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麗
所謂“群文”,顧名思義,就是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群文閱讀即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按照其實現的教學目標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一置兩評三環(huán)節(jié)”——側重于知識與技能目標
1. 概念闡釋
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和課堂學習,可以“知道”什么,或者可以“說得出”什么。群文閱讀要求學生一節(jié)課內讀3~5篇文章,閱讀內容的增加要求教師不能再像傳統(tǒng)閱讀教學那樣品文析句,而應該讓讀于學生,教授默讀、跳讀、瀏覽等閱讀策略?!耙恢脙稍u三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正是根據群文閱讀課的特點建立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置”,是指閱讀內容前置。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提前下發(fā)閱讀材料,讓學生提前閱讀,提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皟稍u”,是指群文閱讀中的課堂評價要以學論教,做到師生兩評?!叭h(huán)節(jié)”,是指教師通過三個環(huán)節(jié)構建課堂教學模式。首先引導學生復習回顧,然后教師講解答疑,最后學生歸納總結。
2.“一置兩評三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
第一環(huán)節(jié):閱讀前置。這一階段需要教師將閱讀材料及導學單提前發(fā)給學生,學生通過瀏覽、略讀、跳讀等方式,自主學習,完成導學單。然后教師通過對導學單的批改,搜集了解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教學設計。
第二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本環(huán)節(jié)是核心,主要分為三個步驟。步驟一,教師根據課前搜集到的學生情況進行回顧導入,學生圍繞導學單中尚存在的疑問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并推選中心發(fā)言人進行展示。這一部分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展示自己。教師巡視搜集問題,以備在第二步驟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步驟二,教師評價講解,總結提升。教師針對步驟一中各小組的展示情況進行點評,并對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歸納講解。步驟三,學生消化吸收教師步驟二中講解的知識點,并加以總結。教師通過提問或測試的形式對本節(jié)課學生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檢測。
第三環(huán)節(jié):雙向互評。學生填寫知識和技能目標達成雙向評價表,教師對其進行統(tǒng)計。對掌握比較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形成正面強化,對未能掌握的學生及時幫助和矯正。
二、“四動”——側重于過程與方法目標
“四動”主要是指“教師動手”“學生動口”“師生動腦”“學生動筆”。其重點在“動”,即實踐上,也就是師生將從“群文”中獲得的方法、策略、程序等進行知識化,并運用到其他篇目的閱讀中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第一,教師動手,樹立典型。這一步驟需要教師依據學生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精心挑選“組文”,設計“議題”。
第二,學生動口,討論問題。教師提出問題后,不應直接給出答案,而應引導學生從“組文”中的一篇典型文章出發(fā),集體探討,集思廣益,通過類比、聯想等方式,在文本比較中,探索其本質特征上的相同之處,并進行總結,以形成方法的遷移。
第三,師生動腦,尋找規(guī)律。經過個人思考、集體探討和教師點撥,學生已對典型材料中的“個”體有所認識,然后升華至“類”的認識上,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出隱藏在“類”背后的規(guī)律,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第四,學生動筆,練習運用。在上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初步把握隱藏的規(guī)律,但缺乏對規(guī)律運用的自覺性,所以本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練習和運用,將學生的內在知識結構與現實客觀世界相聯系,把上述環(huán)節(jié)中學到的基本知識與規(guī)律,體驗到的過程與方法轉變?yōu)樽约旱慕涷灐?/p>
三、“情能遷移”——側重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第一階段:創(chuàng)設誘發(fā)情境。教師要在課堂伊始,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已有認知,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誘發(fā)學生的情感,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做好情感鋪墊。
第二階段:激發(fā)相應情感。在這一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調動已有的知識情感,有目的、多角度地閱讀、體悟文本,與創(chuàng)設情境中得到的體悟進行融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
第三階段:陶冶學生的情操。這一階段,學生的認知活動因情感的投入而效率提高,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并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感。
第四階段:實現情能轉化。這一階段是情能遷移課堂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教師很難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直接考察,只能通過學生的言行進行衡量,其實質還要落到運用中來。教師要指導學生將在特定情境中體驗到的情感經驗在新的情境中靈活運用,升華為較為固定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并在現實生活中以此為依據,判斷、踐行,將情感體驗轉化為情感能力。
參考文獻:
[1]趙鏡中.從“教課文”到“教閱讀”[J].小學語文教師,2010(5).
[2]于澤元,等.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