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中國藥科大學,江蘇南京 211198)
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何為一流人才?一流人才應當品德優(yōu)良、知識寬厚、綜合素質強、胸懷寬廣、心系國家與世界,能夠在不同領域為人類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重要的貢獻。高校要朝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奮進,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的一流人才。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然而,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瞬時傳遞的復雜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養(yǎng)成、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認同感,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xiàn) “中國夢”有著重要的意義。
為了對高校家國情懷教育現(xiàn)狀、大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看法進行科學準確的判斷和了解,筆者依托該校開展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等形式的調研活動。調查問卷的發(fā)放涵蓋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以及不同生源地的學生,調查問卷設計涵蓋了大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態(tài)度、學校家國情懷教育現(xiàn)狀、課程設置、實施人員、教育環(huán)境、教育效果等方面,并包含了直接反映學生思想和價值取向的相關問題。
學生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27份,其中大一的學生87人,占38.33%;大二的學生76人,占33.48%;大三的學生47人,占20.70%;大四的學生17人,占7.49%。主要從課程設置、學生態(tài)度、主體作用、教育效果四個方面來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應“增加跨學科課程”的占69.18%,“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占20.09%,“調整課程分配,減少高年級專業(yè)課和實驗課”占51.91%,“減少灌輸性的內容,增加互動環(huán)節(jié)”占30.11%,“增加社會實踐課程”占12.33%,“調整必修與選修課配比”占7.85%,“增加通識教育課程”占11.82%,“減少科學類課程,增加人文修養(yǎng)課程”占34.54%,“滿足學生訴求,開設基礎課預學班”72.13%。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應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占81.55%,“有自我個性”占 63.62%,“道德品質”占61.90%,“有批判精神”占52.89%,“有家國情懷”占51.29%,“社會責任感”占 50.32%,“抗挫能力”占47.41%,“志向遠大”占34.89%,“團隊能力”占29.04%,“奉獻精神”占26.26%。
學生對思政教育各群體作用發(fā)揮的排序經折算評分,“輔導員”評分達5.13分,“課題指導導師”4.09分,“本科生導師”3.55,“思政課教師”3.29 分,“科研團隊伙伴”3.10 分,“團學骨干”2.71 分,“管理人員”1.88 分。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朋輩影響也比較大,然而,本科生導師的評分與預期相差較大,反映了本科生導師在學生思政教育中作用的發(fā)揮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高校家國情懷教育“教育過程形式主義”占53.22%,“教學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占39.97%,“教學內容枯燥”占33.12%,“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較少”占21.45%,“重視程度不高”占7.21%,大學生“不關注”占9.36%??梢钥闯?,高校家國情懷教育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學生的重視程度也有待加強。
當前,許多學校已開設傳統(tǒng)文化、校史校情、家國情懷等相關內容的課程與活動。但總體來說,高校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文化氛圍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接受家國情懷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重視程度還有待提升,相關課程體系不全面、師資隊伍不完善,使得家國情懷教育實效性還有待提高。
目前,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研究較多,然而,新形勢下,對家國情懷的理論研究較少,何謂家國情懷?家國情懷的內涵、時代特征和實現(xiàn)路徑如何?類似這些問題及家國情懷的基礎理論問題都未能清晰梳理。只有真正理解何謂“家國情懷”,才能找到著力點,形成合力和突破點。
當前,很多大學生不積極學習和參加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的課程和活動。究其原因,一是學校在開設相關課程內容時更注重灌輸講授,貼近學生實際的內容較少,教師也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二是,在現(xiàn)代經濟全球化、文化價值觀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人都是自媒體,多樣化的信息使得大學生的文化觀、價值觀受到沖擊,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品質逐漸淡薄,只關注跟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我國傳統(tǒng)文化、愛國主義教育的緊迫性和危機感,對于一流人才的培養(yǎng)也提出了預警。
就全國各高校的家國情懷教育現(xiàn)狀來看,高校還未形成系統(tǒng)完善的文化氛圍。第一,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上,很多高校都未設置專門的知識普及和宣傳櫥窗,也不乏有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宣傳展示櫥窗臟亂和不更新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反而給大學生帶來反面和消極的效果。第二,家國情懷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教育內容沒有較為系統(tǒng)和完善的體系作為支撐。一些高校一是缺乏對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視,雖然開設了相關課程,但大多數(shù)為選修課,課程的內涵不足;二是教授方式單一,教師只注重知識的講授,而未達到讓學生內化于心的效果。
“教授是大學的靈魂”,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學習的主渠道,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必要條件。首先,要轉變專業(yè)課教師只講授知識的觀念。大學生既能學習到專業(yè)知識,又能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到專業(yè)知識所蘊含的社會和人文背景,這種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必須長期有效的發(fā)揮家國情懷育人作用。要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涉及家國情懷的論斷、觀點及知識內容,進行歸類,構建家國情懷的理論體系。要將家國情懷內容充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體系和教學過程中,把握家國情懷的內涵和實質性內容,完善家國情懷精神的界定和傳承路徑。
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第二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理應成為家國情懷教育的主要載體。首先,要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隱含著家國情懷的育人環(huán)境。校園物質文化作為學校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是物化的文化形態(tài),更是校園精神文化的載體。在校園內建設文化長廊,形象生動地將“精神”入“頭腦”、入“思想”,切實有效地發(fā)揮育人功能。其次,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營造傳統(tǒng)文化氛圍,用富有寓意的文化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傳承與創(chuàng)新。最后,通過學校“雙一流”建設的契機,舉辦學術和人文講座,增加國際交流機會,培養(yǎng)大學生的開闊視野,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近些年來,學界出現(xiàn)第三課堂之說,但關于第三課堂的界定眾說紛紜。筆者認為,第三課堂是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氛圍,包含了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宿舍文化氛圍。網(wǎng)絡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價值觀未完全養(yǎng)成,容易迷失在網(wǎng)絡的浩瀚煙波里。而宿舍則是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良好的宿舍環(huán)境能幫助學生成長,因此將大學生宿舍納入第三課堂重點建設也是極為必要的。首先,線上應優(yōu)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加強網(wǎng)絡平臺的建設,結合學生關注的話題,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如舉行“微電影”征集、發(fā)起微話題等活動,將家國情懷教育內容推送給學生。其次,線下積極營造良好的宿舍氛圍,通過培養(yǎng)大學生網(wǎng)絡意見領袖,用正面聲音占領校園網(wǎng)絡陣地,開展“網(wǎng)絡宿舍”示范等活動,充分發(fā)揮正面宣傳作用,啟發(fā)宿舍同學共同成長,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培養(yǎng)大學生家文化,結合家國情懷教育,增強教育實效性。
俗話說,未有我之先,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后,家國仍永存,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血液之中,蘊含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之中。家國情懷應成為主旋律。高校應意識到家國情懷教育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寓意,探索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