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 石,楊夢岐,李尚濱,李 棟
(1.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1;2.哈爾濱體育學院 滑雪教學訓練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黑龍江哈爾濱150001;3.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100084)
大學體育是大學生系統(tǒng)學習掌握體育相關知識的最后階段,更是促使其形成終身體育習慣的關鍵時期。相關研究表明,雖然大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經(jīng)歷了多年的體育教育,但當其在日后踏入社會后能否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與其在大學期間是否養(yǎng)成了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有直接關系[1]。鑒于此,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相關職能部門陸續(xù)頒發(fā)了系列文件。但歷經(jīng)多年實踐表明,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在接受了長達十幾年的學校體育教育后,能夠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并持續(xù)堅持的人寥寥無幾。盡管類似狀況不能一味歸因于學校體育教育問題,還與家庭、社會及環(huán)境等等因素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一個主要動機就是在當前的教育制度下,為了學分、體育成績及大學生體質測試等外部動機刺激作用下被動地參加體育鍛煉,并沒有真正調動其內(nèi)部動機的積極性[2]。人的各種活動都與動機有關,鍛煉的內(nèi)在動機越豐富越強,那么持續(xù)鍛煉的意愿也隨之越強烈。大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身體形態(tài)、機能、代謝功能成熟發(fā)展階段,是增強體育鍛煉意識,提高體育活動能力,養(yǎng)成體育鍛煉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本研究旨在通過實證研究探討如何有效激發(fā)大學生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意愿的形成,并為日后高校體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理論參考。
滿意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指當人的需求被滿足后的一種心理快感,是實際感受與事前期望的相對關系,而我們通過某種手段來測量此種心理狀態(tài)的數(shù)字即為滿意感[3]。態(tài)度習得模仿理論指出,當人的需求被滿足時往往會產(chǎn)生積極情緒,反之則會產(chǎn)生消極情緒[4]。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統(tǒng)一實行一、二年級體育必修課模式,導致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大多都屬于迫于外界強制性壓力而被動參與,但即使是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的學生,如果當其在體育運動參與過程中感受到體育帶來的快感,也必然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渴望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愿。鑒于此,本研究假設:1)體育課滿意感對大學生日后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意愿具有預測作用。領導行為指上級在指揮過程中的所作所為,而該行為在不同階段中因任務和情境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伯恩斯指出,傳統(tǒng)的領導行為類似上下級間的一場交易,屬于一種契約式領導,而且前提是建立在下屬對上級的順從為前提的情況下,這樣并不能百分百激發(fā)下屬的積極情緒。基于此,其提出了變革型領導行為理論,該理論倡導領導者應該以身作則、嚴于律己,關愛下屬并努力打造上下級間的親密關系,幫助下屬清晰明確所承擔任務的責任及重要意義,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下級的高層次需要。相關研究表明,變革型領導行為能更有效調動下屬的內(nèi)在動機,使其自主產(chǎn)生一種角色百分百投入[5]。另外有研究顯示,大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受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條件設施、教師領導行為方式等一系列外因條件及學生積極主動的需要等內(nèi)因條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6]。其中,作為體育知識、技能傳授及體育教學的主導者的體育教師的領導行為,在眾多外因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綜上,本研究假設:2)變革型領導行為結合大學生體育課滿意感這個中介因素對其日后持續(xù)參加體鍛煉意愿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對哈爾濱工程大學參加體育課的大一、大二學生進行分層整群抽樣,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67份,有效回收率為93.4%。被試性別為男生339人、女生128人;大一268人,大二199人;巴西柔術191人,足球112人,散打93人,瑜伽58人,排球13人。
