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
佛經(jīng)《上語錄》所言:“貓命有九,系通、靈、靜、正、覺、光、精、氣、神?!弊怨乓詠恚毁x予神奇色彩的貓一直是人類所鐘愛的寵物,同時,因之可愛形象和美好寓意,它也是書畫作品中的常見主題。江蘇泰興地區(qū)在清代、民國之際,誕生了諸多以畫貓聞名的高手,他們的作品被時人稱為“泰興貓”。這批畫家在汲取本土文化養(yǎng)分的基礎上,吸收其他美術(shù)流派精華,以不同的藝術(shù)風貌,共同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繪畫語言。
季應召《雙貓圖》
泰興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物產(chǎn)富饒,文化興盛。明末清初之時,季氏家族的崛起讓泰興天下?lián)P名,季氏先人季寓庸為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官至吏部主事,然其卻投靠權(quán)閹魏忠賢,魏氏倒臺后季寓庸專職從事鹽業(yè),從而成為富可敵國的巨賈。史學家鄧之誠在《骨董瑣記全編》中記載:“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于王侯?!卑l(fā)家后,季寓庸和其子季振宜等人耗費大量資金購買古籍字畫,這其中包括東晉王羲之的摹本《神龍?zhí)m亭》、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堪稱國寶級的藏品。
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季氏家族誕生了不少名士,季振宜之子季應召是該家族當中最為有名的畫家,家中所藏字畫他可以隨時觀賞臨摹。他的祖父季寓庸、叔父季開生都是繪畫的高手,雖然季應召在功名上只取得了一個歲貢生的稱號,但在藝術(shù)上獲得了成功。
季應召最為擅長畫貓。他當時可能也養(yǎng)了不少貍貓,長期的觀察,讓他筆下的貓神形皆備。據(jù)說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他的貓畫貼到墻上,結(jié)果老鼠看了后懼怕不已,故有“活貓不如季貓”之稱。也許是因其家境富裕,不以畫謀生,所以季應召的畫作流傳不多,泰州博物館所藏的《雙貓圖》,原系收藏家蔡禮泉舊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季氏精品。
作品左下方有楷書落款“葵莊應召”,下有名號印,款是窮款,字小也不顯眼,雖游離于畫意之外,但卻突出了畫面主題。圖中從上而下,是一件豎立的木架,木架拼接精巧,架子右側(cè),掛著一長柄如意,木架中間,懸掛著一件玉璧,玉璧中間,鐫刻有一大大的“喜”字,而畫面著重表現(xiàn)的是兩只在木架下方嬉鬧的花貓,兩貓體形有些許差異,黑白花的貍貓趴伏在木架上,看著灰白花的貍貓,灰白色的那只又看著自己的伙伴,彎著腰,前足伏地,后足蹬地,尾巴上翹,似乎要隨時躍撲起來。兩只貓皮色光亮,眼光明亮,兇猛中透著活潑。季應召把花貓嬉鬧這種凡俗的事情搭配風雅的場景進行表達,表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悉心感悟及深厚的寫實功底。
季應召的貓畫,可以說帶動了地方上畫貓風尚的流行,其族子季堯堃號雪江,得其真?zhèn)?,同樣擅繪貓圖,然作品幾無存世,故影響不大。
端木沅《松貓圖》
與季應召相比,晚清之際的寓居泰興城的端木沅則是一位靠賣畫為生的畫家。端木沅,字芷湘,清同治、光緒期間寓居泰興城,其精于書畫,書法行草尤佳,丹青以人物、花鳥、走獸為妙,尤精畫貓。
從傳世作品來看,端木沅所繪貓圖,喜以松樹為配景,這反映了他的某種藝術(shù)偏好。松樹四季常青,象征堅強不屈,但難免會有嚴肅的感覺,而貓的活潑則讓松樹多了些生動的質(zhì)感,此幀民間所藏的《松貓圖》即屬他的典型作品。
作品以小寫意兼工筆技法入畫,款識“芷湘作”以瀟灑剛健的行書寫就,墨款下分別鈐有“端木氏”白文印和“芷湘”陽文印,從畫風來看,這應是畫家晚年藝術(shù)成熟期所繪的一幅佳作。畫面主圖是一只幼小的花貓站立于松樹軀干之上,花貓皮毛油亮、雙目圓瞪,正警惕地觀察著周邊的動靜,似乎在尋覓食物,又似乎在召喚同伴,留給了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在松樹的繪制上,畫家大膽運用留白,合理利用紙張的空間,以渾重的筆墨在上下分別繪畫了松樹的部分枝干,下方松樹主干鱗狀的樹皮上有幾個大小不一的圈斑,枝頭上的松針疏密分布,松針下面還掛著三個圓潤飽滿的松果,盡顯松樹的蒼勁頑強。為避免畫面單調(diào),畫家又巧妙地在松樹主干邊側(cè)增添了一叢活潑的竹葉。細觀全圖,景物相融,靜動結(jié)合,花貓的嬌憨靈動和松竹的生機盎然自然流露于紙端,體現(xiàn)出了作者扎實的繪畫功力以及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力。
端木沅正是以過硬的技術(shù),在當時高手云集的泰興書畫界立足,除他而外,同時代的泰興畫貓名家還有張文俊、劉延芳、孫景儒等人。
程璋《貓蝶圖》
程璋(1869年-1938年)是近現(xiàn)代名氣最大的泰興畫家。其原名德璋,號瑤笙,祖籍安徽新安,少時隨父移居泰興,后久寓上海,為海派著名畫家。據(jù)資料顯示,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時白米每擔5至6元時,其一幅扇面潤格就高達108元,且購買者甚多。
“打鐵還需自身硬”。程璋的市場熱度與他的深厚造詣密不可分,其山水、人物、翎毛、走獸無一不精,在其畫作中,有不少是以貓為題材的。
這件《貓蝶圖》系文博機構(gòu)收藏,以貓蝶為主物象,諧音“耄耋”,意指高壽,程璋以此畫送給友人其寄意自一目了然。畫面描繪了一塊坦蕩如砥的山石之上,活動著三只貍貓,其中的兩只貍貓偏顯安靜,懶洋洋地安臥于石面,它們的目光看向前方和邊側(cè),在休息中仍不失警惕。另外一只貍貓目光威嚴地瞄向上方的一只蝴蝶,伸出前爪,咧開嘴像是在叫喚,似乎是蝴蝶打擾了它的休息。畫面除山石外,以玉蘭樹為配景,紫白色的玉蘭花生機盎然,增強了畫面的質(zhì)感。同時,玉蘭花在貍貓和蝴蝶之間起到了很好的過渡,沖淡了它們激烈的對抗場景。巧妙的是,在圖畫的下方,還有斜伸出來的嬌嫩玉蘭花,一只體型略小的蝴蝶正圍繞花兒翩翩起舞,這亦與上面的蝴蝶形成上下呼應的藝術(shù)效果。
在畫面左上方的落款中有“擬宋人院體畫意”之句,可見程璋的創(chuàng)作思路,但就全圖而言,又有別宋人的工筆畫風。通過此圖,不難發(fā)現(xiàn),程璋不僅傳承了前賢寫生技法的精髓,同時又創(chuàng)新地植入了西洋畫技法,從而形成了物象傳神、畫意清朗、色彩明亮的藝術(shù)特點。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