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紅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音樂與視覺藝術似乎是兩個無關聯(lián)的領域,但現(xiàn)在,它們在影視作品中的合作已經(jīng)把這兩個不同領域的藝術聯(lián)系起來。音樂與視覺藝術不再像看上去那樣疏遠,兩者甚至在許多方面有著共同點,例如:節(jié)奏、空間、結構、各元素的組織、明暗輕重,甚至調式和色彩。然而,在對影視作品的賞析中,雖然影視獎項中包含最佳原聲音樂獎,但學術研究中卻往往沒有對音樂的運用總結,或者不夠詳細。這可能因為音樂本身具有特殊的性質,即它是一種用來聽和輔助圖像的工具,文字描述難以準確完整地描述它,使得探討音樂與影像關系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
鑒于音樂與影像互相作用時產生的靈活多變而富有成效的結果,時??偨Y與統(tǒng)計這樣的例子對電影制作經(jīng)驗的積累是非常具有借鑒意義和價值的。在20世紀20年代的蘇聯(lián),愛森斯坦已經(jīng)歸納出電影中的各種蒙太奇手法,并且對電影中聲音、圖像和情緒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期間,他觀察到音樂讓觀眾看到的造型形象,總結出音樂與畫面有效的組合方法:“必須善于抓住一段音樂的運動,并須以這一運動的軌跡,即其線條或形狀,作為與這一段音樂相對應的造型結構的基礎”[1]。為探討音樂與影像復雜卻又充滿各種可能性的關系,本文運用愛森斯坦的關于聲音、圖象與情緒的理論簡單分析《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以下簡稱《多瑙河》)這一交響樂在下列幾部電影作品中的運用:《2001太空漫游》(美國,1968),《恐懼的代價》(法國,1954),《新橋戀人》(法國,1991)。因為篇幅有限,本文無法歸納總結電影史上全部采用《多瑙河》的電影片段,但希望通過對以上三部電影中運用同一首圓舞曲的手法進行研究,初略探索同一種音樂在不同影視作品中因人而異、靈活多變、富有創(chuàng)意的使用。
首先,《多瑙河》作品第314號是維也納大廳每年都要播放的曲目之一,亦被稱為奧地利的第二首國歌,由著名的奧地利“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于1866年所作。當時的歐洲正處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與日益沒落的封建舊貴族改變了舊時的社會結構,平民的民主意識加強,具有強烈時代特征的輕音樂遍布生活的各個角落。
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奧地利于1866年的奧普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舉國上下士氣低落。為了改變這一情緒,小約翰施特勞斯被要求譜寫一曲“象征維也納生命活力”的樂章。受匈牙利詩人卡爾貝克《在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畔》的詩歌啟發(fā),施特勞斯譜寫了《多瑙河》的樂曲。才華橫溢的詩人貝克在他的情詩中寫道:“你多愁善感,你年輕美麗,溫和而柔順,猶如礦中的金子閃閃發(fā)光,真情就在那兒蘇醒,在多瑙河畔,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畔。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chuàng)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婉轉,在多瑙河畔,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畔?!盵2]《多瑙河》是充滿詩意的歡快的曲子,有著強烈的節(jié)奏感,而影響音樂表達的元素包含音樂的輕重音、樂器的使用、聲高、節(jié)奏等。圓舞曲在這里對這些元素的利用非常豐富,如果音樂律動有形狀可尋的話,《多瑙河》應該是不停運動的圓形。