1.2.1 變革型領導行為測量 采用金正皖、金正男[7]編制的《變革型領導行為量表》對大學生實際感知的體育教師領導行為進行測量??紤]到本研究采用的3個量表是由韓國學者編制,可能存在語言表達文化差異性,故首先對量表進行了語言互譯,并邀請心理學專家對量表進行校正,然后對哈爾濱工程大學大一、大二學生進行小樣本預試。通過反饋進行不斷修訂,最大程度保證量表語義符合我國文化背景,將最終修訂量表對大一、大二參加體育課學生行為進行作答?!蹲兏镄皖I導行為量表》由27個題項構成,分別包括領導魅力(b1-b11,共11題)、個性關懷(b12-b22,共11題)和智力激勵(b23-b27,共5題)3個維度,回答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比較不符合”“說不清”“比較符合”“符合”“完全符合”七級李克特計分方式。為了保證量表的信效度,本研究進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B4(0.479)、B7(0.457)、B8(0.528)、B9(0.504)、B10(0.518)、B11(0.535)、B19(0.552)、B23(0.578)8個題項載荷值均在0.6以下,并且其中有個別題項還存在同時跨度兩個維度的現(xiàn)象,為了保證量表信效度故將其刪除(表1),剩余維度下題項載荷值均在0.6以上,合計19題。克隆巴赫系數(shù)分別為領導魅力 0.799、個性關懷 0.930、智力激勵 0.833。
表1 變革型領導行為探索性因素分析
1.2.2 體育課滿意感測量 采用裴俊宇[8]編制的《體育課滿意感量表》測量大一、大二學生對體育課的整體滿意程度。該量表為單維度,由6個題項構成,回答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比較不符合”“說不清”“比較符合”“符合”“完全符合”七級李克特計分方式。分數(shù)越高表明學生對體育課滿意感越強,該量表反映的只限于學生對體育課整體滿意感??寺“秃障禂?shù)為0.918。
1.2.3 持續(xù)體育鍛煉意愿測量 采用趙秉憲[9]編制的《持續(xù)體育鍛煉意愿量表》測量大一、大二學生日后是否會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愿程度。該量表也為單維度,由4個題項構成,回答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比較不符合”“說不清”“比較符合”“符合”“完全符合”七級李克特計分方式。分數(shù)越高說明學生日后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愿越強??寺“秃障禂?shù)為 0.903。
采用AMOS22對結構模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及結構模型配適度檢驗。結果顯示B18、B21、S1、S2 4個題項被刪除,剩余題項標準化載荷系數(shù)均在0.6以上,并且模型的配適度相關指標均在可接受范圍。各維度克隆巴赫指數(shù)在0.799~0.93之間(表 2)。另外,各維度的相關系數(shù)均呈顯著性正相關,并且各維度區(qū)別效度值均大于相關系數(shù)值,表明區(qū)別效度良好;而反映收斂效度的AVE值除領導魅力未達0.5以外,從其驗證性因素分析題項載荷及區(qū)別效度值來看,該維度的收斂效度在可接受范圍內(nèi)(表3),其他維度均在可接受范圍。
圖1 結構模型驗證性因素分析及模型配適度檢驗
表2 結構模型驗證性因素分析及模型配適度檢驗
表3 各維度間相關關系及收斂、區(qū)別效度檢驗
運用SPSS 21和AMOS 22統(tǒng)計軟件,分別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相關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及Bootstrap中介效果檢驗等統(tǒng)計分析。
圖2和表4結果顯示,本研究設定的結構模型各配適度指標良好,并且變革型領導行為下的領導魅力(C.R=2.551,P=0.011<0.05)和個性關懷(C.R=2.108,P=0.035<0.05)、智力激勵(C.R=4.516,P=0.000<0.001)3個維度對體育課滿意感均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并具有37%的較高解釋率。
圖2和表4結果顯示,體育課滿意感(C.R=8.212,P=0.000<0.001)對持續(xù)體育鍛煉意愿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并具有18%的解釋率。
圖2 結構模型路徑分析
表4 結構模型路徑分析
采用 Preacher和 Hayes(2004)[10]提出的 Bootstrap方法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并在AMOS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在原始數(shù)據(jù)中抽取2000個Bootstrap樣本,形成一個近似抽樣分布,分別檢驗間接效應及控制了中介變量后的直接效應。圖3和表5結果顯示,體育課滿意感在個性關懷與持續(xù)鍛煉意愿間不具有中介作用。因此,僅就體育課滿意感在領導魅力及智力激勵與持續(xù)體育鍛煉的中介作用展開檢驗。結果顯示,反映間接中介效應的Biar-Corrected 95%和Percentile 95%的置信區(qū)間顯示不包含0,說明中介效果顯著,即中介成立。另外,進一步檢驗中介效果為部分中介還是完全中介的Biar-Corrected 95%和Percentile 95%的置信區(qū)間顯示包含0,說明直接效果不顯著,即屬于完全中介。
圖3 Bootstrap法中介效果檢驗
表5 Bootstrap法中介效果檢驗
研究表明,變革型領導行為對體育課滿意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即當大學生在體育課上越多地感受到教師的領導魅力及對其的關懷與鼓勵行為時,表現(xiàn)得對體育課的滿意程度越高,從而對待體育鍛煉表現(xiàn)得越積極主動。這與“教練員個性關懷與智力激勵對運動員角色投入具有顯著正向預測”[11]“上級的領導魅力、智力激勵對下屬額外努力和對領導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12]等觀點一致。針對本研究結果,筆者認為可從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方面展開探討。從變革型領導行為所提倡的理論來看,其實與我國一直以來倡導的儒家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領導魅力主要是著重強調領導者道德修養(yǎng)及以身作則。儒家思想強調“為政以德”,主張用領導者模范的德行為規(guī)范,以之教化下屬,從而達到治理的目的??