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超
摘 要:閱讀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閱讀的目標和宗旨。從人的發(fā)展與語文課程的角度來說,語文教學最核心的落腳點就是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學會閱讀”,二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體驗文體,感悟表達價值;通過轉換,沉淀語感;遷移,促進表達生長;深化,促進表達升華。有效地表達,是語文深度學習的追尋。
關鍵詞:閱讀;表達;語文教學;深度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睆膶W生發(fā)展的角度來說,語文教學最核心的落腳點就是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學會閱讀,二是讓學生學會表達。閱讀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閱讀的目標和宗旨。作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表達的能力需要在反復實踐中獲得,語文教學追尋的目標應是“學會表達”。
縱觀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重閱讀輕表達”的現(xiàn)象,即內(nèi)容理解上過于窄化,文字表達碎片化,學生的表達過于依賴教師,缺乏個性化體驗,語文表達無趣、隨意,少靈動和創(chuàng)意。針對學生的言語表達缺失情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一種自然、自主、靈動的表達情境,努力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深度學習。
一、體驗,感悟文本的表達價值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語言的實踐環(huán)境,引領學生體驗“文本表達了什么”,重點關注“文本怎樣表達”和“為什么這樣表達”的問題。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生長,讓學生的語文表達萌芽。
如教學《海倫·凱勒》時,教師著重讓學生通過閱讀去感悟、領會文本的魅力。對于文中出現(xiàn)的“如饑似渴”一詞,教師先讓學生說一說詞語的意義,然后讓學生結合上下文中的語句來理解。學生發(fā)現(xiàn)“不分晝夜”“拼命”“不?!笨梢哉f明海倫很拼命地學習,“盲文被磨平”說明海倫為了學習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通過讓學生揣摩詞語,思考文本表達了什么和表達的方法,逐步在體驗中感受表達的價值。
二、轉換,沉淀文本的表達語感
語文表達,就是把學生對文本的感受、理解和感悟,通過言語覺醒,按照一定的邏輯,通過文本轉換、表述出來。良好的表達,離不開語感的積累和沉淀。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已有閱讀基礎出發(fā),緊扣學生言語活動的出發(fā)點,感受文本語言的情趣,產(chǎn)生言語交流和表達的欲求,不斷獲得表達能力的發(fā)展,發(fā)展學生的語感。
如教學《二泉映月》時,師傅的離去給阿炳的人生蒙上了灰色的陰影,但真正讓偉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得以誕生的根本原因,與阿炳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不無聯(lián)系。為此,教師以課文中“雙目失明、賣藝度日”兩個短語作為提煉話題的支撐點,引導學生圍繞阿炳如何“賣藝度日”這個焦點進行思考:二胡曲的創(chuàng)作與阿炳整天“賣藝度日”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有了這樣的催生和引領,學生就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積極進行言語表達,積累語感。
三、遷移,促進文本的表達生長
學生學習語文范文,誦讀教材文本,重點是感受文本中的獨特言語形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遷移文本表達。從學生的童心出發(fā),關注表達,緊扣語言文字,逐層展開,不斷推進,揭示文本主旨,達到練習目的,讓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筆寫,通過文本的表達,順應學生的思維和精神生長,不斷地促進學生文本表達能力的提升。
如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時,教師分別從理解和洞察兩個方面,先組織學生從文本語言的信息層面理解了火星與地球之間的相似性,然后再從文本的創(chuàng)作層面感受說明性文字精確而生動的特性。為了讓學生對這些掌握的信息和能力進行綜合性運用,教師創(chuàng)設了天文學家記者招待會的言語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扮演科學家,利用文本中的信息和語言進行介紹,真正促進了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這樣的活動過程為學生感知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創(chuàng)設了平臺,巧妙地將學習感受與言語運用融入自身的知識結構之中,為進一步落實學生的認知能力奠定了基礎。
四、深化,促進文本的表達升華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學生學習語文,有了感悟、想法和見解,要及時表達出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創(chuàng)生自己的語言,體現(xiàn)文本表達的價值。語文教學時,教師無須讓學生追尋語言的華麗精美、謀篇的精巧刻意,而是讓學生及時把學習過程中的所得、所思及時表達出來。通過文本表達訓練,讓學生感悟語言、內(nèi)化語言,發(fā)展語言的運用能力,學會文本的表述,讓生命得以發(fā)展,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
如教學《愛之鏈》時,讓學生體會女店主最后的一句“親愛的,喬伊”,進行語言表達。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一句讓人醍醐灌頂,震撼異常。這一讓人始料未及的情節(jié)反轉,在細細考量之下又在情理之中:女店主的年齡、品格和生活窘迫狀態(tài),都與喬伊完全契合,更為關鍵的是,這樣的反轉使得文本的人物、故事形成了有機的整體,吻合了題目“愛之鏈”的設定,對于表達傳遞愛心的主題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教學應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表達。語文教學從教語文向發(fā)展素養(yǎng)轉變,使學生經(jīng)歷文本表達的過程,感受文本表達的方法,文本怎樣表達,為什么這樣表達,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思維含量、有深度,語文課堂教學也就更靈動。
參考文獻:
王平強,徐文彬.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材的適切性:以國標本蘇教版語文教材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1(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