音樂能夠激起聽眾心理上的情感反應,添加圖像后,音樂常能加強影像敘事,強化影像主題。聲音之所以能夠和影像互相合作,原因在于聲音與視覺的聯(lián)系在人腦里通過信號編譯產生,“由于大腦中有多種感官,接觸到刺激之后便可以引發(fā)多種其他的感覺,這種現(xiàn)象即稱為聯(lián)覺”[3]。觀影中,這一聯(lián)覺過程將配合觀眾消化影像聲樂信息,甚至在影像層面上附加一些其他的美學價值。[4]《多瑙河》音樂自身小節(jié)的旋律與不斷重復的節(jié)奏被許多知名電影加以利用。美國知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68年拍攝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開創(chuàng)了利用圓舞曲描繪太空空間的先河。在藍色深邃的太空中,各個星球跟隨著《多瑙河》的節(jié)奏翩翩起舞,在各自運行的弧線軌道上跳起了歡快的圓舞曲。失去重力的外太空世界在音樂的拉動下,各星體像脫離了引力飛舞起來一樣,分外輕盈。很顯然,圓舞曲為外太空按軌跡機械般運行的球體賦予了一種人的情感,一種暗藏的、微妙的喜悅與歡愉。如學者王海霞所述:“在特定的節(jié)奏下通過一定的調式,句段具體形成其獨特的旋律線,從而幫助影視作品神話為自己的主題思想,更完美地表達出影視作品的感情傾向?!盵5]除此之外,音樂也為畫面增添了一份詼諧感:星河中遵從軌跡運行的星體突然間像是小約翰指揮棒下翩翩起舞的舞者,聽話地跟從他的指揮,整齊有節(jié)奏地轉圈,而整個太空變成了一個寬闊的舞池。星體自身的球體形狀和他們在圓形軌道上的轉圈運動都符合《多瑙河》里的旋律和圓形轉圈的韻律,音樂與圖像此時完美地互相詮釋,相得益彰。
1954年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魯佐在其驚悚片《恐懼的代價》中對《多瑙河》的運用比庫布里克簡單將圓舞曲的圓與圓的球體和圓的運動軌跡相匹配更加復雜。電影講述了四個男人冒死駕車載運硝化甘油去油田滅火的故事。在電影結尾處,導演運用《多瑙河》舞曲來連接不同場景,利用音樂中圓形的象征,帶領觀眾走向另一個無法預見的結局,此時音樂給觀眾一個錯誤的期待。當馬里奧幸存下來的消息傳到小酒館時,背景《多瑙河》響起,琳達欣喜若狂,此時音樂歡快的節(jié)奏與琳達的情緒同步。鏡頭切到放唱機,屋子里的人隨著音樂開始跳圓舞曲。鏡頭在馬里奧和琳達之間反復切換,藍色圓舞曲貫穿兩個場景。酒館里的人們在隨著音樂轉圈時,領了賞金的馬里奧在回家的路上駕車,得意地以S形前進。酒館里的旋轉形狀與馬里奧的S行駛路線平行,一樣的喜悅,一樣的圓形圖案。隨著音樂節(jié)奏越來越快,兩個場景之間的剪切也越來越頻繁,當琳達眩暈過去,下一個鏡頭也呈現(xiàn)了馬里奧的車翻出懸崖護欄,沖下山坡摔個粉碎的場景,此時,圓舞曲停止,標志著欣喜狂歡的結束。
1991年萊奧·卡拉克斯導演的《新橋戀人》在描繪巴黎都市夜生活時大量借用交響樂,雖然只采用了《多瑙河》短小的一個片段,但卻突出表現(xiàn)了兩個主人公之間的關系。電影講述一個富家女米歇爾患有眼疾,因被愛人拋棄,自暴自棄流浪街頭,后遇到流浪漢埃里克斯,兩人在露宿橋頭的過程中產生了戀情的故事。電影的海報本身就是圓舞曲最好的注腳,海報上畫了一個棕色的圓圈,患有眼疾的富家女米歇爾和流浪漢亞里克斯拉著手在跳圓舞曲,圓圈的左上角是他們露宿的石橋。故事開始,鏡頭在昏暗的隧道里穿梭,交響樂在耳邊響起,給夜幕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米歇爾在槍殺了拋棄她的戀人朱利安后,回到橋頭和亞歷克斯痛飲。此時,兩人在酒精的作用下產生幻覺,出現(xiàn)了一段精彩的超現(xiàn)實主義鏡頭。醉酒的男女主角不停地在寂靜的夜晚里狂笑叫喊,二人躺在正在施工中的橋面上,個頭突然變小,好像卡夫卡《變形記》中的變形人,變成了蟲子般大小的迷你小人,身邊的空酒瓶是其大小的兩倍以上,扔在地上的罐頭瓶和他們差不多大小,整個畫面表現(xiàn)出超現(xiàn)實主義意味。這時天空里突然放起了煙火,五光十色,像過節(jié)一般,兩人開始手舞足蹈。米歇爾首先跳起古典舞曲,但背景音樂又突然換成充滿時代節(jié)感并且有很強節(jié)奏感的說唱音樂。兩個人也跟著跳起非常具有表現(xiàn)力的現(xiàn)代舞蹈,用身體表達心中的強烈情感。當米歇爾轉過身對著埃里克斯時,說唱音樂突然終止,《多瑙河》開始奏響。米歇爾和埃里克斯在進進退退,推推搡搡中,醉醺醺,跌跌撞撞地跳起了圓舞曲。此時的米歇爾似乎已經(jīng)進入了昏迷狀態(tài),在瘋癲狂暴中兩人不斷往屏幕右邊打轉移動。伴隨著米歇爾時不時的狂叫,圓舞曲又被切換,兩人短暫的圓舞曲式的擁抱被打斷,米歇爾摔在了地上,而埃里克斯亦脫離她的手臂,獨自向屏幕右邊繼續(xù)散開去。整個狂歡在米歇爾與埃里克斯偷了快艇滑水,最后摔在水中結束。該片中,圓舞曲體現(xiàn)了一種幻覺下人的眩暈狀態(tài)。米歇爾與埃里克斯的親密瞬間也在圓舞曲的擁抱中實現(xiàn),這是開篇以來兩個人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而在圓舞曲兩人的互動中,米歇爾的猶豫和被動與埃里克斯主動拉起她跳圓舞曲,也成了兩人愛情關系最好的視覺隱喻。
綜上所述,電影中聲音的運用因人而異,不同導演對圖像與聲音的關系理解不同,藝術訴求不同,造成的效果也不同。本文通過分析同一首樂曲《多瑙河》在不同電影中的應用方式,初步探討了視覺與聽覺藝術的相互作用如何對影視作品中的敘事產生影響。事實證明,聲音與圖像的組合可以靈活多變,同一樂曲因為電影類型差異,故事不同,情節(jié)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