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
做人之根本乃知行合一。就是說人要說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可是,如今在我們身邊卻充斥著各種虛偽或不誠信的現(xiàn)象。誠信缺失,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的頑疾。究其根源,與我們的教育不無關系。這里說的“教育”當然也包括家庭教育。也許,大多數(shù)老師并不認同這種說法,覺得我們并沒有教學生不誠信,更不會教他們做虛偽的人。殊不知,教師在不知不覺中教給了孩子虛偽和不誠實。在標準化的教育模式下,我們用統(tǒng)一的標準衡量每一個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不允許表達不同的想法。如此,孩子們怎能學會質(zhì)疑和反思呢?他們像“記憶機器”一般記下那些“書本知識”和“應試技巧”,以便應對那些沒完沒了的、足以決定命運的各種考試。他們無法用真心去感受事物,必定不能用真情去表達思想。教育,變成了一塊功利的“敲門磚”。無論孩子們是否相信、理解、認同,都不得不按標準作答,這難道不是一種變相的虛偽和不誠信嗎?
前些日子,我和幾位專家去某省一所知名小學參觀,校領導為了全面展示近年來的辦學成績,也為了體現(xiàn)該?!耙陨鸀楸尽钡霓k學理念,讓一位五年級的學生手持擴音器,拿腔拿調(diào)、聲情并茂地說道:“我們的學校已經(jīng)形成了中西合璧、一體兩翼、師生共生的辦學格局?!蔽液芟雴枂栠@個可愛的小男孩兒:什么叫“中西合璧”?什么叫“一體兩翼”?什么叫“辦學格局”?假若我真這樣問他,那將會出現(xiàn)十分尷尬的場景。因為這個小學生未必真懂這些生僻的詞語。孩子沒錯,錯在學校,錯在老師。我們有理由擔心,這個天真的男孩兒由此可能學會了不懂裝懂和裝腔作勢。這難道不是虛偽和不誠信嗎?我家小區(qū)旁邊有一所在北京聲譽不錯的幼兒園,每天孩子們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齊聲高喊著各種空洞的口號。學前的孩子不可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但卻扯著嗓門兒高聲喊。聽著他們稚嫩、整齊的聲音,我心里充滿了擔憂:這就是我們的啟蒙教育嗎?
莫言說:“因為虛偽,我們口是心非;因為虛偽,我們亦人亦鬼;因為虛偽,我們明明愛美人,卻把美人說成是洪水猛獸。更為可怕的是,長期的虛偽,形成了習慣,使我們把虛偽當成了誠實。我們明明滿口謊言,卻并不因為說謊而產(chǎn)生一點羞赧之心?!?/p>
很久以來,我們的基礎教育始終無法擺脫“應試”的束縛。單純追求考試分數(shù)、追求升學率、追求各種競賽名次,這些幾乎成為評判一所學校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這種“分數(shù)就是一切”的教育,不允許孩子們異想天開,更不允許他們質(zhì)疑。孩子們在這種統(tǒng)一化的訓練中逐漸失去了自我,也丟掉了作為人最可貴的品質(zhì)——質(zhì)樸和真實。久而久之,掩飾自己,迎合別人,討好老師,文過飾非,甚至為了某種“利益”說謊、作弊。凡此種種,我們怎么期盼他們長大以后實事求是、以誠待人?更可怕的是,所有這些反教育的現(xiàn)象都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成為了老師和學生的習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異化”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社會上會存在那么多假貨、謊言、虛偽和狡詐。我并不反對考試,也不否認分數(shù)在診斷和評價學生學習效果中的作用,我擔憂的是——這種極端功利化的教育會導致教育的“失真”。很多學校漸漸丟掉了教育的本質(zhì)——培養(yǎng)孩子做真人、求真理。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身在其中,卻渾然不覺,有意或無意,自覺或不自覺地踐行著各種“虛假的教育”。
教育作為一項育人的活動,應當把“真”作為核心價值取向。所謂“真”,就是要教會孩子遵守規(guī)則,大膽求知;不唯師,不唯書,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敢于堅持正確的主見,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本分做人,踏實做事,不追求虛榮,不矯揉造作,不推諉塞責;直面人生,以誠待人,不尚空談,言而有信,知行統(tǒng)一。這種以“真”為核心價值的教育才是我們應該努力達到的教育境界。唯有真性情、講真話、做真人、求真理的人,才是推動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有用之才。
教育改革,千改萬改,遵循育人規(guī)律、端正辦學思想才是根本。因此,我們應該在中小學大力提倡“為真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