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文
覃仕泉,筆名冷泉,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職業(yè)畫家,擅中國人物畫。中國畫《七十二行》獲湖南美展金獎;《鬧正月》《楚風》獲文化部群星獎;《楚人風情錄:過年》榮獲第二屆齊白石獎。
覃仕泉是湖南臨澧人。其民俗人物畫大俗大雅,至真至善,個性鮮明,在畫壇享有盛名,與北京的馬海方遙相呼應,有“南覃北馬”之稱。
覃仕泉的民俗人物畫,描繪的是很多已經(jīng)或即將逝去的民間風景,打開的是國人濃濃的民俗記憶,勾起的是你我深深的家國情懷。品味他的畫作,你一定會被他筆底鋪陳的文化意蘊所打動。
個人認為覃仕泉的湘西北民俗人物畫就是現(xiàn)代版的《清明上河圖》,是《九歌》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我這樣評價,是強調它的文化價值。毫無疑問,覃仕泉的民俗人物畫在藝術上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這一點,從他近年來屢次獲得國家級大獎即可得到佐證;但他的畫作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卻還需要充分的挖掘與認知。
覃仕泉是畫壇名宿杜滋齡的高足,深得杜先生真?zhèn)?。其筆下人物既保留了南方畫派的靈動與細膩,又很好地融入了北方畫派的粗獷與厚重,并在厚重中洋溢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且?guī)е姹鞭r(nóng)民的憨厚與幽默。他曾經(jīng)長期生活在鄉(xiāng)村,每天與農(nóng)民、匠人、樵夫、商賈在一起,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并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筆下源源不斷地展示的是湘西北的民間記憶。
觀賞覃仕泉的人物畫,可以看出他是以十分虔誠的心態(tài),去感受和關注他身邊人物的命運,并癡迷地捕捉他們的神形。他的畫作跟他的人一樣質樸平實,是對湘西北那片厚重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人物畫大家杜滋齡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這位弟子:“仕泉的人物畫深得中國傳統(tǒng)美學‘以形寫神的精髓,兼具南北技法之長,經(jīng)過多年磨礪,形成了恢宏沉雄、樸素純粹的畫風;他善于從平凡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弘揚美,以民俗寫人,以人承載民俗,在這種統(tǒng)一中展示湘西北淳厚的風土民情,展示身邊的真、善、美,可謂大俗大雅、至真至善。”
覃仕泉對藝術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現(xiàn)在的作品除了保持原有的風格,更多了幾分凝重、厚實和博大,對筆下的人物增添了一份依賴和不舍,筆畫間傾注著一份深厚的情感。其代表作《嫁女圖》以闊大的場景和生動的人物造型,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楚人風情,令觀者身臨其境,仿佛能從那喜慶的嗩吶聲中分享到簡單純粹的快樂。他注重人物造型,突出面部表情,尤其注重動作和場景的刻畫。在墨色的控制上特別注意畫面大塊墨色與白黃的分布,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筆法流暢、瀟灑自然。在用色上,他偏好重彩,喜歡在大塊黃白中點染出幾處紅色,使整個畫面喜氣而且靈動。在人物造型上講求簡潔明快,細微到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都似有風情萬種,令觀者怦然心動。
湘西北有正月游龍的習俗,尤以元宵節(jié)場面最為隆重。一條夜龍100多節(jié),龍頭需要10人才能擎起,燈籠、火把、鑼鼓聲綿延數(shù)公里,蔚為壯觀。兒時的覃仕泉就曾舉著母親扎制的“亮殼子”跟在大人后面追趕,跑遍了大半個澧陽平原,在當年的小伙伴面前很是露臉。后來,他將這一植根心底的記憶,以生動的筆觸再現(xiàn)紙上,成就了第一幅民俗畫作《鬧正月》,一舉摘得文化部群星獎;他早年創(chuàng)作的《七十二行》長卷,被常德市博物館館藏,并定為三級文物。該畫長13米、寬1米,耗時3個月,畫中以白描形式呈現(xiàn)的上百個民間小人物活靈活現(xiàn)。
覃仕泉的民俗人物畫通常篇幅巨大,人物眾多,造型復雜,個性突出,煞是搶眼。一些專家和研究者認為其人物畫特點是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洌€條流暢,氣韻生動,深得中國人物畫形、象、神、意特性精髓,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個人以為,覃仕泉的人物畫精微傳神,或柔麗慈祥,或端莊典雅,或憨態(tài)可掬,或拙直木訥,或淳樸敦厚,均原汁原味,是地地道道的“覃氏”風格,帶著濃郁的泥土的清香,看似土得掉渣,實則韻味綿長,其功效頗似九如齋的“臭豆腐”。
近年來,覃仕泉深入生活,潛心創(chuàng)作了300多幅力作,再一次重現(xiàn)了湘西北的民俗民風。覃仕泉在民俗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十分準確地把握了形與神、動與靜、主與次、實與虛、濃與淡的關系,分寸感極強。其運筆使墨如撥浪擊水,線條舒展,瀟灑自如。他一直用心用情苦苦追求著藝術的更高境界,一筆一畫飽含深情,貯滿心智,每一幅畫面都是那樣質樸生動,充滿情趣和雅拙,凸顯傳統(tǒng)的高度和厚度。其作品樂觀向上,風趣幽默,充分展示了湘楚人民生產(chǎn)、生活、風土人情真實的美,是真正從民族文化藝術傳統(tǒng)中孕化出來的“土特產(chǎn)”。
覃仕泉是一位背負責任和使命感的畫家,他曾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對民間的一切物態(tài)了然于心。應該說,他的內(nèi)心是有些孤獨的,因為他一直在現(xiàn)實中踽踽獨行,這是一種深入靈魂的孤獨,但他又充分享受孤獨,因為孤獨讓他遠離世俗,孤獨讓他深入思考并給了他藝術靈感,他在孤獨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傳奇!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感人心者,其先乎情。覃仕泉對故鄉(xiāng)的人和事都充滿深情,他扎根腳下的這片土地,更多地關注身邊的人物命運,不斷地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謳歌生活,在藝術的道路上苦苦探索,并不斷地創(chuàng)新技法,形成鮮明的個性特征。年富力強的他正在積極地創(chuàng)作,用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回饋這個美好社會和滋養(yǎng)了他藝術生命的湘西北的那片土地和人們。
覃仕泉說:“每當自己拿起畫筆,眼前就幻化出那些行將消失和已經(jīng)逝去的民俗文化物態(tài),就感覺到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就有一種莫名的激動和沖動,想要去描摹它們,去挽留它們,去謳歌它們——因為它們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根!”
毫無疑問,覃仕泉的努力是有價值和意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我們身邊眾多民俗物態(tài)的漸次消逝,他所付出的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會更加凸顯。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