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第六中學 張 芳
部編版新教材在中小學語文界老師們的期待中驚艷亮相。它要求之細,難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書是越來越難教了。所以我想用好新教材,當好新導演,教師的“態(tài)度”是前提,因為態(tài)度決定高度 ,心態(tài)決定人生。我們應該把認真的態(tài)度與良好的心態(tài)結合起來,指導自己的實踐,在部編版教材的使用中完成我們肩負的教育教學任務,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
新教材有一大亮點就是它第一次較為明確地提出了語文教學中的部分重點,即重點“教什么”的問題,這是教學中的“規(guī)定動作”,必須完成。教學中還需要教師的深度“解讀”。
深度解讀、深入思考就是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進行二度甚至是n度創(chuàng)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確定教什么樣的內容,給學生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及選擇該種學習方法的理論依據(jù),包括如何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強化主動意識,這些都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如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好動、好表現(xiàn)的特點,讓學生有聲有色地表演,在活動中體驗巴迪父母對他的不同的愛;有位老師在解讀《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時,抓住姓楊家孩子聰明、有禮貌這一特點,設計讓三個同學為一小組,“互讀”“互聽”每人讀聽一遍的活動,順利完成了識字、斷句目標,超額完成老師的任務。以上學法的設計,起到了喚醒學生已有知識和情感的作用,在巧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并用它來同化新知識方面均有借鑒意義。其實解讀文本時既要完成“規(guī)定動作”,還要有適當?shù)摹白赃x動作”,而且要能解讀出與內容相輔相成的較好的學法,教師的教自然生成了學生的學,課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這種解讀,這種思考成為習慣,是一名優(yōu)秀教師必備素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一定是一個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多問了一些 “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敢于突破框框條條的束縛,尋求新的思路。如在教學《陳涉世家》時,有一位教師通過研讀,發(fā)現(xiàn)卜者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點。(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保┮驗樗恼f話很講究方式方法,他用鼓勵的語言鼓動陳勝、吳廣,給他們以信心和力量。這也是我們的前輩在說話的方式方面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并且教給陳勝、吳廣做事的方法,雖然是暗示的方式,“然足下卜之鬼乎?”在行文方面,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下文陳勝、吳廣順利開展輿論工作作了必要的鋪墊。
所以思考會讓我們的課堂充滿靈動,我們會享受到語文的獨特的美!
都說做教師難,我覺得做語文教師更難,重要的是我們不知道每一課具體教什么,雖然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通過單元說明、思考練習題、閱讀提示等助讀系統(tǒng)提示著教學內容,但確定的教學內容呢?目前的語文教材還不能給出,還要靠我們去挖掘、去提取。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借鑒。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確立深度解讀,適度教學的思想,因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只有把“教什么”的問題解決好了,“怎么教”的問題才有討論的價值,提高語文學科課堂教學的效益,特別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
我們應該聽聽湖北省教學研究室蔣紅森教授的說法,閱讀課選擇“教什么”涉及三個要素的綜合處理問題:一是課文,面對“這一篇”課文選擇教什么;二是學生,面對“這一班”學生選擇教什么;三是課時,在“一課時”這個時空內選擇教多少。
如果說“解”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那么“讀”就是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就是怎么落實解讀結果的重要途徑,是作為導演考慮課堂呈現(xiàn)形式及結果的過程,是調動、激發(fā)演員情緒、讓演員進入劇情,效果精彩紛呈的過程。這里,我強調一個關鍵詞:涵泳。
涵泳——語文教育之本。邊讀邊思,邊思邊讀,讀和思交織進行。熟讀是深思的依據(jù),不深思就得不到書中情味和理趣。
“從容涵泳,自有無形之益”(李新庵《訓字良規(guī)》)首先,涵泳有利于語言的積累。“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就是這個道理。其次,涵泳有利于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意思。再次,涵泳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書上的規(guī)范的語言,潛移默化地進行吸收,久而久之,原來不規(guī)范的方言土語及不良的語言習慣必然被規(guī)范的書面語所代替。
語文教學貴在“涵泳”“還我瑯瑯讀書聲”。對于課文中一些文字優(yōu)美、情感強烈、意境深遠的精彩片斷和重點章節(jié),一定要指導學生真心讀懂、讀好、讀透,把一個個詞、一句句話、一段段文,化為有聲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豐富多彩的景,真摯感人的情,讓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受到熏陶,培植語感,吸取課文中豐富的營養(yǎng),在熟讀中獲得記憶。一課書教完了,一定要把是否讀熟,該背的是否會背,作為評價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
所以,現(xiàn)在的課堂應該是以讀促講,以讀促解。徐世榮先生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予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比纭短僖跋壬芬晃闹杏邢旅鎺拙鋵υ挘?/p>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嗎?”他問。
“可以抄一點?!?/p>
“拿來我看!”
學生一看藤野先生說的“拿來我看”一句話后面是個嘆號,讀得很嚴厲。教師啟發(fā)說:“如果藤野先生像你這樣說話,魯迅就不會尊敬他了。語氣是堅定的,不給不行,這一點你們體會的不錯。但表情呢——”學生明白了,再讀就好了——語氣很硬,是命令的口吻,表情卻十分和藹。
讀,就是要讓學生“進入角色”,透過全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有了做好它的心理準備,加上認真負責的解讀,選擇好合適的形式,我們一定能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