鬃釉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敝割I導者講求道德,這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huán)繞著它而運轉。領導者要想取得“眾星共之”的效果,就要從自己做起,注意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儒家思想認為,衡量一個領導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標志在于他的品德。另外,儒家思想還強調“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說,只要領導者自己的行為正當,誰敢有不正當?shù)男袨?。所以領導者是各級下屬的表率,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具有上行下效的作用,從而帶動整個組織道德水平的提高[13]。可見,作為一個領導者,要締造個人的領導魅力,首先要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和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又比如變革型領導行為提倡的上級對下級的個性關懷在儒家思想中主要表現(xiàn)為上級對下屬的關愛。儒家的民本思想表現(xiàn)在對“民”的“關注”“重視”上,主張“重民”“愛民”“以民為本”,領導者要關心下屬,了解下屬的需求,重視下屬的意見,行事決策要考慮和顧及下屬的利益,贏得下屬的支持;這樣才能使下屬心甘情愿地追隨,并全心全意去達成組織的目標。另外,變革型領導行為理論倡導的智力激勵從儒家思想視角可以理解為“任官得人”。意思指領導者的主要職責是用人,選拔合適的人到合適的崗位,而具體的事務是由下屬去完成的。所以個人領導力的締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學會科學用人。綜上,提示我們作為高校體育教師要想提升自身的領導力并使學生喜歡體育課,首先應該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提升自身道德修養(yǎng),不僅要不斷加強所授課程的專業(yè)水平、教學能力,更應該無論在課上還是生活中時刻注重個人的言談舉止,努力維護個人形象。其次,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做到常常關愛學生。盡管高校體育課程每周只有一次,教師應該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時刻保持與學生間的互動,并經(jīng)常關注學生的體育需求,久而久之與學生間建立一種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最后,體育教師還應該通過觀察學生課上完成情況,針對不同特點學生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及方法,保證在學期結束后使每位學生都能通過新方法熟練掌握所授技能,從而促使其對體育鍛煉產(chǎn)生濃厚興趣。
研究表明,體育課滿意感對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意愿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當大學生表現(xiàn)得越喜歡體育課,其日后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愿就會表現(xiàn)越強烈,也就越容易形成體育鍛煉習慣。這與“員工工作滿意度可以顯著正向影響其工作績效”[14]“下屬的工作滿意度顯著負向影響其離職意向”[15]“大學生專業(yè)滿意度對學習投入度具有正向預測作用”[16]“大學生體育課滿意感是預測大學生體育鍛煉態(tài)度的可靠變量[3]”等觀點一致。近年來在管理學領域相關研究指出,滿意度被看作用戶對待某一事物長期認可并保持忠誠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產(chǎn)生于用戶對某事物預期表現(xiàn)的評價,進而積極地影響用戶滿意度及促使其長期持續(xù)使用意愿[17]。基于以上觀點,認為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面臨大學生們非常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問題,這也是高校體育工作一直以來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大學生們在大一、大二期間迫于學校強制要求下的體育課程結束后,到大三、大四期間普遍選擇退出體育鍛煉行列,從而造成高年級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滑,這一現(xiàn)象目前國內(nèi)許多研究也已證實。根據(jù)合理行為理論,預測人們是否采取某種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了解其行為意圖,所以筆者認為大學生退出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還是鍛煉動機和意圖不夠強,當然這也與當今時代學生的就業(yè)壓力、學業(yè)壓力及社會氛圍等不良因素相關,但歸根結底還是與學生在校期間沒有通過體育課這個窗口形成正確認識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有關,所以要想使學生日后能夠自覺形成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在校期間的體育課教學至關重要。但目前我國大多高校對待體育教學的態(tài)度始終不溫不火,而是一味注重考研率、就業(yè)率等,對待學生體育教學工作向來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實際性措施,對待教育部提出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更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正是學校層面的這種消極態(tài)度,滋生了本來在初、高中教育階段就嚴重缺失體育教育的大學生們更是肆無忌憚,對體育課表現(xiàn)出得過且過,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更無從談起。