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順義區(qū)第十一中學 趙艷紅
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給學生講一些寫作知識,什么開頭鋪陳,結尾議論抒情等等,在刻板地傳授寫作知識技巧后,讓學生作文。學生一見到作文題目,便叫苦不迭,唏噓連聲,多數作文內容為無病呻吟,枯燥乏味。為提高學生們的寫作水平,我閱讀了許多書籍,讀了劉雪倩老師的《教學生在生活中作文》一書,使我獲益匪淺,它使我認識到,學生的寫作水平不高,與自己忽視學生的主動體驗和創(chuàng)新表達,忽視學生自主寫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有很重要的關系。由此,在讀完了劉老師的這本書后,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加以實踐,我把以“教”為主的作文教學改為以“學”為主,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讓學生走進生活,關注并體驗生活,取得了較好的寫作效果。
劉老師在“教學生在生活中作文”的方法一節(jié)中,提到:“用’演’調動起學生的觀察和感知”的方法,通過“演”讓學生在深入生活、觀察生活中,捕捉到一些感人的“鏡頭”,這些鏡頭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情感、興趣相融合,形成表象,產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后,對所見的事物,通過思維活動的認識,形成新的意象或觀念,變成理性認識。在“演”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親身參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自己的原有認知水平上有所提升。在劉老師這一方法的啟發(fā)下,我在教學中,也采用了如下的方法進行了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生活中,作為演的訓練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教師有意識設置的除外),因此,決定了“演”的訓練的靈活性與變通性,這就要求教師做生活的有心人,于是我隨時捕捉寫作情境,帶領學生進行觀察、體驗。
有一次,上課的鈴聲響了,我拿著書走進教室,一位小個子男生正在不情愿的擦著黑板,黑板上黑一道白一道兒的,當這位同學擦完黑板后,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在腦中“回演”剛才所出現的情景,由于有的同學注意的不夠,我又叫當事人“重演”了一下,以利于學生更細致的觀察。觀察之后,我讓同學們反思,談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有的說:“上課之前就應該做好值日,他這樣耽誤了我們上課時間是不對的。而且,他也沒有把黑板擦干凈,不利于我們看老師的板書,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效果?!蓖ㄟ^反思,這個男孩也談出了心中的不滿:“為什么值日生不來擦黑板,偏讓我擦?”這個男孩訴委屈后,大家把質疑的目光投向了值日生。在我的引導下,“群辯”開始了,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的責任心、互相友愛的思想在提升。我因勢利導的讓學生“比較幾個觀點的正確與否”“提示看問題的角度”“觀察學生們的反應”“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看法”等,通過點撥,巧妙的把寫作的技能、技巧教給學生,最后,讓學生針對這一事件寫一篇作文。學生的作文中既有細致的描寫,又有恰當的議論,絕大多數同學的作文都令人滿意。
在作文教學中,我還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模擬的寫作情境,在設置貼近生活的矛盾沖突中,引導學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依角色的身份和情感體驗進行作文訓練。比如,我指導學生進行“如何描寫”的片段練習時,讓學生進行突然進到安靜的辦公室,自己將怎樣進門,才能既不打擾老師們備課,又把要說的事情告訴給班主任老師的表演,這類似于戲劇表演中的小品練習,或者是合作完成的生活片段,旨在讓學生投入生活,調動生活積累和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感知體驗中學習,突出了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
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發(fā)展的日趨成熟,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網絡越來越為人們所廣泛的應用,這也給作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模式。在作文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形象性、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將人、事、物、景等寫作材料通過實物、圖片、錄音、投影、錄像、電腦等多媒體進行再現,讓“聲、光、色、像”充分刺激學生感官,喚起學生的記憶或再造想象。這樣,給學生營造一種寫作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并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思考,實現全體參與、個別輔導。例如,學生要寫一篇介紹一種動物或植物的說明文,因苦于難以找到相關的資料而無從下筆。于是,我就從網上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介紹動物和植物的信息資源,有文字資料,有圖片資料,甚至還有聲音和動畫。學生通過認真觀察,互相交流,既擁有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又提高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取得了教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葉圣陶先生說:“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魯迅先生說:“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币虼?,我常帶領學生到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感受、體驗,如組織春游,參觀博物館等,讓他們領略美妙的自然,感受火熱的生活,觸摸時代的脈搏,獲得鮮活的素材和寫作的靈感。然后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攝取生活的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讓學生認真觀察、體驗,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原汁原味”地表現出來,不說空話、套話,特別是不強加給學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價值傾向,讓學生成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既可謳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惡丑,既可寫真實的生活,也可寫合理的想像。
實踐證明,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學生寫作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寫作的大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能力,為全體學生提供充足的參與機會和參與時間,使學生親自去感悟,去理解,去升華,最終達到“不教而教,教而不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