩個特種集裝箱的高度;裝備的重心需要與特種集裝箱箱體重心基本保持在同一條垂線上,且裝備重心不得超過一個特種集裝箱的高度。超過上述限制的大型特種裝備,建議選用不定期的件雜貨船組織運輸或許更加經(jīng)濟合理,更宜于保證運輸安全。
由于“箱貨分離”模式具有運輸環(huán)節(jié)多、操作困難、情況復雜等特性,要求部隊發(fā)送單位、船方要通力合作,加大現(xiàn)場調(diào)研工作力度,周密制訂切實可行的運輸保障方案。在接到部隊發(fā)送單位訂艙申請之后,船公司應(yīng)派遣經(jīng)驗豐富的技術(shù)人員到部隊進行實地驗貨,對裝備結(jié)構(gòu)及技術(shù)性能進行實地考查調(diào)研,準確掌握裝備結(jié)構(gòu)、性能參數(shù)以及裝備的重心、綁扎點、起吊點的位置等,為制定運輸保障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同時,在制定運輸保障方案時,還要考慮起運港與目的港之間班輪航線情況。如果起運港與目的港之間存在直達集裝箱班輪,只要箱源與艙位許可,且起運港與目的港均能夠保證正常裝卸船作業(yè),就可以采用“箱貨分離”運輸。但是如果在整個運輸過程中需要轉(zhuǎn)船,則船公司基本不會接受訂艙,“箱貨分離”模式就難以實施。這是由于“箱貨分離”模式是集裝箱、裝備分別裝船,在船上進行綁扎。如果需要轉(zhuǎn)船,至少需要兩次在船上進行綁扎、兩次在船上拆除綁扎??紤]到國外港口高昂的人工費用和巨大的風險,如果轉(zhuǎn)船,較高的海運費用有時難以承受。此外,船公司還要制定特種集裝箱的集結(jié)方案。由于框架集裝箱和平臺集裝箱,船公司本身擁有量較少,市場需求量也不大,這些特種集裝箱的集結(jié)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必須提前謀劃好所需特種集裝箱的類型和數(shù)量。
大型特種裝備采用“箱貨分離”運輸,對集裝箱船配載要求高,如裝載箱位選擇不當,可能導致裝備難以裝載上船,或增加中途港的倒箱作業(yè),從而延長船舶在港停泊時間,影響船舶運營班期,甚至是船舶航行安全。因此,在組織實施“箱貨分離”運輸時,要根據(jù)大型特種裝備技術(shù)性能、集裝箱船結(jié)構(gòu)以及港口裝卸載能力,科學確定特種集裝箱裝載箱位,以確保大型特種裝備快速裝載和航行途中的安全。目前集裝箱配船軟件的使用已經(jīng)十分普遍,但是對于裝載大型特種裝備的集裝箱的配船,仍然需要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人員進行手工調(diào)配,其配船水平和操作能力,往往是決定大型特種裝備水路集裝箱運輸能否順利組織實施的關(guān)鍵。對于裝有大型特種裝備的框架集裝箱、平臺集裝箱,一般都配在集裝箱船艙內(nèi)或甲板的上頂層。但有時為保護裝備的需要出發(fā),最好將其裝在船艙內(nèi),并盡量裝于艙蓋下第一層。此時,還應(yīng)考慮艙內(nèi)框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下是否存在足夠多的普通集裝箱進行墊艙。同時,應(yīng)考慮集裝箱班輪的掛港順序,框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的裝貨港應(yīng)等于或晚于其下的普通集裝箱,而卸貨港應(yīng)等于或早于下面的普通集裝箱,并保證艙蓋在大型特種裝備集裝箱裝卸船時能夠順利打開。只有進行通盤考慮,才能為特種集裝箱找到最合適且合理的裝載位置。
在采取“箱貨分離”模式時,為了減少裝備的裝卸次數(shù)、降低裝卸風險,常采用車船直入的操作方式,即空箱提前進港,裝備自行機動或用汽車拖車運送至港口碼頭附近等待,到船舶即將裝運該裝備時,裝備自行機動或用汽車拖車運送至船邊。如果部隊發(fā)送單位與港口、船方信息溝通不良,或造成裝備入港過早,等待時間過長,增加運輸成本;或造成裝備入港過晚,裝船作業(yè)停滯等待,甚至導致船方甩貨。同時,大型特種裝備集裝箱的裝卸往往需要特殊的吊具。如果起運港沒有合適的專用吊具,此類吊具需要部隊發(fā)送單位自行準備;如果目的港沒有配套的吊具,裝備也難以卸船。因此,要求各有關(guān)部門必須按照運輸保障方案,密切配合。
此外,裝備裝載到集裝箱后,還要進行必要的綁扎加固。這是因為框架集裝箱或平臺集裝箱的結(jié)構(gòu)特殊,箱體本身并不能像其他普通集裝箱那樣對裝備起到保護作用,在整個運輸中裝備處于裸露狀態(tài)。同時,在海運過程中,船舶長時間進行三維搖動,綁扎材料不斷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拉力和壓力,這就對大型特種裝備的綁扎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目前集裝箱的綁扎材料主要有兩種:一是鋼絲繩;二是綁扎帶。鋼絲繩價格低廉,抗拉強度好,但易生銹,易對裝備表面造成損害。綁扎帶不生銹,可以反復使用,不損失裝備表面,但成本較高。對于大型特種裝備的綁扎,多采用強度較高的鋼絲繩,應(yīng)根據(jù)裝備的重量、重心位置以及特種集裝箱上的加固點位置,采取適量的鋼絲繩將其可靠固定在特種集裝箱上,以確保運輸途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