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燕
摘 要:小學科學課教學目的是以科學知識的習得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其中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習,能讓學生了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命現(xiàn)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是和學生最親近、也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內(nèi)容領域。因地因時制宜地開展好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學研究,能促進學生生命觀和自然觀的形成,達成和自然、生命的內(nèi)外和諧。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命領域;教學研究
在多年的科學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生對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學內(nèi)容特別感興趣,總有很多問題要問,常常拿著撿到的小蟲子或是落葉來詢問,到了青春期更是對自身身體的變化很好奇但又羞于啟齒。但是,由于生命科學領域的一些學習需要較長的周期、需要結合當?shù)厣澜绲奶攸c,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校本化開發(fā),對教學過程進行精細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實施。因此,做好生命科學領域下的教學研究,能促進學生生命觀和自然觀的形成,達成和自然、生命的內(nèi)外和諧,也是鍛煉教師課程開發(fā)能力的有利陣地。
一、仔細研讀教材和課標,合理制訂教學計劃
小學科學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學中,教師要仔細研讀教材,研讀課標,了解本地動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分析學生的學情,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生命科學教學計劃應圍繞著理論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角度進行設計,認真貫徹“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課標理念,讓學生了解生命的產(chǎn)生和成長,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完善學生的精神層面,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觀念,熱愛生命,關注健康,落實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標。在生命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理解教學內(nèi)涵,在教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科學實驗的技能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體會生命的意義,加強學生對信息處理的能力。
二、結合當?shù)貙嶋H,設計探索科學實驗
在生命科學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觀察和實驗教學,引導學生互相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實現(xiàn)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首先需要在進行實驗前設計好相關問題,準備好實驗工具,做好流程安排,使學生詳細地了解實驗步驟和要領。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本中的教學內(nèi)容,在實驗中做好科學實驗。例如在學習《植物的一生》單元中,進行《果實與種子》的實驗,讓學生認識什么是果實,什么是種子,知道它們是綠色開花植物的重要器官,動手實驗研究種子的內(nèi)部結構,探索種子萌發(fā)的條件,讓學生自己種一株綠色植物,悉心培育,仔細觀察,體驗種子變成果實的過程。首先需要教師準備一些當?shù)夭煌N類和形狀的果實跟種子、實驗器材、記錄報告、花盆、用水浸泡過的種子等實驗用具,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問學生最愛吃的蔬菜和水果,它們是從哪來的呢?它們是果實還是種子?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請學生說說看它們是果實還是種子。組織大家進行解剖實驗,探索種子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給學生準備好鑷子、放大鏡以及浸泡過的蠶豆和花生,請學生預測討論這兩種種子里面有什么,指導學生用鑷子輕輕撥開浸泡過的種子,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內(nèi)部構造并記錄下來,和同學一起探討種子的部分構成,引導學生得出種子是由種皮、子房壁、胚芽構成的結論。讓學生在科學實驗中了解植物生命的構造,深刻理解生命科學的教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三、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科學
在生命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設計,對教學目標進行深刻解析,將課程總目標和階段目標融入學習教學目標中、計劃好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課前針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精心的備課,擴大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與廣度,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創(chuàng)設課堂提問內(nèi)容,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邏輯性,注意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學習思路的結合,將教學內(nèi)容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增強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它們是怎樣延續(xù)后代的》這一單元時,要讓學生學習動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殖方法,了解關于克隆技術等無性繁殖方面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知道在自然條件下,絕大多數(shù)的動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經(jīng)過雌雄兩性的結合,了解兩種基本的繁殖方式,即胎生和卵生,最后讓學生再了解一些動物的特殊繁衍方式。可以先提問學生:小明家有一只很可愛的小狗,希望它可以生一只更可愛的小狗,應該怎么做?是不是所有動物的繁殖方式都跟小狗一樣呢?最后利用克隆羊多利的案例向學生解釋克隆技術,讓學生自學探究,大膽質疑,使學生深刻理解動物繁殖的教學知識,體會生命的意義,從而尊重大自然的每一條生命。
四、完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習熱情
小學科學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實驗學習中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教材也側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學信息,展示許多關于科學的圖片,將文字和圖片結合,讓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表達出來。課堂教學中,由多個觀察活動、問題和實驗組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善教學方式,使小學課堂更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熱情。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視頻、圖片等,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開展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學課堂。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在生命科學領域下想要開展高效的教學課堂,教師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引導,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科學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促使教學效率的提高,讓學生充分領悟到生命成長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單文濤.小學科學“生命世界”領域教學的幾點思考[J].山東教育,2016(34):50-52.
[2]王凌詩.小學階段生命領域核心概念解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4):69-73.
[3]孫怡然.小學科學課程“生命科學”領域概念及教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