另外,一些普通綜合類高校擔任公共體育課的體育部歷來在學校的地位不高,話語權較少,主要表現(xiàn)在職稱評定名額分配、課題申報指標分配及科研經(jīng)費分配等方面。由于學校層面的不重視,學生對待體育課的無所謂,導致高校體育教師也普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消極對待體育教學工作。長此以往,這種惡性循環(huán)嚴重制約著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長遠發(fā)展。所以,筆者認為如果想徹底改善我國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所面臨的窘境,首先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具有明確態(tài)度,嚴令高校必須堅決貫徹政府精神,并出臺系列懲罰措施。同時,高校應該著重全面打造體育教學質量,不斷探索體育教學改革,豐富教學方法及手段,鼓勵體育教師“走出去”,積極與國內(nèi)外高校就體育教學工作展開交流訪問,定期舉辦教師教學大賽,提升教師教學經(jīng)驗,并不斷完善場館設施保證對學生全面開放。另外除傳統(tǒng)體育項目外,定期增設當今熱門項目,促進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新鮮感,營造校園體育文化,建立體育社團,讓學生在除選修的體育課以外仍然可以選擇其他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定期舉辦各種體育賽事,邀請體育界名人進行勵志講座,樹立體育座右銘等措施,相信高校通過承上啟下的不斷探索,使學生在校期間不單單對體育課充滿期待,對體育鍛煉深層意義也會有一個全新的認知,最終促使其自覺形成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研究顯示,體育課滿意感在領導魅力、智力激勵與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意愿間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在個性關懷與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意愿間不具有中介作用。即體育教師的領導魅力及智力激勵行為并不能直接影響大學生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愿,而是要經(jīng)過學生在參與體育課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體育的快樂,才會對體育課產(chǎn)生積極情緒,進而發(fā)展到熱愛體育運動逐漸形成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這與“教練員變革型領導行為通過運動員對教練員信任間接影響其角色投入[11]”“變革型領導行為與下屬的滿意度具有顯著積極的關系[5]”“謙卑型領導行為能夠顯著正向預測下屬的工作投入[18]”等觀點基本一致。研究表明,促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主要分為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其中內(nèi)部動機尤為關鍵[19]。研究顯示,內(nèi)部動機是指參與一項活動是為了行為本身帶來的滿足,而外部動機是指因為外部的壓力、獎勵和回報而參加活動[20]。有學者認為,內(nèi)部與外部動機是一種共存關系,內(nèi)部動機主要受外部動機的類型影響,外部動機既可能削弱,也可能促進內(nèi)部動機[21]。實驗表明,如果當個體自覺參加某項體育運動時,我們給予其某種外在獎賞,此時必將導致其內(nèi)部動機下降,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德西效應。這是因為由于因果控制源產(chǎn)生了變化,原來由內(nèi)部控制源所支配的行為,當受到外部獎勵時,便由內(nèi)部轉向外部控制,結果使其內(nèi)部動機下降[22]?;谝陨嫌^點,筆者認為應該從體育鍛煉參與的內(nèi)部動機與外部動機方面進行解釋。變革型領導行為是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外部動機,而體育課滿意感可以理解為學生通過體育課上教師的細心指導,感受到了體育鍛煉的樂趣,并滿足了自身各種內(nèi)部和外部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進而對待體育鍛煉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內(nèi)部動機,只有當外部與內(nèi)部動機有機結合時,才能促進學生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愿表現(xiàn)得更強烈。王培菊[23]研究指出,持應付考試動機的學生鍛煉程度和鍛煉習慣均不如持其他動機的學生。姜曉珍[24]研究指出,外部動機效應短暫且不穩(wěn)定,它不能使學生對鍛煉本身產(chǎn)生興趣。所以,單一動機不利于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很容易造成體育鍛煉行為的中斷,最終導致學生鍛煉缺乏自覺性,從而表現(xiàn)為當考試結束后便脫離體育。綜上表明,外部動機并不能很好地直接激發(fā)學生的鍛煉動機,而需要與內(nèi)部動機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了以上觀點,體育教師的變革型領導行為這一外部動機并不能直接影響學生日后能否持續(xù)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而需要通過以激發(fā)學生自主對體育鍛煉產(chǎn)生一種積極情緒的內(nèi)部動機為橋梁。只有將外部與內(nèi)部動機二者很好地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養(yǎng)成體鍛煉的習慣。