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藝術團具有導向、激勵、凝聚、啟迪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出搭建文化載體、融入社會實踐、開展雙課雙修、實施管理育人等途徑,促進高校藝術團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關鍵詞】高校藝術團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028-02
高校學生藝術團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實施藝術美育的重要陣地。它除了具有自身的藝術特質外,還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藝術團的活動可以巧妙地將富有極強感染力的藝術表演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大大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高校藝術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高校學生藝術團以藝術美育為媒介,在引導廣大學生了解國內外優(yōu)秀藝術成果,掌握藝術技能,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同時,還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凝聚功能和啟迪功能。
(一)導向功能
高校藝術團的導向功能,主要是指在開展藝術活動過程中,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藝術展演活動形式把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正確方向上來。高校藝術團建設和發(fā)展始終堅持黨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方針。積極倡導“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責任觀。高校藝術團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新成果進行宣傳,從而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校藝術團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嘹亮的歌聲,使大學生在享受美妙動聽的聽覺盛宴的同時,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有效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二)激勵功能
激勵就是激發(fā)和鼓勵,通過外部刺激使人產生奮發(fā)向上的正能量。高校學生藝術團的激勵功能是指通過學生藝術團的訓練和演出,充分調動藝術團成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藝術團成員成長、成才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這種激勵功能的體現(xiàn)主要通過精神激勵表征出來。高校藝術團的展演活動會為參演學生帶來諸多榮譽。榮譽可以成為不斷提高個人思想境界,讓人產生感召力,激發(fā)學生比、學、趕、超的動力,從而產生較好的激勵效果。他們在各種藝術表演活動中,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充分展示自我風采。在觀眾熱烈歡呼和贊美聲中,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他們還會感受到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借助藝術團的激勵功能,磨礪大學生的意志品質,激發(fā)昂揚的斗志,增添前行的動力。激勵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提升自我價值,引領他們在藝術的舞臺放飛夢想,在成長的道路中傳遞青春正能量。
(三)凝聚功能
藝術團的凝聚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促使成員團結,相互鼓勵、關心,集體成長等方面。藝術團的大部分演出均屬于集體行為,這種集體行為是否默契、合作是否完美直接決定了演出的效果。為了取得最好的演出效果,藝術團成員之間在排練過程中,需不斷反復地進行交流、練習、磨合,長此以往,成員們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便慢慢地建立起來,合作意識逐漸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也由此逐漸形成。藝術團的活動是校園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藝術團以其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感染性強等特點的節(jié)目,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很多學生對藝術團活動產生極大的興趣和高度關注,促使他們在欣賞藝術團富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節(jié)目過程中收獲感悟、凈化心靈,有力地提升了藝術團的凝聚力。
(四)啟迪功能
藝術團的啟迪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在欣賞節(jié)目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有益的教育和啟發(fā),使思想境界得以升華。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往往能讓欣賞者做出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正與邪、美與丑、真與假的判斷,這些判斷與欣賞者已有的認識加以比較,或予以認同,或進行批判,從而開闊欣賞者的思想境界,提升道德修養(yǎng)及品質。如學生藝術團在舞蹈表演過程中,通過奔跑、聚合、攀越等獨特且極具張力的肢體語言,為觀眾們展現(xiàn)了一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學生在欣賞節(jié)目的過程中,受到感染,產生共鳴,獲得啟迪,是一種主動接受教育的過程。藝術團通過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用高尚的文化藝術有力地推動學院綜合性藝術活動的蓬勃發(fā)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了學生的整體思想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為更好地發(fā)揮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高校學生藝術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途徑
(一)搭建文化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藝術團在大學的校園藝術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引領校園文化向上發(fā)展的獨特功能。學生藝術團在精神文化層面提供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文化載體,發(fā)揮了良好的宣傳優(yōu)勢,在制度文化層面促進了校園宣傳陣地與校園社團的建設和發(fā)展,在環(huán)境文化層面起到了聯(lián)結與溝通“校園—校園”“社會—校園”的作用,也直接促進了校園藝術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的軟硬件的改善。藝術團充分展示出具有民族特色高超的藝術水準,反映出大學生時代精神和主流文化形態(tài),為當代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
(二)融入社會實踐
高校是連接社會的橋梁,大學不僅僅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學生社會生存與社會謀生的技能,需要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融入廣大人民群眾。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更是反映了一個高校的競爭力。從高校藝術團對其成員的影響看,藝術團練就了成員的集體協(xié)作能力,這樣有助于讓有過藝術團鍛煉經歷的同學在走向社會,融入新環(huán)境的時候更懂得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tài)和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實力。如藝術團成員積極參加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xiāng)”、服務社區(qū)文藝會演、拍攝公益廣告、從事社會志愿者活動、禮儀接待、賑災義演等。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使許多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變得更加自信和開朗,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藝術團通過積極參加當?shù)氐闹驹阜栈顒雍凸嫜莩龌顒?,既充分展示了藝術團活動形式的全面性、藝術人才的多樣性,促成了藝術團學生在各個藝術領域都能夠有所表現(xiàn),又促使學生在藝術表演的過程中積極融入社會和人民群眾,在藝術表演過程中既能塑造吃苦耐勞、奮力拼搏的精神,又能很好地服務地方廣大人民群眾。endprint
(三)開展雙課雙修
在提高藝術團團員表演水平的同時,為提高他們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藝術團相繼為各個團隊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和藝術理論、技能培訓課程,邀請學者為藝術團成員講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習課程,長期聘請校內外專家、專兼職教師為各團隊授課,并開設樂理、舞蹈基礎、合唱指揮、表演心理學、禮儀培訓等相關理論課,提升藝術團團員的整體素質,使他們內外兼修,為藝術團各項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將學生參加藝術團實踐活動記入學分。通過有計劃、有成效的授課安排,藝術團成員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為青年學生起到了表率作用。
(四)實施管理育人
良好的管理是藝術團生存發(fā)展的根本保證。堅持藝術團管理育人就是要在對藝術團管理的過程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參與藝術團管理能力,通過管理促進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高??梢詫iT設置藝術團負責人崗位,專門負責藝術團日常管理與訓練,并設置團長、副團長、各隊隊長等,形成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還可以成立藝術團團總支,下設各隊團支部,便于以各支部為單位開展以藝術為載體的各類團日活動,實行思想政治教育素質與技能訓練的雙重教育。在確保團隊的獨立發(fā)展方面,藝術團中的各團隊都具有獨立運作的程序和制度。同時,聯(lián)合學生會等學生組織,充分調動學生骨干的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采用條塊結合、分層管理的模式,將日常訓練工作規(guī)范化、模式化,讓每一個立體化的演出任務平面化、精細化。在舉辦大型演出前期,由各團隊負責人根據(jù)要求向藝術團團長提交計劃,由藝術團管理層集體討論研究后上報團委。經批準后,學院團委、學生會的學生干部與藝術團相關團隊便對演出活動進行前期策劃宣傳,各團隊相互配合,各盡其責,使整場演出有條不紊地進行。這種模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學生自由發(fā)展、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隨之形成了一種收放自如、講求團隊合作的管理育人模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5-09-28)[2016-12-20].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作者簡介】黃麗芬(1987— ),女,江西撫州人,梧州學院學生工作處科員,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黎 原)endprint