所以,如果希望大學生能在一、二年級體育必修課結束后始終保持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首先體育教師應該做到時刻注意自身形象,加強自身道德品質,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并以學生為本,做到關心、關愛學生,通過體育課教學這個平臺,努力營造師生間的良好關系,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熱情,感受體育鍛煉的魅力,從而自主產(chǎn)生對體育的熱愛,相信通過大學期間的這種內(nèi)外結合的體育教育過程,定會對大學生日后自覺持續(xù)參加體育鍛煉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變革型領導行為、體育課滿意感及持續(xù)體育鍛煉意愿三者間具有顯著正向相關。且領導魅力、個性關懷及智力激勵對提升體育課滿意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同時體育課滿意感對促進持續(xù)體育鍛煉意愿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另外,體育課滿意感在領導魅力、智力激勵與持續(xù)體育鍛煉意愿間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1]尹博.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J].體育學刊,2005(1):139-141.
[2]陳善平,李咸生,容建中.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J].中國體育科技,2008(4):135-138,143.
[3]王佃娥,毛坤,杜發(fā)強.大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體育鍛煉態(tài)度關系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6):121-128.
[4]陳武英,劉連啟.模仿:心理學的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0):1833-1843.
[5]史青.變革型領導行為對員工工作滿意度影響機制的實證研究[J].學術論壇,2011,34(12):132-135.
[6]何步文.論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與終身體育[J].蘭州大學學報,2000(S2):413-414.
[7]金正皖,金正男.變革型教練員領導行為與運動員對教練運信任及運動行為的關系[J].韓國運動心理學會志,2002,13(3):43-64.
[8]裴俊宇.高校體育教師的領導行為對大學生體育課滿意感的影響[D].首爾:建國大學,2010.
[9]趙秉憲.高校體育選修課學生的主觀運動經(jīng)歷對運動態(tài)度及運動持續(xù)意圖的影響[D].龍仁:檀國大學,2013.
[10]Preacher K J,Hayes A F.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mediation models[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4,36:717-731.
[11]焉石,朱志強,李尚濱.短道速滑教練員變革型領導行為與運動員角色投入——教練員信任的中介作用[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1):28-33.
[12]劉改成,王斌.高校體育領導者變革型領導行為及其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9):41-44+52.
[13]清新.領導力與儒家思想[EB/OL].(2013-08-27)[2017-07-15].http://blog.sina.com.cn/u/2242298203.
[14]馬凌,王瑜,邢蕓.企業(yè)員工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系[J].企業(yè)經(jīng)濟,2013,32(5):68-71.
[15]莫秀婷,徐凌忠,羅惠文,蓋若琰.醫(yī)務人員感知醫(yī)患關系、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向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1):141-146.
[16]劉選會,鐘定國,行金玲.大學生專業(yè)滿意度、學習投入度與學習效果的關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7(2):58-63.
[17]劉魯川,孫凱.SaaS外包服務用戶滿意度與持續(xù)使用的實證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2(1):26-32.
[18]唐漢瑛,龍立榮,周如意.謙卑領導行為與下屬工作投入:有中介的調節(jié)模型[J].管理科學,2015(3):77-89.
[19]陳善平,李咸生,容建中.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J].中國體育科技,2008(4):135-138,143.
[20]Richard M Ryan,Edward L.DECL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J].Conemporary Edu Psycho1,2000,25:54-67.
[21]Lepper M R.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perspectives on adjustment,risk,and disord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3-50.
[22]DECIE L.Intrinsic moti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2,22(1):113.
[23]王培菊.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1,20(4):41-42.
[24]姜曉珍.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因素的研究——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區(qū)6所普通高校調查分析[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